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琉球王國是位於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被譽為「萬國津梁」。其所在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孤懸海外,與中國的福建地區隔海相望。隨著對琉球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發現,中、琉兩國的歷史淵源頗深。琉球早在明代以前就與中國有交往。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致送國書。同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不久山南、山北二國亦效仿進貢明朝。到了明宣宗時期(1430年),中山國打敗了山南、山北兩個小國,建立了以尚思紹為國君、統一的琉球王國,定都那霸,並在那霸首裡建立王城。中山國統一琉球前,中國已將「琉球國中山王」名稱使用在洪武年間文書的印信上。明永樂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寧因父逝世,明朝廷遣使諭祭,並冊封武寧嗣立為新王,由此開啟了中國對琉球的冊封史,同時也正式開啟了中琉兩國長達五百多年的友好往來。從永樂初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明清兩朝派往琉球使團共25次,明朝17次,清朝8次。每次使團人數在500至700人之間,除雜役、船夫、官兵外,尚有若干高僧、道士、醫生、天文生、畫師、文人、親朋好友作為從客相隨。例如,明杜三策從客胡靖、清全魁從客王文治、李鼎元從客湖南僧人宗實、費錫章從客沈復,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涉琉文學作品。明正統以前只派行人充任正使,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改為給事中和行人分別擔任正副使,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以「學問優長,儀度修偉」為標準,正使一律出自翰林。這些冊封使雖為五、六品官,但都受賜一品麒麟服以示國家對冊封琉球、宣示聲教的重視。
此後,中國與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在這五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琉球,琉球社會的各階層開始接觸到中華文化,並逐漸被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學藝術、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生產科技、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等方面所吸引,琉球人因此對於中華文化心生嚮往,並開始積極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琉球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接受中國官方的冊封,中方每次冊封活動都組織大型冊封使團遠渡重洋,冊封使團成員大多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琉球期間展現良好的文化修養,凸顯大國風度,引起琉球民眾的嚮往。琉球派往中國的使團不僅僅進行經貿上的往來,也進行文化上的學習,琉球來華使團利用在華期間學習相關的生活技術,購買大量的中華文化經典書目,帶回琉球王國後帶動琉球經濟的發展,也激發了琉球人向中國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為更好的汲取中華文化,琉球政府向中國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公費留學生,稱為「官生」;另一類是在福州自費的留學生,稱為「勤學」,這些留學生系統地掌握中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回國後部分學生入仕,成為國家公務人員;另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從事文教事業,在琉球本土進行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中華文化在琉球逐漸普及開來,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琉球得到了琉球民眾的崇敬。
鑑於琉球王國造船航海技術之落後,明太祖為了加強中琉間政治聯繫及朝貢貿易,在不斷賜予琉球大海舟的同時,亦陸續派遣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充分顯示了明政府對琉球的特殊優待。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琉球國王「即令三十六姓擇土以居之,號其地曰唐營(俗稱久米村)」。他們中「知書者授大夫、長大,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其「子孫世襲通使之職,習中國之語言、文字」。來自先進文明之國的閩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自然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及科學技術向琉球的傳播中心。在此後的歲月,眾多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被派遣回中國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中國奮發學習,學成後返回琉球,深受重用。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是將中國儒家文化和先進生產和科學技術直接傳播到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而且由於他們主要從事與中琉朝貢貿易有關的活動,因此他們對中琉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也發揮了特殊橋梁和紐帶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在向琉球人傳播中國文化與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在逐漸地琉球化,與琉球人通婚、繁衍後代,最終完全融入了琉球社會,從而實現了與琉球社會的互動與融合。久米村主要由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遷至琉球的中國人所形成,是歷史上中國與琉球王國交往聯繫的一個重要中心。久米村人大多從事中琉朝貢貿易事務,同時承擔著中琉間文化交流的重任。久米村在琉球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村人身居要職並享有各種特權,對琉球王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有極大影響。
琉球之建築,因自身自然地理特點,有其獨特的風格,如陳侃所說:「琉球俗樸而忠,民貧而儉。富貴家僅有瓦屋二三間,其餘則茅茨土階,不勝風雨飄搖之患。」又如徐葆光所載:「作屋,皆不甚高,以避海風,去地必三、四尺許,以避地溼。民間作屋,每一間瓦脊四出,如亭子樣。瓦如中國缸瓦,極堅厚,非此不能御颶故也」。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之後,在琉球王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自行擇地建屋、聚落而居,形成一個特殊的村落,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完全受福州建築文化的影響,琉球各地建築也兼容吸收福州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技術。這在琉球的王宮、久米孔廟、天妃宮、天使館、園林等建築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琉球受中國影響深遠,政治上作為藩屬國的琉球對於宗主國中國的冊封制度採取積極響應並欣然接受的態度;經濟上琉球作為朝貢關係的受益方積極的開闢中國市場,並在中國一些特殊的對外政策影響如海禁政策等影響下利用朝貢關係進一步擴大琉球在中國的經濟利益;文化上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一員,琉球無論從王室上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尊漢文化為正統,積極地向中國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因此,琉球通過政治冊封、朝貢貿易、閩人移民以及派遣留學生等途徑,積極的吸納和攝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中華文化中的精華,促進了琉球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琉球的學校教育、文學藝術、宗族觀念、生產科技等方面,這些領域的進步反映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帶給琉球國的良風美俗和先進生產技術,凸顯了琉球人積極主動的學習中華文化,並將中華文化與琉球的本土文化相結合,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盛大景象。(本文為《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緒論)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ISBN:978-7-5166-530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40.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