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
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
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01. 學習陽明心學知識
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
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一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學習者,要把這棵葡萄樹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研究和掌握,然後吸納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什麼是知識體系呢?
就是某個領域的知識和這些知識之間的關聯,能夠從更高層次、用更抽象的概念、邏輯把這些知識連結起來。
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掌握更高層次的概念,並建立起不同層級概念之間的關聯,能夠用概念統領你掌握的這些內容。
可以說,知識體系是關於知識如何關聯的體系。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是能否用不超過3個關鍵詞表述這個領域的內容,比如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僅僅說出來幾個關鍵詞還不夠,要能把具體的意義解釋得透徹明白,這是知識體系。
完成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方法,比如看書、聽講座、看視頻……只要能把陽明心學的理念、方法都真正掌握了就可以了。
02按照陽明心學去做
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說得好: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去實踐了。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知行合一嗎?怎麼讓我先學習後實踐呢?
因為一方面要適應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另外就是如果一開始就去做的話,需要身邊有人指導,因為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不及時解答的話你無法繼續。
做也就是實踐,包括內部修心和外部事上磨練。其實二者也不應分開,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修心聽起來很玄妙,其實也簡單,就是時刻關照自己的念頭,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來。
初學者可以採取靜坐入門,等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在坐臥行走中,也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了。
王陽明從8歲接觸道家,有30年道家導引術練習功底,所以才能在龍場悟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能夠讓自己心靜一些就是收穫,心靜了,煩惱就少了,做事情也不那麼累了。
從本人的經驗來說,每天在睡前定時靜坐,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練習方式,最容易進行,效果也做好。
修心的目的就是求靜心,越靜越好,如果你要問到底有多靜,那我告訴你,可以靜到沒有呼吸、沒有心跳,進入「胎息」狀態。
事上磨練也很簡單,比如你買早飯遇到有人插隊,這是一件事,那怎麼在這件事上磨練呢?
正常來說,排隊是社會公德,大家都趕時間上班,有人插隊後面的人會生氣,這時你心學有想罵人的話來對不對?
你生氣心裡想罵人這就是念頭,你要及時發覺它。那有這個念頭對不對呢?
不對,為什麼?因為,罵人不禮貌,不文明。
不遵守公共規則是插隊人的問題,你不應該由於他的問題而犯錯。
也許有人會質疑,插隊妨礙我了啊!我罵他不是很自然的嗎?
再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你看到一隻蠍子卡在縫隙裡,你伸手把它救出來了。但在救的過程中蠍子蜇了你。
你救蠍子是因為你的良知,蠍子蟄你是它的天性,這二者間沒有直接聯繫。
所以,對於插隊的人,你不應該生氣,心裡更不該想罵人。
這就是事上修煉。
總結:
陽明心學是在做中學,學中做,以做為主的學問,也是學者要踐行一生的學問,有始無終,活到老學到老。
一邊是向內修心,修得越深入,心越安靜,越能覺察精微的念頭。一邊是做事,經歷的磨難越多,私慾祛除得越乾淨,越能心想事成。
陽明心學還是是親民的學問,越是普通人,效果越好。學了很多知識,頭腦被固有邏輯框架束縛的人反而更難深入領會。
陽明心學是老祖宗的智慧,是好東西,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希望每個人都能應用陽明心學,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