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2020-12-10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三年至六年,日明治十年至十三年)的琉球問題之爭,是由於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以至將琉球吞併而起。

一、中國朝貢國——琉球

琉球群島,介於中日兩國之間,在歷史上彼此之間都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自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太祖朱元璋遣楊載出使琉球,琉王察度對明朝稱臣,開始向中國朝貢,歷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稱為屬邦。琉球定期向中國朝貢,進獻方物,中國朝廷賞賜以相應的物品,類似換貨貿易,中國對琉球並未進行過政治統治。琉球在地理上距離日本較近,自然也有歷史關係。日本古史謂,「推古天皇二十四年(公元六一六年),有掖玖人三名歸化。」琉球舜天王為日父琉母之子,三世而絕。琉球正式對外交通,實際開始於十四世紀七十年代。

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明朝遣楊載至琉球,琉王察度以中山王的名義,遣其弟泰期隨明使來華,上表稱臣。從此每年或隔年必請使朝貢。以為常例。當時,琉球的山南、山北、中山三王鼎立相爭,明廷以敕令勸息爭,分封三王於琉球各島。

及至中山王統一各島,乃封察度為琉王。一三九二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廷賜閩人三十六姓與琉球。一四O七年(明永樂五年)琉球國以尚思紹的名義遺使朝貢,琉王以「尚」為姓,自此始。

一五九一年(明萬曆十九年,日正親町天皇天正十九年)日將軍豐臣秀吉用兵朝鮮,派島津家微至琉球徵送餉糈,琉王拒之。後又再三勸琉球朝日,琉王不從。

一六O六年(明萬曆三十四年,日後陽成天皇慶長十一年)島津家久兵侵琉球,戰四十日,擄琉王尚寧及大臣而去,二年後釋歸。日本強定琉球稅額,清査戶口,檢查土地,設立機關,又迫琉王不得與明朝通好。琉球依然與明交往,奉中國正朔,並受封冊。

一六六三年(清康熙二年)與一七五六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國皇帝曾兩次賜印與琉王,乾隆所賜之印,文為「琉球國王之印」。當時日本政府也假借琉球而與中國交通,對琉球朝貢明、清未加阻難。至清末,日本將琉球置於薩摩藩屬下,清廷未予過問,默認為「兩屬」。琉球自成一國,在十九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勢力東侵時,於一八五五年至一八五九年間,琉球曾與美、法、荷蘭三國籤訂過通商條約。

二、日本廢琉球為衝繩

一八七二年(日明治五年),日本明治天皇親政,諷示琉球朝賀。琉王派遣王子尚健為正使,三司官向有恆為副使,赴東京朝賀,貢獻方物。日廷下詔以琉球為藩,封琉王尚泰為藩王,作為日本吞併琉球的第一步。轉年(日明治六年)以琉球與日本府縣同列,受內務省管轄,租稅繳納大藏省。

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明治七年),日本藉口臺灣土人殺害琉球人,出兵進攻臺灣,取得清廷的撫恤,並在條約中承認「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

日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於北京訂約歸國後,即向日政府提出逐步實現吞併琉球的建議。

其建議云:

琉球兩屬狀態,自中世紀以來,因襲已久,難於遽加改革,以致因循至於今日。今者中國承認我徵著為義舉,並撫恤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兩國分界仍未判然。今以琉球難民之故,我曾費財巨萬,喪亡多人,以事保護,其藩王理宜速自來朝,表明謝恩之誠;然至今尚未聞有其事,其故蓋在畏憚中國。今如以朝命徵召藩王,如其不至,勢非加以切責不可。是以姑且緩圖,可先召其重臣,諭以徵蕃事由及出使中國始末,並使令藩王宜自奮發,來朝覲謝恩,且斷絕其與中國之關係。在那霸設置鎮臺分營,自刑法、教育以下以至凡百制度,逐漸改革,以舉其屬我版圖之實效。又琉球之為國,嘗以航海通商補其國計,是以近來琉球人民一再漂泊各地,今可以中國所賠償之銀兩,撫恤難民,並以其餘款購買汽船一艘給與。此舉不僅可以除害興利,且亦可使撫恤之名不虛。

大久保這個建議為日廷所接受,即召琉球三司官池城安規等到東京。大久保將上項辦法告知池城安規等。琉球三司官恐怕旨犯中國,拒絕了大久保的提議,要求仍照舊慣行事。

日政府以琉球不遂其所願,乃強制發出如下的命令:

1、為對中國朝貢而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一概廢止。2 、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概歸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3、從來每當藩王更迭之際,由中國派來官船,受中國冊封,著以為例,今後概予廢止。4、今藩王來朝,對政治釐革及興建的方法,加以研究後決定。5、琉球與中國今後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

琉球一面努力抵擋日本的強行統治,一面懼怕中國的責難,處境十分尷尬。日本一再派人威逼,琉球再三遣使說理,同時也遭人到中國乞援。

至一八七九年(日明治十二年)三月八日,日政府.對琉球下廢藩置縣令,實行吞併。令雲;

琉球藩舊服王化,實賴復育之德;今乃恃恩換嫌,不恭使命,是蓋舟程遠隔,見聞有限所致。聯一視同仁,不深譴既往之罪。茲廢該落,移置尚泰東京府下,賜以第宅。且以尚健、尚弼置於華族之列,俱置籍東京府,著所司奉行。

三、中國對琉球地位的法理確認

當日本阻止琉球朝貢中國時,琉王曾密遣紫巾官向德宏來華陳情,於一八七七年四月十二日(清光緒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到福州,晤浙閩總督何璟、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琉王諮文,陳述日本阻貢事。

中日訂約建交之後,屢生交涉,皆由日本方面發動。日本迭派專使來華,並派遣了駐華公使。李鴻章鑑於中國既有數千僑民留居日本,對日交涉也逐漸增多,奏請派遣使臣駐紮日本。清延於一八七七年一月十五日(光緒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任命翰林院侍講何如璋為出使日本國欽差大臣,即選知府張斯桂為出使日本國副使。何如璋等於十一月三十日入日本境,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東京向日皇呈遞國書。

何如璋初到任,就碰上了琉球問題的交涉。清廷是怕事的。何如璋的態度頗為積極,他認為日本國力尚弱,內伏危機,估計它不敢開釁,主張據理力爭。直隸總督李鴻章是膽小怕事的,他當日復何如璋一函,以為「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以威力相角,爭小國區區之貢,務虛名而勤遠略,非惟不暇,亦且無謂。

如何對待琉球問題,何如璋曾函總理衙門,陳上中下三策:一、先遣兵船,責問琉球,徵其入貢,示日本以必爭;二、據理言明,約琉球令其夾攻,示日本以必救;三、反覆辯論,若不聽從,或援萬國公法以相糾責,或約各國使臣與之評理。李鴻章於六月九日(舊曆五月初九日)函總理衙門,主張採取何如璋的下策。

總理衙門得李鴻章函後,即於七月四日(舊曆六月初五日)奏請依何如璋的下策,建議對日本據理詰問,以為應付。至於詰問之後效果如何,則不在考慮之中。

一八七四年日本攻擾臺灣之役,中日雙方訂《北京專條》,清廷已經承認琉球人是日本的「屬民」。這時阻貢問題發生,李鴻章函總理衙門,說「琉球地處偏隔,尚屬可有可無」,就是不願相爭。李鴻章和總理衙門所以對日本提出交涉,只是為了敷衍奧論,怕「為清議所不容」。他們辦此交涉,並未預期獲得結果,還怕因此惹起日本動武,所以他們不採取何如璋的強硬政策,而選擇了他的下策。

何如璋奉到指示,即向日本政府提出琉球阻貢問題的交涉。何如璋的態度是積極的,而國內政府的政策是軟弱的,這一矛盾,就註定了這位中國公使最後不得下臺。何如璋先於一八七八年九月三日至日本外務省訪問外務卿寺島宗則,對日本阻撓琉球向中國朝貢事提出口頭抗議。何如璋和寺島宗則二人的態度都是強硬的,自然談不攏來。隨後經過幾次交涉,皆是不歡而散。何如璋的後臺是軟的,發出一個措詞強硬的照會,得不到本國政府的支持,而難下臺,後來終於被撤職回國。

四、琉球的呼救

日本既對琉球強行吞併,琉球人有亡國之痛。琉球政府以琉球向為中國的藩封,故亟望中國起而援手。琉王最初命駐日法司官毛鳳來向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請援。復託赴日閩商帶密函與福建督撫,並遣該國紫巾官向德宏北上乞援。向德宏於一八七九年七月三日(光緒五年五月十四日)抵天津,叩謁李鴻章,面呈稟摺,泣請援琉。

李鴻章與總理衙門的決策是:對琉球人只取敷衍應付態度,以待事態演進。李鴻章允將向德宏的稟摺轉達總理衙門,等待多日,向德宏又於七月二十三日(舊曆六月初五日)叩謁李鴻章,向德宏籲請清廷對日「興師問罪」,當然非李鴻章所能採納。至十月二十四日(舊曆九月初十日),復有琉球耳目官毛精長、通事官蔡大鼎等三人,難發易裝,潛至北京,至禮部遞稟陳情。

恭親王奕訢等據以轉奏,發給用資,派弁護送至津,復由李鴻章派員護送回閩。這幾個文件,是當時琉球政府從它不甘被日本吞併的利益出發,單純地乞求清廷出兵援助,自己毫無作為;清廷本無幹涉琉球問題的決心,又不肯放棄所謂「宗主」大國的虛架子,採取了一種虛與委蛇的態度,表現為本不願管,而又不得不管,這就更加促進了日本吞併這個小國的決心。

五、日本的分島改約與琉球歸屬的擱置

日本既實行廢琉球為衝繩縣,清廷顧慮為奧論清議所不能容忍,總理衙門致李鴻章函有雲「如任其廢滅而不論,如國論眾論何?」這時日本公使實戶現已到北京,總理衙門與之進行交涉辯論。同時適有美國前任總統格蘭特來遊華北,並將東遊日本,李鴻章就象抓到一棵救命草似的,懇請格蘭特居間調停琉球問題。此事完全由李鴻章發意,格蘭特從中虛與委蛇,當然毫無結果。

格蘭特調停時,曾有中日雙方互派大員會商辦法之議,雙方表面上都贊成。而清廷不再派員,一因無妥員可派,且恐派員到日之後,言之無效,轉失體面。日本方面也以為派員來華,有俯就中國之嫌,也不肯派員。於是兩相僵持,成為不來不往之局。

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十二月初,有日人名竹添進一,由日外務省授意,自稱「日本閒人」,來華進行試探。竹添上書鴻章論琉事,謂「天下無兩婚之婦」,駁中國方面琉球兩屬之說。於十二月三日(舊曆十月二十日)竹添謁李鴻章於天津督署,請鴻章屏退左右,彼此作筆談。謂琉球本屬日本,復謂德國近時垂涎琉球和臺灣,中日倘失和,其禍難測,以事挑撥和恫嚇。鴻章駁之。竹添自請回國疏通該國內閣。

一八八O年三月二十六日( 清光緒六年二月十六日),竹添復謁鴻章於津署,調自東京來,奉內閣大臣之意,以達於中國。與鴻章筆談甚久,並上說帖,謂日本政府為講兩國和好之道,願將琉球南部鄰近臺灣的官古、八重山二島分與中國,以劃兩國疆域。

但須將《中日通商條約》加以修改,使日本商人得與西人一例入內地貿易;並加入「利益均沾」的條款。這就是分島改約之議。查琉球共三十六島,北部九島,中部十一島,南部雖有十六島,面積甚小,周回不及三百裡,而又貧瘠,不足以自立,且孤懸於日本肘腋之下,無論平時貧難自存,一旦有事,先為日有。日本乃欲分此二島與中國,以換取內地自由通商和所謂「一體均沾」的不平等利益。

李鴻章當時也不知底細(後詢之琉人向德宏,始知其不可),頗為所動。鴻章轉告總理街門,因有三分琉島的交涉,即以北部各島屬日本,中部各島復琉球,南部各島歸中國。這當然是辦不到的。

分島改約之議既起,總理衙門與日本公使突戶璣乃據此議開始談判。依中國方面的意見,欲三分琉島,以北部各島屬日本,中部各島復琉球,南部各島歸中國。日方不允。往返爭辯,久無結果。恰逢《中俄伊犁邊界條約》問題發生,清廷怕日俄要結。

多主張速結琉案。左庶子張之洞奏請速了琉案,以聯日孤俄;修改商約,可允早允。清廷得奏,著總理衙門酌量辦理。清廷如此氣餒,遂照日方的方案議結,即將琉球南部官古、八重山二島劃歸中國,修改《中日通商條約》,準日人入中國內地通商,並加入「一體均沾」的條款。

總理衙門既與日使議定,各廷臣仍議論不一。如右庶子陳寶琛湊琉案不宜遽結,舊約不宜輕改,總理衙門則主照分島改約之議以了之;左庶子張之洞奏日本修約可允,琉案宜緩;惇親王奕諒等則惑日本與俄相要結,事益棘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李鴻章主張以拖延手法,不準改約。但照此辦理,其結果是一拖了事,琉球為日本併吞,而無可奈何。

後來日方卒無動作,琉案從此擱置,不了了之。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竹添進一為日本駐天津領事,復與李鴻章議琉事,也無結果。朝鮮問題繼起,琉球事乃不復提起。

琉球問題的交涉,清廷的態度始終是虛弱的。清廷不僅怕日本借題鬧事,當時還怕帝俄在伊犁邊界交涉中與日本兩相勾結。所以自鬧神經緊張,強相牽合,急於同日本達成妥協。項到知道「分島改約」是上當的事,廢棄了成議,還好象 對不起日本,又自行緊張起來,以至左宗棠上說帖,叫嚷嚴備海防了事。所謂琉球交涉,也就不再管它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李鴻章#

相關焦點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繼續向中國的清朝納貢,於1663年正式受到清朝的冊封,同年起使用清朝年號,雙方長時期保持著宗藩關係。不過和朝鮮一樣,琉球人的服飾髮髻,依然延續著明朝的傳統。從明朝開始,每一任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有得到中國皇帝的承認,琉球王才是合法的。
  • 中國、琉球與日本的恩怨情仇,為何熱愛中國的小弟會被日本吞併
    2019年的日本衝繩縣,發生了琉球王國的故都-首裡城慘遭大火的新聞,許多重要文化遺產遭到焚毀,不過,琉球王國的外交檔案卻登陸在臺灣的世界記憶國家名錄中,你沒看錯,可不是登錄在日本,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琉球曾是日本南部海域的小王國,被日本吞併後才改成衝繩,那琉球是怎麼被吞併的呢?這就得從中國與日本爭奪東亞老大的亂局說起。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08字,閱讀約4分鐘日本是一個貪婪卑鄙的國家,在近代提出了與中國瓜分琉球群島的計劃,日本不僅要吞併琉球群島,還要從中國攫取大量財富。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統一三國,明政府冊封中山王為琉球王,從此琉球國王的繼位需要中國冊封。明朝末年,日本薩摩藩派兵入侵琉球王國,強迫琉球朝貢,此後琉球成為中日兩國的屬國,但明廷對此並不知情。清朝建立後,琉球主動向清朝朝貢,並以清朝名義向清政府請求冊封。直到清末,日本崛起後,琉球發生了變化。
  • 琉球
    16世紀,由於倭寇的原因導致日本和明朝的關係惡化,只得通過南方的薩摩與琉球進行貿易。與此同時,日本正處於動亂的戰國時代,諸大名急需從對外擴張中獲取利益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離日本最近且又富有的琉球國遂成為了日本的首選之地。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前,日本曾要求琉球為遠徵提供支援,琉球不僅拒絕,還將此事通報給了明朝。1
  • 曾經的琉球群島,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日本的衝繩縣
    衝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琉球群島,在明清兩朝和我國建立朝貢關係,琉球國王由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冊封,曾經屬於我國的藩屬國。但是,琉球命運多舛,曾經的一個獨立王國,現在變成了日本的一個衝繩縣。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皇帝派使臣到琉球,小小的琉球又把希望寄托在清朝身上,向清朝稱臣進貢。至此,琉球一僕二主,既是日本的屬國,又是清朝的屬國。1871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
  • 復國運動與琉球民族的消亡
    他們以福州、北京、天津為據點,向清朝總理衙門、禮部和重臣李鴻章、左宗棠等遞呈請願書28份,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他們甚至還在百官上朝必經的東華門守候,碰到大臣就跪著向他們哭訴,許多清朝官員深受感觸。但是當時清朝內憂外患,西方列強入侵,與日本的關係也是十分緊張,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出兵。
  • 清朝棄之不保的這個藩屬國,卻被此國吞併,如今是一塊寶地
    石頭之前寫過幾篇關於清朝藩屬國的文章,有尼泊爾、不丹、錫金等等。這些藩屬國有的獨立建國,有的被他國吞併,如錫金王國就被印度吞併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石頭今天要講的這個藩屬國,本可以成為中國領地,由於清朝放棄保護,後被日本吞併,如今是一塊寶地,此藩屬國就是琉球王國。
  • 琉球大學曾對琉球居民做了一項民族認同的模擬調查,答案是這樣的
    最後得出來的答案則是:支持日本隊的達93.6%支持美國隊1.8%支持中國隊1.7%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琉球認同日本為自己的祖國琉球自明朝開始為藩屬國,但不是中國的直接領土。這種藩屬關係維繫了長達500年之久。但就在琉球成為明朝藩屬國200多年後的1609年,日本也入侵了琉球,要求琉球向日本稱臣,但已經奉明朝為正朔的琉球,只能暗地裡向日本也稱臣。
  • 明清兩朝的琉球屬國,為何覆滅成為日本的衝繩島,有些歷史要銘記
    這個場景就是清朝的冊封儀式,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見,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而這個儀式卻每年都會在日本的衝繩縣中出現,甚至演變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模式,吸引了無數的遊客,那麼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連中國本土都不保留的儀式,卻成為了日本的風俗呢?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這個消逝在歷史煙塵,掩於史冊的國家就是——琉球王國。 歷史上,琉球和朝鮮、越南一樣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也都是中國的屬國,向中國朝拜進貢。只是後來被日本吞併,劃入日本行政版圖,而"琉球"這個國家,終不復存在,湮沒史海。
  • 琉球原來是個獨立王國,為什麼二戰後卻不能獨立呢?
    琉球王國是一個島嶼群組成的小國,位於我國東海東方。大明建立後,琉球群島還沒有統一,不過諸國還是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琉球統一後還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藩屬關係。即便大清取代明朝後,琉球也在繼續向清政府朝貢,還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琉球王國的使者立刻改弦易轍向順治皇帝稱藩,不過此時正值鄭成功縱橫東南海疆,清廷遲遲未能完成冊封之事。康熙年間,隨著鄭成功病逝、南明殘餘勢力基本被消滅,清朝冊封的使團終於到達琉球王國。由此,中山王的爵位未變,敕印的頒發者卻由明朝皇帝變成了清朝皇帝,琉球王國與中原王朝的宗藩關係由此步入了一個新時期。
  • 琉球群島這麼重要,美國為什麼不繼續託管,反而送給了日本?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歷史上琉球王國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和中國的聯繫頗深。到了近代,尤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琉球群島被日本所吞併,成為了日本的一部分。但是經過二戰,日本戰敗了,那麼自然地日本所吞併以及侵略的領土都將獨立或回歸。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日本託管的琉球群島,至今主權未定,能拿回來嗎?看一下
    從1609年開始被日本侵略並控制內政,同時成為中日兩國的屬國。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仗其國力雄厚,加之清廷的軟弱無能,加深了對琉球的侵略程度,並於1879年將其吞併。琉球國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所以琉球問題較為複雜,其領土主權並不屬於哪個國家,要像朝鮮那樣徒弟也有些麻煩。因為琉球被日本滲透數百年,已被日化。雖然也有獨立的聲音,但這種聲浪並不大。
  • 傍晚郵輪從那霸港啟航,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琉球
    琉球群島位於東海臺灣島和日本九州之間上,呈東北西南向,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衝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等,釣魚島群島不屬於琉球群島範圍之內。歷史上,琉球群島長期處於中國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的薰陶之中。
  • 「和平之國」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揭秘琉球滅門滅族大屠殺
    ●滅國擄王1609年(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日本首次侵犯琉球時,琉球反日誌士曾在明南京國子監讀書時任琉球王國要職的鄭迵,因反抗日寇(那時侵犯琉球不是日本的薩摩蕃)被處下油鍋的慘刑而死。1609同年,日本軍閥薩摩藩率兵侵佔琉球,強逼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慢慢形成「兩屬」的情況,逐漸成為薩摩藩的附庸。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古代琉球王國是位於中國東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被譽為「萬國津梁」。其所在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孤懸海外,與中國的福建地區隔海相望。隨著對琉球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發現,中、琉兩國的歷史淵源頗深。琉球早在明代以前就與中國有交往。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遣行人楊載出使琉球,致送國書。
  • 日本距離中國有多近?最西端島嶼就在家門口,琉球亡國讓人痛心
    日本最西端領土 歷史上屬於琉球王國琉球國往來中國針路圖琉球人心向中國,無奈身邊有強鄰日本。1609年,日本南部的薩摩藩出兵琉球並攻陷首都首裡城、俘虜琉球國王,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的尷尬時期,而當時的明王朝對此採取了默許與縱容的態度,日本也由此開啟了對琉球的徵服之路。到了1872年,日本政府擅自廢除了琉球國號,改為日本「琉球藩」,封琉球國王為「藩王」。3年後,日本強令琉球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天皇的年號。
  • 二戰後處置日本的最大遺留問題:琉球群島主權到底屬不屬於日本?
    日本四島琉球在古代曾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屬國,但1609年開始被日本侵略並控制了內政,從此同時成為中日兩國的屬國。明治維新後日本趁著自身國力強大,加之清廷外交無能,加深了對琉球的侵略程度,並於1879年將其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