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2020-12-22 汪默韓

王陽明(王守仁)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個人威望也達到最高峰,追隨者眾多,然而對他的非議同時也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很多官員對王陽明的心學大加批判,甚至連考題都以批判王陽明心學為題目。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第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通俗點說就是"把事情的做和想聯繫起來,不要只是紙上談兵,也不能毫無準備地去幹!

"回到我們的話題,知行合一明顯的是把"知"、"行"劃到一起,如果你只有"知"沒有"行",很可能導致事情一直拖延無法完成,如果你只有"行"但是沒有"知",做事情就沒有目標,沒有前進的動力。

因此,"知行合一"無論是對於古代官場的御人有術,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非常適用,因此被當時的統治者廣泛的推崇。

第二,為人處世要懂知行合一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流傳至今,一點也不過時,其實就是強調了實幹的重要性,正如偉人說要想幹成功一件事情,就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一樣,空喊口號就成了行動上的矮子。

比如說我們的雷鋒同志、鄧稼先專家、袁隆平老爺爺等,都是在自己的領域腳踏實地奮鬥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事跡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觀他們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體現。

第三,多在小事上磨鍊

因此,我們現代人在學習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時,要注意先從小事上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從而達到自己的學識和實踐能力相匹配,比如說我們在大學時的專業知識以及愛好,就可以發揮加強到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業務上的鍛鍊反過來加強知識文化的鞏固度。

久而久之,我們的學識跟能力會相輔相成,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對於生活中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想避免生活中的許多坑,就要學習王陽明先生中從小事磨練,做到知識能力統一的匹配,這樣我們的內心也會更加強大。

縱觀歷史人物,許多成大事的人都具備"小事磨鍊"、"知行合一"的品質,這也提醒我們要這麼做。

心不靜,看到世界就是被自己心加工的過得,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正如他給弟子講道時說的那樣: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更是影響了世界,梁啓超曾經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可見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還有人說中國和日本之間,其實只差了一個王陽明。

可以說讀懂了王陽明的心學,也就讀懂了人生的真諦,做起事來知行合一,達到感通天地的效果

很多人喜歡通過看成功學來了解成功的奧秘,其實這都是無效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如何看他如何成功,還不如看他是如何失敗的,避免自己再次掉坑!

馬雲曾經說過:所有的創業者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想要讀王陽明的,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另外一本就是《知行合一》,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 王陽明:人若想成大器,需牢記2條處世「天規」,餘生順風又順水
    在做人做事以及修心上,王陽明的很多觀點都值得借鑑。人在社會上生活就免不了與其他人打交道,為人處世的能力在這種時候就顯得格外重要,王陽明認為人若想成大器,就要懂得兩條「天規」,餘生才能順風順水。一、內方外圓,知寬厚會嚴厲人心難測,但性格卻比較好掌握。王陽明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想要處好事做好人,就要做到圓與方相輔相存而又不相互衝突。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傲」與謙虛相反,他會讓人在與別人交往時,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好像自已就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懂得多一樣。所以,王陽明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在壓力如此大的現代社會,很多人的口頭禪都變成了「道理都明白,卻依然過得很糊塗」,其實這就是因為大家沒有學會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忽略了去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那麼建議大家嘗試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學著去改變自己。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誠意之極,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則即是「誠意」也。意思是說:想要成就心學,除了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陽明心學有很多關鍵詞: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身邊的人正準備拿筆給他,看見王陽明擺擺手,便念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此山大如月。人若眼大如天,又見山高月更圓。在座的人無不驚嘆,這簡直就是天才啊,這首詩雖然語意平淡,卻極具藝術感,而且還從一個11歲的小孩口中誦出。王陽明一邊讚嘆,一邊說道:「文章雖小,卻不足掛齒。寫作怎麼會是一件小事?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孔子算一個,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提到王陽明,就要說一說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有所了解吧,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的聖人之一!心學: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3、良心:言行合一,知良心才知善與惡人世間一切皆有善與惡,全部的是是非非善與惡全是根據你的良心引導。例如打架不對,可是以便救人而開展的「防禦自我保護」便是需要的。「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世間引誘過多,會促使大家以便權益慢慢偏移自身的良心路軌。王陽明心學注重「致良知」,一個男人成大事者,希望找到良心,變成言行合一的人。
  • 王陽明:破除心中3賊,人生方能成大事,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王陽明認為只有破除心中三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否則所有努力都是徒勞。1、破除焦慮之賊焦慮會分散我們的心神,讓我們難以專注眼下的工作。想要克服焦慮,就要學會閒暇時間靜坐。3、破除猶豫之賊王陽明的一個重要思想主張就是「知行合一」,他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看透事物的本源,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 千古聖雄王陽明:人的一生最難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
    王守仁,明朝哲學家,亦稱王陽明,以其曾在會稽山陽明洞修習,專家學者多稱其為陽明先生。他的思想千古流傳,開闢出了堪稱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枝獨秀的心學,近現代的孫中山、曾國潘、章太炎等亦從在其中受益良多。王陽明的一輩子是起起伏伏、風雲變幻的一輩子,也是造就光輝、思想瑩瑩的一輩子。
  • 王陽明勸世良言:做人不能太單純,懂點套路,做個圓滑的老實人!
    而隨著社會在飛快的進步,社會也越來越複雜,這些年來,「老實人」這個名可能已經逐漸的變成了貶義詞,有時甚至成了某一種人的代名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演變,總歸來說就是老實人的性格相對的太單純了,這樣在社會中做起事來就容易直來直往,不懂得如何的變通。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而王陽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心學上的貢獻,曾國藩就奉王陽明為先師,他的案桌上更是經常擺一套王陽明的書,每天都要翻上幾頁。曾國藩非常推崇王陽明,特別是王陽明關於修身、成大事的七字箴言「行、勤、知、底、心、誠、耐」。
  • 王陽明訓子經典「三字詩」,短短96個字,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這篇《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收錄在《王陽明全集·贛州詩》中。全文雖然只有96字,卻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這篇家訓文字簡潔,明了易懂,音調和諧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開篇的幼兒曹,其中的「曹」字是「等,輩」之意,就是孩子們。接下來的話就很通俗易懂了。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相信很多人在經歷這樣坎坷的人生之後就已經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了,他們開始相信命運,相信自己根本不是做「人上人」的那塊料,開始自暴自棄,平平淡淡的度過餘生。但是對於王陽明來說,龍場是他人生新的起點,在這裡他改變自己的心態,厚積薄發,悟出「心學智慧」,流芳百世!王陽明的經歷告訴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才能夠給自己強大的力量!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而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學。這個人叫王陽明,是生活在明朝時期的一位大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心學的精髓,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抓這幾個字:知行合一,致良知。從眼前此刻做起現在很多人,眼高手低。工資高的工作自己做不了,工資低的嫌這,嫌那。還整天抱怨自己幹不成大業。這樣的人,這輩子都不可能成大業。王陽明認為,人們探索心靈的奧秘,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今天探究到這個程度,就只依據今所理解的眼神到底;明天,我們的心靈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眼神到底。
  • 王陽明:男人想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修煉好「六心」,少走彎路
    一、修心:內心強大的男人,才會大有作為男人想成大器,必須內外兼修,修心不是與自己鬥,更不會與他人鬥,這是很自然平和的過程。心強大,能力方能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發揮;心弱小,則被外物所擾,難有大作為。三、革心:別認死理,要會靈活變通變通其實就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智慧,有了變通的能力就能解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還能為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王陽明心學並不主張封閉自己,而是認為要把萬物融入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時變通,從而找到成大器的一些便捷之徑。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其中一個,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通常,厲害的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厲害人物。
  • 「人狂,必有禍」:不懂忍讓的人難成大事,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
    一個人如果連小事都無法忍耐,那麼又怎麼可做大事呢?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簡而言之一個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由於做任何事情都特別較真兒,這樣就很容易因小失大,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