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2020-12-18 學到知識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

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

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

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王陽明用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法,將內心、良知和理畫了等號。既然內心是理,所以行為就是體現內心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說法。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這樣一來關於王陽明心學的底子也就打成了,他的心學比起朱熹的理學在理政上更有益處,因為不那麼「循規蹈矩」,所以政治上也就沒那麼死板。後來心學也因為傳人的關係被各種理解,也流傳甚廣,在明朝後期都有很強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陽明山:感知「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真諦,現實體驗「探索生命」的...
    陽明山風景優美,穿行於溪水潺潺、花草芬芳、藤蔓交錯、古木參天的山間茂林,呼吸著最新鮮的空氣,感受天人合一的愜意,感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之真諦,切身體驗「探索生命」的自然洗禮。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寧波工程學院王陽明雕像,李磊明 攝   陽明文化是在繼承和發展儒家文化基礎上,借鑑孟子的「良知」理論,並汲取陸象山「心學」觀點而開創出的新的「心學」,其思想集中表現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 如何正確深入理解「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一個核心主張,也是通往陽明心學奧秘的一把關鍵鑰匙。而要準確理解「知行合一」這簡單四個字的意思,卻並不容易。本文將嘗試探討和總結一下這個問題。這種理解不能說毫無道理,但是卻沒能抓住陽明先生倡導「知行合一」四個字的良苦用心。要真正實踐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道,我們首先就要準確理解「知」與「行」兩字的涵義。「知行合一」的「知」,最好的理解應該是「真知」,就是真正的、真切的知道。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懂的是,陽明先生所講的「知道」,其對象不是孤零零的自然知識,而是與人相關的道理和事理。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比較晦澀難懂。「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神童智商異於常人,為人行事也異於常人,少年王陽明經常幹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並且十分專注,因為他是神童,所以家人和周圍的人對他也是十分包容。不知不覺王陽明到了娶親的年齡。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2,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底層邏輯。他所指的"知行合一",並不是把"知"和"行"合起來,而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和"行"是一體的。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提出「知行合一」,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王陽明在反省己過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第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通俗點說就是"把事情的做和想聯繫起來,不要只是紙上談兵,也不能毫無準備地去幹!第三,多在小事上磨鍊因此,我們現代人在學習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時,要注意先從小事上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從而達到自己的學識和實踐能力相匹配,比如說我們在大學時的專業知識以及愛好,就可以發揮加強到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業務上的鍛鍊反過來加強知識文化的鞏固度。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
    現實性一切都源於一體性根本,是陽明心學的一體性原則、是心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關係。心學目的是建立起根本,人的辯證關係。但後人解說,只講心而落入唯心主義。王陽明看到了現實的矛盾以及宋朝理學理論崇拜的後果,因此而產生的心學,如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一樣,重要不是唯物的部分,而人的主動性,在於人的意識的關係,辯證關係。心學並不是否定理學,而是否定錯誤的使用理論的人。理論崇拜產生就在於沒有深入到理論與人的關係,由此產生的不同的觀點。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國史十六講:陽明心學與異端思想
    此後人才輩出,都以追求思想自由為指歸,形成波瀾壯闊的自由主義和博愛主義的思潮。美國學者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首先提出上述與眾不同的觀點,啟發人們換一個視角分析陽明心學。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構筑陽明洞講學而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他的一生是「破山中賊」與「破心中賊」的過程,前者是作為一個官僚的職責,後者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職責。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王陽明小的時候也是一個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那一個,甚至可以說王陽明都不如大多數人。他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說話,12歲才開始讀書,22歲考進士失敗,25歲又重新參加科舉,但是仍然以失敗告終,28歲才步入仕途,35歲就遭人陷害被貶龍場。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我寫過一篇關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文章,題目是《李向金:10年陽明心學,我都學到了什麼》。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因為有了這個宇宙本源、萬物規律的「道」——「空」——「理」,儒家才真正進入哲學境界,獲得了和佛家、道家等同的思想地位。我也是講「理」的,但是我的「理」來自於我的心,是依託於我自身而存在,並不存在客觀的「天道」之類的概念——即使有,也是因為我的精神而存在的。 除此之外,宋朝儒學還有一個葉適的事功學,這個流派倒是有點像早期的儒學,那就是得幹出成績來,不僅僅像理學、心學一樣注重修身修心。 王陽明的學說,算是兼融了廣義理學的所有流派。
  •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的心學聖人》 2020-06-12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