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2020-12-15 中國財富網官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代琉球王國是位於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被譽為「萬國津梁」。其所在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孤懸海外,與中國的福建地區隔海相望。隨著對琉球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發現,中、琉兩國的歷史淵源頗深。琉球早在明代以前就與中國有交往。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致送國書。同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不久山南、山北二國亦效仿進貢明朝。到了明宣宗時期(1430年),中山國打敗了山南、山北兩個小國,建立了以尚思紹為國君、統一的琉球王國,定都那霸,並在那霸首裡建立王城。中山國統一琉球前,中國已將「琉球國中山王」名稱使用在洪武年間文書的印信上。明永樂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寧因父逝世,明朝廷遣使諭祭,並冊封武寧嗣立為新王,由此開啟了中國對琉球的冊封史,同時也正式開啟了中琉兩國長達五百多年的友好往來。從永樂初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明清兩朝派往琉球使團共25次,明朝17次,清朝8次。每次使團人數在500至700人之間,除雜役、船夫、官兵外,尚有若干高僧、道士、醫生、天文生、畫師、文人、親朋好友作為從客相隨。例如,明杜三策從客胡靖、清全魁從客王文治、李鼎元從客湖南僧人宗實、費錫章從客沈復,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涉琉文學作品。明正統以前只派行人充任正使,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改為給事中和行人分別擔任正副使,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以「學問優長,儀度修偉」為標準,正使一律出自翰林。這些冊封使雖為五、六品官,但都受賜一品麒麟服以示國家對冊封琉球、宣示聲教的重視。

此後,中國與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在這五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琉球,琉球社會的各階層開始接觸到中華文化,並逐漸被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學藝術、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生產科技、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等方面所吸引,琉球人因此對於中華文化心生嚮往,並開始積極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琉球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接受中國官方的冊封,中方每次冊封活動都組織大型冊封使團遠渡重洋,冊封使團成員大多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琉球期間展現良好的文化修養,凸顯大國風度,引起琉球民眾的嚮往。琉球派往中國的使團不僅僅進行經貿上的往來,也進行文化上的學習,琉球來華使團利用在華期間學習相關的生活技術,購買大量的中華文化經典書目,帶回琉球王國後帶動琉球經濟的發展,也激發了琉球人向中國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為更好的汲取中華文化,琉球政府向中國派遣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分為兩類,一類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公費留學生,稱為「官生」;另一類是在福州自費的留學生,稱為「勤學」,這些留學生系統地掌握中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回國後部分學生入仕,成為國家公務人員;另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從事文教事業,在琉球本土進行中華文化的普及教育。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中華文化在琉球逐漸普及開來,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琉球得到了琉球民眾的崇敬。

鑑於琉球王國造船航海技術之落後,明太祖為了加強中琉間政治聯繫及朝貢貿易,在不斷賜予琉球大海舟的同時,亦陸續派遣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充分顯示了明政府對琉球的特殊優待。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受到了極高的禮遇。琉球國王「即令三十六姓擇土以居之,號其地曰唐營(俗稱久米村)」。他們中「知書者授大夫、長大,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其「子孫世襲通使之職,習中國之語言、文字」。來自先進文明之國的閩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自然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及科學技術向琉球的傳播中心。在此後的歲月,眾多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被派遣回中國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中國奮發學習,學成後返回琉球,深受重用。閩人三十六姓及後裔是將中國儒家文化和先進生產和科學技術直接傳播到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而且由於他們主要從事與中琉朝貢貿易有關的活動,因此他們對中琉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也發揮了特殊橋梁和紐帶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在向琉球人傳播中國文化與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在逐漸地琉球化,與琉球人通婚、繁衍後代,最終完全融入了琉球社會,從而實現了與琉球社會的互動與融合。久米村主要由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遷至琉球的中國人所形成,是歷史上中國與琉球王國交往聯繫的一個重要中心。久米村人大多從事中琉朝貢貿易事務,同時承擔著中琉間文化交流的重任。久米村在琉球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村人身居要職並享有各種特權,對琉球王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有極大影響。

琉球之建築,因自身自然地理特點,有其獨特的風格,如陳侃所說:「琉球俗樸而忠,民貧而儉。富貴家僅有瓦屋二三間,其餘則茅茨土階,不勝風雨飄搖之患。」又如徐葆光所載:「作屋,皆不甚高,以避海風,去地必三、四尺許,以避地溼。民間作屋,每一間瓦脊四出,如亭子樣。瓦如中國缸瓦,極堅厚,非此不能御颶故也」。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之後,在琉球王府的幫助和支持下,自行擇地建屋、聚落而居,形成一個特殊的村落,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完全受福州建築文化的影響,琉球各地建築也兼容吸收福州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技術。這在琉球的王宮、久米孔廟、天妃宮、天使館、園林等建築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琉球受中國影響深遠,政治上作為藩屬國的琉球對於宗主國中國的冊封制度採取積極響應並欣然接受的態度;經濟上琉球作為朝貢關係的受益方積極的開闢中國市場,並在中國一些特殊的對外政策影響如海禁政策等影響下利用朝貢關係進一步擴大琉球在中國的經濟利益;文化上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一員,琉球無論從王室上層還是平民百姓,都尊漢文化為正統,積極地向中國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因此,琉球通過政治冊封、朝貢貿易、閩人移民以及派遣留學生等途徑,積極的吸納和攝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中華文化中的精華,促進了琉球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琉球的學校教育、文學藝術、宗族觀念、生產科技等方面,這些領域的進步反映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帶給琉球國的良風美俗和先進生產技術,凸顯了琉球人積極主動的學習中華文化,並將中華文化與琉球的本土文化相結合,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盛大景象。(本文為《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緒論)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

ISBN:978-7-5166-5302-9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

定價:40.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衝繩 與古琉球王國「一期一會」(1)
    首裡城歡會門無處不在的琉球石獅去往衝繩,在那霸市登陸,似乎並不意外。作為衝繩縣首府,這裡是日本本島之外當之無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古琉球王國首都首裡城遺址的所在地。對於熟諳石獅與鎮宅驅邪之間關聯的中國遊客來說,這些獅子形象足以喚起他們關於曾經琉球王國的集體記憶。事實上,它們至今仍充分保留著其飽含中國文化的歷史印跡,和明朝洪武年間的移民到漸漸紮根本地,關於根脈的記憶從未間斷。
  • 重塑國民:佔領期美國對琉球的教育改革和文化構建
    另一方面,人類記憶也是社會性的,受人類社會結構、認同與個人社會處境等等之影響。基於集體記憶理論,我們來探究美國在佔領時期是如何對琉球進行典範歷史書寫和典範文化建構的。被譽為「衝繩學之父」的伊波普猷提出了「日琉同祖」論來論證日本和琉球同根同源,其在《關於琉球人的祖先》一文中指出:「我認為明治初年國民統一的結果是,半死的琉球王國雖然滅亡,但琉球民族卻復活了。與在遙遠的兩千年前分手的同胞邂逅,在同一政治體制下過著幸福的生活。」在《琉球史的趨勢》一文中提到「日本人和琉球人是由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姐妹關係。
  • 琉球
    中國航行圖上,臺灣、彭佳嶼、釣魚島和琉球列島形成一串美麗的項鏈。1875年,日本強佔琉球,琉球官員到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望施救二百年效順屬藩。清庭的懦弱無能使中國最終喪失了琉球。#甲午百年#1470年,伊是名島出身的宮中的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內間金丸,被群臣推舉為君,改名為尚圓,並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為琉球的黃金時期,貿易發達,且不斷對外擴張。
  • 傍晚郵輪從那霸港啟航,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琉球
    琉球群島位於東海臺灣島和日本九州之間上,呈東北西南向,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衝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等,釣魚島群島不屬於琉球群島範圍之內。歷史上,琉球群島長期處於中國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的薰陶之中。
  • 儒家文化能勝過牛仔文化和槍桿子文化嗎?
    方方、梁豔萍之流算是高級智識分子了吧,一個作家一個教授,難道她們還不懂儒家文化?可她們的仁義禮智信又在哪裡?她們要抱洋人的大腿,因為洋人威猛啊,哪裡還顧得上禮義廉恥?中小學校長老師性侵自己的未成年女學生這樣的事也時有發生,女大學生研究生被導師「裸協」更是常見。更不要說激烈的政治鬥爭和政客們的表演了。有智慧的前人曾說過:儒家文化實際上就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算是說到位了。
  • 世界那麼大——中山世土 琉球王國 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的衝繩
    (世界那麼大系列之環遊世界 003期)海島度假遊已經越來越成為國人出遊的首選了,說起海島,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峇里、帛琉這些,還有另一個性價比很高,飛行距離更近,幾乎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的地方,就是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的衝繩!
  • 探尋琉球王國的足跡,感受衝繩之美
    衝繩是日本的一個行政區之一,位於日本九州與中國臺灣之間,衝繩本名為琉球,在明清時候是中國的一個屬國。自古就與中國、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等國保持的密切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以至於使它無論是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建築風格都與日本本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踏上歷史浪漫之旅琉球王國的榮華流傳至今世界遺產「首裡城」
    公元14世紀,以琉球文化為中心,創建了約500個國家。被鮮豔的朱紅色裝飾的建築物是吸收了中國和日本雙方文化的獨特風格,是能窺視衝繩歷史的地方。我去了著名的能量景點首裡城公園,漫步了歷史。穿過各種各樣的門,以「正殿」為目標;在曾經統治過衝繩各島嶼的琉球王國的中心地帶,接觸歷史和文化,悠閒地體驗過去的氛圍的時間。
  • 「和平之國」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揭秘琉球滅門滅族大屠殺
    「和平之國」竟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琉球王國」會復國嗎?衝繩美軍會最終撤出嗎?讓我們走進衝繩那霸,讓我們走進琉球群島衝繩那霸,揭秘比南京大屠殺手段更慘的琉球滅門滅族屠殺……●美玉之國琉球族是百越(分「內越」和「外越」兩支)的後代。
  • 曾經的琉球群島,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日本的衝繩縣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明朝便派使臣到達琉球,正式建立朝貢關係,琉球成為明朝的屬國。為了提升琉球的航海技術水平,朱元璋特意從福建挑選了三十六姓擅長造船航海的人達到琉球, 琉球對這三十六姓之人也相當的看中,都給了大官當。懂文化的,當「大夫長史」,負責和明朝之間的朝貢往來事務;懂航海的,當「通事」,負責指導海上作業。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魯國人孔子,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地,對周公的禮法進行了大量的繼承。
  • 島津氏的舊好,反而成為了琉球的禍害?
    公元 1609 年(慶長十四年)薩摩島津家揮軍入侵琉球王國的事件,十分的著名。此事件在學術研究上已是老話題,已有不少著作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這事件的性質,以及其對東亞局勢,特別是國際政治秩序的影響。一、日本與琉球王國的關係概說探討島津家入侵琉球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日本與琉球的關係。通過考古學可以得知,日本群島與琉球群島的文化交流痕跡早在信史時代以前就開始了,而日本關於琉球的情報記錄也早在平安時代末期已可見。在十五世紀初期的 1414 年,兩國正式建立起交流關係。
  • 如果琉球回歸我國,除了增加領土面積,還能有什麼利好的作用
    特別是日本群島,琉球群島等距離我國海岸線最近的第一島鏈嚴重封鎖了我國近海通往遠洋的通道。如果能打開第一島鏈,這對於我國的戰略價值是非常大的。特別是琉球群島,南北長度1000多公裡,島嶼的總面積達到了4600多平方公裡,其就位於東海大陸架的邊緣,本來海深只有幾百米的海洋,在突破了衝繩海槽之後海深迅速加深到了數千千米,出了群島之後就是一望無際的真正的太平洋,所以它是目前我國出海最大的障礙。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但是很少人知道衝繩縣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東亞文化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個消逝在歷史煙塵,掩於史冊的國家就是——琉球王國。 歷史上,琉球和朝鮮、越南一樣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也都是中國的屬國,向中國朝拜進貢。
  • 琉球原來是個獨立王國,為什麼二戰後卻不能獨立呢?
    琉球王國是一個島嶼群組成的小國,位於我國東海東方。大明建立後,琉球群島還沒有統一,不過諸國還是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琉球統一後還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藩屬關係。即便大清取代明朝後,琉球也在繼續向清政府朝貢,還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一六六三年(清康熙二年)與一七五六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國皇帝曾兩次賜印與琉王,乾隆所賜之印,文為「琉球國王之印」。當時日本政府也假借琉球而與中國交通,對琉球朝貢明、清未加阻難。至清末,日本將琉球置於薩摩藩屬下,清廷未予過問,默認為「兩屬」。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而這時候的中國仍然處於農業文明時期,而且儒家思想有一種「天命觀」奴化著中國的普通百姓。《論語·顏淵》所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都是有命運的,而命運是老天安排的。處在社會底層的人請不要怪社會,因為那是你的命。雖然這種天命觀早在四周之時就已經基本形成,也是到了孔子時進一步固化。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大琉球國有注為「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而小琉球國則注為「不通往來,不曾朝貢」。從記載中看,小琉球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遠較大琉球國疏遠,不過朱元璋似乎並不以為意,依然將兩個琉球國均列在了「不徵之國」中。
  • 儒家文化「經史子集」
    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裡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麼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恆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