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01
修身自省,以孝悌為本
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師承孔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宗聖」。
曾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曾點耕作農田以維持生計,母親上官氏居家紡織,操持家務。《莊子·讓王》中描述曾子:「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矜而肘見,納屨而踵決。」衣不蔽體,家徒四壁,其家境貧寒,由此可見一斑。
曾子十分注重修身,在孔子「見不賢而內自省」等思想的啟發下,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修身準則。《論語·學而》記載了曾子每天必須自我反省的內容:為別人謀劃、辦理事情有沒有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表現?老師傳授的文獻有沒有認真複習?「三省」,是多次反省之意,代表的是一種內省的態度和有過必省的精神。君子踐行仁義,就應當每天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以「禮」律己,將道德修煉貫穿於日常行為之中。
曾子不僅在理論上系統闡發了儒家的「孝」觀念,將孔子的孝論作了進一步的擴充和提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孝道學說,還努力踐行孝道,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孝子。他每天晚上都為父母鋪好被褥,早晨定時探望,噓寒問暖,在飯食上更是沒有半點馬虎。曾子認識到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來日無多,與其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才準備豐盛的祭品祭拜,還不如在雙親健在的時候誠心奉養,及時行孝。因此,曾子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卻能盡己所能,細心周到地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曾子奉養父親曾點的時候,每餐一定都準備酒肉;撤除的時候,一定要問剩下的給誰;父親若問「還有剩餘嗎?」曾參一定回答「有」,以讓父親滿意。
曾子盡孝,不僅贍養父母的身體,更在養志,即讓父母精神愉快。曾子認為,孝子必須盡心盡力使父母心裡快樂。他認為,對父母來說,食山珍、衣綾羅不一定會感到快樂,只要子女能夠常伴左右、虔敬有禮,哪怕每天粗茶淡飯也會甘之如飴。因此,曾子出仕為官,不看重俸祿的多寡,只要求能夠在父母身邊。齊國聘曾子為卿相,曾子辭掉了,說:「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
02
悉心教子,傳孝悌家風
曾子十分注重教育子女,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殺豬示信」的故事。據記載,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小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妻對孩子說:「你回去吧,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曾妻從集市上回來的時候,看到曾子逮住豬崽正要殺。妻子上前制止說:「我只不過是哄孩子的一句玩笑話,難道你還當真要殺豬啊?」曾子很嚴肅地對妻子說:「孩子現在還小,處處都學大人的樣子。你說殺豬給他吃,如果做不到,就是欺騙他。這是在教孩子學欺騙。」曾子最終說服妻子,實現了諾言,也讓兒子學到了誠信的美德。
在曾子言行薰陶和諄諄教誨下,他的兒子曾元、曾申、曾華,孫子曾西等人,不僅通過勤學修身成為了學識淵博的儒學大家,還很好地傳承了孝悌家風。
曾元,曾參長子,字子元,任魯國兵司馬。曾元恪守孝道,注重養親。《孟子》記載,曾元奉養曾子,也一定每餐侍奉酒肉,並注重陪伴父母。在曾子彌留之際,曾元和弟弟們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聆聽曾子的臨終教誨。
曾申,曾參次子,字子西,在儒家經典的傳授方面具有一定地位。曾申不僅對禮制非常精通,而且也主張因時而變,審慎擇取,使禮具有更大範圍的適應性,也更貼近日常生活。《禮記·檀弓》記載,魯穆公的母親去世,魯穆公專門派人去問曾申:「應該怎麼辦喪事?」曾申答道:「以哭泣來表達內心的哀痛,身穿喪服來紀念父母的恩情,為父母守喪時每天只喝點稀飯過日子。這些原則,從天子到庶人都是相同的。至於用麻布做幕,那是衛國的習俗;用綢布做幕,是魯國的習俗,這種小節倒不必盡同。」在曾申看來,國家禮俗不同,只要嚴守治喪大節,其他小節可以自己參酌使用。
03
潤澤千載,人才輩出
淳厚家風,福澤綿延。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於良好的家風,出類拔萃者不勝枚舉。
曾子四十一代孫曾致堯,是北宋開國後南豐曾氏第一個進士及第的人。曾致堯以忠孝、清廉著稱。他把遵從父母的訓誡作為盡孝方式,其為官期間,以清貧自守。據記載,當曾致堯遷光祿寺丞、監越州酒稅後,回鄉看望母親,親族鄉鄰看到曾致堯衣冠破舊、僕馬瘦弱,都議論紛紛。但是曾致堯的母親卻非常欣慰,說:「貧而見我,是我榮也。若黷貨而歸,貽吾憂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風薰陶下,曾致堯的七個兒子,全都學有所成,登進士第。
北宋著名散文家曾鞏,是曾致堯之孫,曾子四十三代孫。曾鞏也以孝悌、仁義著稱。曾鞏雖然長期在外為官,但他並未因此而忽視自己為人子、為人兄的責任。他孝敬繼母,對弟弟妹妹嚴格教育,他的弟弟曾肇、曾布以及妹婿王無咎、王彥深都在他的督責下,進士及第。得益於此,南豐曾氏77年間,出了19位進士,名聲大震,成為與漢代華陰楊氏、唐代河東柳氏齊名的名門望族。
曾子四十四代孫曾公亮由布衣至公相,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編纂《武經總要》,功勳卓著。他身處富貴而清約自持,《宋史》稱其「靜重鎮浮,練達老成」,王安石稱讚說「智略足以經遠,德望足以鎮浮」。他嚴於律己,治家謹嚴,曾家子弟遵循其教誨,「不為驕侈,子弟修廉隅,力學如寒士,不知其為勢家貴族」。曾氏子弟不為驕侈,養成了方正不苟的品格,讀書學習與貧家子弟一樣勤奮努力,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世家貴族的不良習氣。
在宋朝,曾氏更是出現了「一門四相」「九位元輔大臣」「十一人被封為國公」的罕見景象。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曾氏後裔的佼佼者。曾國藩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員間的和睦。在曾國藩家書裡,寫給弟弟們的信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情的重視。
明代的樊維城曾撰有一副對聯,歌頌曾氏家風:弘毅特肩,系道統於萬世;聖勇能任,啟家教為大門。這副對聯深刻揭示了曾氏家風家教的重要作用。
春秋輾轉,幾度燕去歸來。時至今日,在綿延不息的傳承中,曾氏立身修德、孝悌傳家的家風依然激勵著後人,曾子思想依然浸潤著中國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本文摘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