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2020-12-18 情感大劈叉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

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

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01. 學習陽明心學知識

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

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學習者,要把這棵葡萄樹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研究和掌握,然後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什麼是知識體系呢?

就是某個領域的知識和這些知識之間的關聯,能夠從更高層次、用更抽象的概念、邏輯把這些知識連結起來。

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掌握更高層次的概念,並建立起不同層級概念之間的關聯,能夠用概念統領你掌握的這些內容。

可以說,知識體系是關於知識如何關聯的體系。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是能否用不超過3個關鍵詞表述這個領域的內容,比如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僅僅說出來幾個關鍵詞還不夠,要能把具體的意義解釋得透徹明白,這是知識體系。

完成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方法,比如看書、聽講座、看視頻……只要能把陽明心學的理念、方法都真正掌握了就可以了。

02按照陽明心學去做

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說得好: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去實踐了。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知行合一嗎?怎麼讓我先學習後實踐呢?

因為一方面要適應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另外就是如果一開始就去做的話,需要身邊有人指導,因為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不及時解答的話你無法繼續。

做也就是實踐,包括內部修心外部事上磨練。其實二者也不應分開,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修心聽起來很玄妙,其實也簡單,就是時刻關照自己的念頭,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來。

初學者可以採取靜坐入門,等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在坐臥行走中,也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了。

王陽明從8歲接觸道家,有30年道家導引術練習功底,所以才能在龍場悟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能夠讓自己心靜一些就是收穫,心靜了,煩惱就少了,做事情也不那麼累了。

從本人的經驗來說,每天在睡前定時靜坐,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練習方式,最容易進行,效果也做好。

修心的目的就是求靜心,越靜越好,如果你要問到底有多靜,那我告訴你,可以靜到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進入「胎息」狀態。

事上磨練也很簡單,比如你買早飯遇到有人插隊,這是一件事,那怎麼在這件事上磨練呢?

正常來說,排隊是社會公德,大家都趕時間上班,有人插隊後面的人會生氣,這時你心學有想罵人的話來對不對?

你生氣心裡想罵人這就是念頭,你要及時發覺它。那有這個念頭對不對呢?

不對,為什麼?因為,罵人不禮貌,不文明。

不遵守公共規則是插隊人的問題,你不應該由於他的問題而犯錯。

也許有人會質疑,插隊妨礙我了啊!我罵他不是很自然的嗎?

再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你看到一隻蠍子卡在縫隙裡,你伸手把它救出來了。但在救的過程中蠍子蜇了你。

你救蠍子是因為你的良知,蠍子蟄你是它的天性,這二者間沒有直接聯繫。

所以,對於插隊的人,你不應該生氣,心裡更不該想罵人。

這就是事上修煉。

總結:

陽明心學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做為主的學問,也是學者要踐行一生的學問,有始無終,活到老學到老。

一邊是向內修心,修得越深入,心越安靜,越能覺察精微的念頭。一邊是做事,經歷的磨難越多,私慾祛除得越乾淨,越能心想事成。

陽明心學還是是親民的學問,越是普通人,效果越好。學了很多知識,頭腦被固有邏輯框架束縛的人反而更難深入領會。

陽明心學是老祖宗的智慧,是好東西,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希望每個人都能應用陽明心學,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我寫過一篇關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文章,題目是《李向金:10年陽明心學,我都學到了什麼》。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
  • 致良知學習筆記|事上磨練,良知之泉生生不息
    陽明心學是關於心的學問,探究心的奧妙的學問,其實,陽明心學既是心學,也是實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學問,是事上磨練,真幹實幹的實踐之方,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涵,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或許這個真知更難,真的透徹明白了行動起來並不難。也可以說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行本一,知與行兩者本來唯一,淺知則淺行,錯知則錯行,真知則真行。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3】欒惠來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也要他靜坐,仍是和王、梁二人一樣的囑咐:什麼都別想。欒惠於是靜坐,先是往事噴湧而上,然後是從前做的事情的是非對錯全來,卻不知是非對錯的分界線在哪裡,但他比王、梁二人能堅持,每天都靜坐兩個時辰。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通過下面兩個小故事,就能看出,其實就是「心不動」三個字。01「他一疑,事就成了」王陽明打仗,勝敗的關鍵不在於兵力的強弱,而在於「心力」的強弱。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弘治一朝歷任刑部和兵部主事,到了正德朝卻因為得罪劉瑾被貶,最終流落地方。其實探究王守仁的為官生涯,他在地方上平亂的功績都大於在政治中央為官的政績。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軍事家。如果只是這樣,那王守仁的名氣也不至於像今天那麼大了,或許也就是被貶地方讓他有了專心做學問的時間。王守仁對於儒學或者說理學始終是有著獨到的見解的。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道是平常心,所有與生活脫離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悟道,知行合一。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一、讀懂人性你就讀懂了世界「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王陽明體悟到,「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
  • 王陽明:當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掌握這5種方法避免上當
    怕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不僅不要去做也要警惕其他的人。」陽明先生乃是明朝第一「千古奇人」,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唯一可以與孔子「孔聖人」相媲美的聖人,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其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第二,為人處世要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流傳至今,一點也不過時,其實就是強調了實幹的重要性,正如偉人說要想幹成功一件事情,就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一樣,空喊口號就成了行動上的矮子。第三,多在小事上磨鍊因此,我們現代人在學習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時,要注意先從小事上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從而達到自己的學識和實踐能力相匹配,比如說我們在大學時的專業知識以及愛好,就可以發揮加強到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業務上的鍛鍊反過來加強知識文化的鞏固度。
  • 悟道與修心實苦,開啟人生之光明
    定心、靜心、修心其本質是讓人們懂得自己注重心靈的實修,也就是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即成就自己的人格。心量有多大,事業才能有多大;志向有多高,境界才能有多高。艱難處境,實在心境王陽明先生曾說:「世事驚濤駭浪,心修定海神針。」當人站在高處時會俯視一切,自然看不起其他人,心中便滋長了浮躁與驕橫之心。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陽明心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比較晦澀難懂。「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十二歲的時候就寫下一首廣為流傳的詩《蔽月山房》,名動一時,從此更加受到家人器重。神童智商異於常人,為人行事也異於常人,少年王陽明經常幹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並且十分專注,因為他是神童,所以家人和周圍的人對他也是十分包容。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神童智商異於常人,為人行事也異於常人,少年王陽明經常幹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並且十分專注,因為他是神童,所以家人和周圍的人對他也是十分包容 其實,站在後來者的角度上看,「格物」並沒有錯,西方人傳統習慣就是格物,研究物體內部關係,牛頓發現了牛頓定律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程朱理學之前的儒家,其實是樸素的事功學,程朱理學之前的道家,是樸實的哲學,唯有到了朱熹之後,才成功地將三者結合,開創出新的儒家學派出來,就是「理學」。 理學又因為對「理」的認識分出主、客觀流派。道家思想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道」是天地之間客觀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對「理」的來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樣,是天然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
  • 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好運並非突然消失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人一旦要是倒黴起來,就連喝涼水都會塞牙,倒黴的事一件一件接踵而至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很多人都認為人倒黴,無非就是怪自己運氣不好,但其實一個人為什麼會走黴運都是有原因的,在《知行合一》中王陽明說:好運並非突然消失,很多時候黴運都是我們自己無意識的行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