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2020-12-07 大道知行知行堂

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山東嘉祥曾子廣場上的曾子雕像

01

修身自省,以孝悌為本

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師承孔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儒家文化傳承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宗聖」。

曾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曾點耕作農田以維持生計,母親上官氏居家紡織,操持家務。《莊子·讓王》中描述曾子:「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矜而肘見,納屨而踵決。」衣不蔽體,家徒四壁,其家境貧寒,由此可見一斑。

曾子十分注重修身,在孔子「見不賢而內自省」等思想的啟發下,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修身準則。《論語·學而》記載了曾子每天必須自我反省的內容:為別人謀劃、辦理事情有沒有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表現?老師傳授的文獻有沒有認真複習?「三省」,是多次反省之意,代表的是一種內省的態度和有過必省的精神。君子踐行仁義,就應當每天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以「禮」律己,將道德修煉貫穿於日常行為之中。

曾子不僅在理論上系統闡發了儒家的「孝」觀念,將孔子的孝論作了進一步的擴充和提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孝道學說,還努力踐行孝道,是當時聞名遐邇的孝子。他每天晚上都為父母鋪好被褥,早晨定時探望,噓寒問暖,在飯食上更是沒有半點馬虎。曾子認識到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來日無多,與其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才準備豐盛的祭品祭拜,還不如在雙親健在的時候誠心奉養,及時行孝。因此,曾子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卻能盡己所能,細心周到地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曾子奉養父親曾點的時候,每餐一定都準備酒肉;撤除的時候,一定要問剩下的給誰;父親若問「還有剩餘嗎?」曾參一定回答「有」,以讓父親滿意。

曾子盡孝,不僅贍養父母的身體,更在養志,即讓父母精神愉快。曾子認為,孝子必須盡心盡力使父母心裡快樂。他認為,對父母來說,食山珍、衣綾羅不一定會感到快樂,只要子女能夠常伴左右、虔敬有禮,哪怕每天粗茶淡飯也會甘之如飴。因此,曾子出仕為官,不看重俸祿的多寡,只要求能夠在父母身邊。齊國聘曾子為卿相,曾子辭掉了,說:「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

曾廟正門

02

悉心教子,傳孝悌家風

曾子十分注重教育子女,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殺豬示信」的故事。據記載,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小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妻對孩子說:「你回去吧,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曾妻從集市上回來的時候,看到曾子逮住豬崽正要殺。妻子上前制止說:「我只不過是哄孩子的一句玩笑話,難道你還當真要殺豬啊?」曾子很嚴肅地對妻子說:「孩子現在還小,處處都學大人的樣子。你說殺豬給他吃,如果做不到,就是欺騙他。這是在教孩子學欺騙。」曾子最終說服妻子,實現了諾言,也讓兒子學到了誠信的美德。

在曾子言行薰陶和諄諄教誨下,他的兒子曾元、曾申、曾華,孫子曾西等人,不僅通過勤學修身成為了學識淵博的儒學大家,還很好地傳承了孝悌家風。

曾元,曾參長子,字子元,任魯國兵司馬。曾元恪守孝道,注重養親。《孟子》記載,曾元奉養曾子,也一定每餐侍奉酒肉,並注重陪伴父母。在曾子彌留之際,曾元和弟弟們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聆聽曾子的臨終教誨。

曾申,曾參次子,字子西,在儒家經典的傳授方面具有一定地位。曾申不僅對禮制非常精通,而且也主張因時而變,審慎擇取,使禮具有更大範圍的適應性,也更貼近日常生活。《禮記·檀弓》記載,魯穆公的母親去世,魯穆公專門派人去問曾申:「應該怎麼辦喪事?」曾申答道:「以哭泣來表達內心的哀痛,身穿喪服來紀念父母的恩情,為父母守喪時每天只喝點稀飯過日子。這些原則,從天子到庶人都是相同的。至於用麻布做幕,那是衛國的習俗;用綢布做幕,是魯國的習俗,這種小節倒不必盡同。」在曾申看來,國家禮俗不同,只要嚴守治喪大節,其他小節可以自己參酌使用。

曾廟三省堂

03

潤澤千載,人才輩出

淳厚家風,福澤綿延。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於良好的家風,出類拔萃者不勝枚舉。

曾子四十一代孫曾致堯,是北宋開國後南豐曾氏第一個進士及第的人。曾致堯以忠孝、清廉著稱。他把遵從父母的訓誡作為盡孝方式,其為官期間,以清貧自守。據記載,當曾致堯遷光祿寺丞、監越州酒稅後,回鄉看望母親,親族鄉鄰看到曾致堯衣冠破舊、僕馬瘦弱,都議論紛紛。但是曾致堯的母親卻非常欣慰,說:「貧而見我,是我榮也。若黷貨而歸,貽吾憂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風薰陶下,曾致堯的七個兒子,全都學有所成,登進士第。

北宋著名散文家曾鞏,是曾致堯之孫,曾子四十三代孫。曾鞏也以孝悌、仁義著稱。曾鞏雖然長期在外為官,但他並未因此而忽視自己為人子、為人兄的責任。他孝敬繼母,對弟弟妹妹嚴格教育,他的弟弟曾肇、曾布以及妹婿王無咎、王彥深都在他的督責下,進士及第。得益於此,南豐曾氏77年間,出了19位進士,名聲大震,成為與漢代華陰楊氏、唐代河東柳氏齊名的名門望族。

曾子四十四代孫曾公亮由布衣至公相,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編纂《武經總要》,功勳卓著。他身處富貴而清約自持,《宋史》稱其「靜重鎮浮,練達老成」,王安石稱讚說「智略足以經遠,德望足以鎮浮」。他嚴於律己,治家謹嚴,曾家子弟遵循其教誨,「不為驕侈,子弟修廉隅,力學如寒士,不知其為勢家貴族」。曾氏子弟不為驕侈,養成了方正不苟的品格,讀書學習與貧家子弟一樣勤奮努力,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世家貴族的不良習氣。

在宋朝,曾氏更是出現了「一門四相」「九位元輔大臣」「十一人被封為國公」的罕見景象。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曾氏後裔的佼佼者。曾國藩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員間的和睦。在曾國藩家書裡,寫給弟弟們的信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情的重視。

明代的樊維城曾撰有一副對聯,歌頌曾氏家風:弘毅特肩,系道統於萬世;聖勇能任,啟家教為大門。這副對聯深刻揭示了曾氏家風家教的重要作用。

春秋輾轉,幾度燕去歸來。時至今日,在綿延不息的傳承中,曾氏立身修德、孝悌傳家的家風依然激勵著後人,曾子思想依然浸潤著中國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本文摘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子的「慎獨」
    (《人心與人生》)先秦文獻中常見「慎」,而「慎獨」一詞則源出於和曾子密切相關的《大學》,牟宗三先生斷定曾子就是首創者:「慎獨這個觀念孔子沒講,孟子也沒講。如果你要追溯這個觀念的歷史淵源,那當該追溯到誰呢?當該是曾子。」(《中國哲學十九講》)探討曾子的「慎獨」觀,有著獨特的思想史的認知意義,特別是對於理解儒家而言。《大學》第六章中,先後兩次出現了「慎獨」一詞。
  • 儒家的仁政是從孝悌開始
    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應該從孝悌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悌這個根本點出發,一步一步,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孝」也是愛的哲學。從個人修養來說,無論是真誠博大的情懷的養成,還是自己至愛的光輝人性的培養,都是從「孝悌」起步。「孝悌」不僅僅是高尚的起點,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所謂「君子務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從關愛身邊的人做起,培養自己的美德。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八德」中,孝悌居於重要位置,孝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字形上方是一個略寫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樣子。「孝」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知,「孝」本義即為善於侍奉父母長輩,表示孝順、孝敬。
  • 曾子殺彘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曾子殺彘,彘:豬。指教育孩子說實話,要以身作則。出自: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諸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近義詞有:殺彘教子,曾子殺彘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父母說話算數。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它既在於指明務本的價值意義,「本立而道生」;又旨在明確孝悌在為仁中的基本地位,「為仁之本」。知為仁之本在於孝悌,則從孝悌做起,就會取得人倫管理和政治治理等事半功倍的效驗。以孝悌為仁之本,既是知本求本之智,又是把握關鍵之智。有此智慧支撐,就能舉重若輕。本立道生,要在務本。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確立後道就產生了,而孝悌正是人的根本。這句話把孝心和君子以及仁德聯繫在一起。告訴我們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孝心,因為孝悌才是人的根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從其他方面告訴我們孝順的人是不會做出出格的事也不會叛逆上級和造反的。
  • 曾子故裡叫響全國最大滑雪運動手套生產基地品牌
    來源:經濟日報11月27日—28日,第六屆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研討會暨禮孝文化論壇在濟寧市嘉祥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曾子思想開展了主旨研討和「四風」與聖人家風學術研討。活動期間,還舉行了2019中國(嘉祥)手套產業展覽會。
  • 曾子避席:避的不止是席,更是禮!禮儀的傳承不可荒廢
    而山東更是被譽為禮儀之邦,那麼曾子作為孔子的弟子,在禮儀方面自然也是極為出色的。曾子避席這一事例就是關於禮儀的,從而被廣為流傳,我們不妨可以了解一下。我們都知道曾子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天,孔子正在家裡跟他的幾個學生談話,忽聽傭人在門外說:"先生,有客人來了!"孔子一聽,連忙讓學生迴避。
  •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精品推薦)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是叫弟子查看身體嗎?朱子集註: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毀傷也。小子,門人也。語畢而又呼之,以致反覆丁寧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為終其事也,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啟手足,為是故也。非有得於道,能如是乎?」
  • 《悟學.第209篇》忠信篤敬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誠守信,行為篤實恭敬,即使到了邊遠少數民族的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
  • 忠信篤敬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佛教 孝悌之道是為人的根本,非止儒家,佛門亦重孝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但能被稱為「有子」說明他在孔夫子的學生裡,學習成績是非常好的!因為「子」是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有德行,有智慧,甚至有謀略的人的尊稱。
  • 平江縣三市中學:「忠信儒雅」多元小組評價 立德樹人新嘗試
    紅網嶽陽5月2日訊(通訊員 餘民強)「各科作業按時完成,每科加計1分」、「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每次加計1分,回答正確加計1.5分」、「課堂上不講小話、不吃零食,加計1分」……這是三市中學推行「忠信儒雅」多元小組評價過程中,211班學生制定「忠信儒雅」多元小組評價量化標準的一個鏡頭
  • 重松清小說將拍真人版 田中麗奈首搭檔淺野忠信
    重松清小說將拍真人版 田中麗奈首搭檔淺野忠信 時間:2016.06.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木月 分享到:
  • 「自古忠孝難兩全」,漢朝是如何將忠誠和孝悌完美並行的?
    忠誠和孝悌究竟如何完成自洽?這個問題就連最初提出重視孝道的孔子都未能給出一個完美的解答,但時隔數代,漢朝的統治者卻逐漸摸索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後漢書》記載,漢明帝下令「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除了金錢的賞賜外,從漢代開始盛行的舉孝廉等制度也成功讓眾多文人士子至少在「表面上」開始對父母極為恭敬,對很多人來說,舉孝廉是一個一步登天的捷徑,這種重德不重才的選舉人才方式讓一些學識一般的人走上了仕途,甚至到後來竟然出現了「舉孝廉,不知書」的笑話。
  • 淺野忠信、永瀨正敏超時空決戰《五條靈戰記》
    淺野忠信、永瀨正敏超時空決戰《五條靈戰記》(10月19日14:8)最近同樣描寫這段故事的電影《五條靈戰記》,找來淺野忠信、永瀨正敏、隆大介等實力派演員演出歷史人物,風格卻十分另類,讓義經和弁慶兩人跨越時空對決,把歷史故事拍得很科幻,還使用電腦CG製造聲光效果,相當地有看頭。
  • 淺野忠信出演《魔女宅急便》 本色扮演獸醫大叔
    淺野忠信出演《魔女宅急便》 本色扮演獸醫大叔 時間:2013.11.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姬忠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