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王守仁)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個人威望也達到最高峰,追隨者眾多,然而對他的非議同時也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很多官員對王陽明的心學大加批判,甚至連考題都以批判王陽明心學為題目。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第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通俗點說就是"把事情的做和想聯繫起來,不要只是紙上談兵,也不能毫無準備地去幹!
"回到我們的話題,知行合一明顯的是把"知"、"行"劃到一起,如果你只有"知"沒有"行",很可能導致事情一直拖延無法完成,如果你只有"行"但是沒有"知",做事情就沒有目標,沒有前進的動力。
因此,"知行合一"無論是對於古代官場的御人有術,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非常適用,因此被當時的統治者廣泛的推崇。
第二,為人處世要懂知行合一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流傳至今,一點也不過時,其實就是強調了實幹的重要性,正如偉人說要想幹成功一件事情,就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一樣,空喊口號就成了行動上的矮子。
比如說我們的雷鋒同志、鄧稼先專家、袁隆平老爺爺等,都是在自己的領域腳踏實地奮鬥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事跡為我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觀他們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體現。
第三,多在小事上磨鍊
因此,我們現代人在學習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同時,要注意先從小事上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從而達到自己的學識和實踐能力相匹配,比如說我們在大學時的專業知識以及愛好,就可以發揮加強到工作和生活中,通過業務上的鍛鍊反過來加強知識文化的鞏固度。
久而久之,我們的學識跟能力會相輔相成,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對於生活中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想避免生活中的許多坑,就要學習王陽明先生中從小事磨練,做到知識能力統一的匹配,這樣我們的內心也會更加強大。
縱觀歷史人物,許多成大事的人都具備"小事磨鍊"、"知行合一"的品質,這也提醒我們要這麼做。
心不靜,看到世界就是被自己心加工的過得,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正如他給弟子講道時說的那樣: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更是影響了世界,梁啓超曾經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可見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還有人說中國和日本之間,其實只差了一個王陽明。
可以說讀懂了王陽明的心學,也就讀懂了人生的真諦,做起事來知行合一,達到感通天地的效果。
很多人喜歡通過看成功學來了解成功的奧秘,其實這都是無效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如何看他如何成功,還不如看他是如何失敗的,避免自己再次掉坑!
馬雲曾經說過:所有的創業者應該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想要讀王陽明的,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另外一本就是《知行合一》,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