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都想著表現自己的社會,王陽明提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告訴我們,鋒芒畢露的人更多的時候會成為別人的目標。
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弘治五年,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之後,學業大有長進。但因為在射箭上小有成就,於是他平常說得多的反而是軍事。
然而,22歲時考進士沒有考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陽明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嘆他的天賦才能。
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明明沒有中狀元,反而像狀元一樣風光,以後必然目中無人。
25歲參考科舉,再次落榜。父親安慰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後來他的朋友問他為何成就如此高,卻如此低調,王陽明說道:「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子女傲慢,必然不孝;父母傲慢,必然不慈;朋友傲慢,必然不信。
「傲」與謙虛相反,他會讓人在與別人交往時,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好像自已就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懂得多一樣。所以,王陽明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一個聰明的人會得到很多的讚賞,意志不堅定的人會在這些讚美聲中迷失自己,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點,即便別人提出來,也會下意識地忽略。
而真正聰明的人通常善於隱藏自己的智慧,不會讓人們輕易地感知自己的聰明。在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時,他們會選擇謙卑的態度,學習對方的優點;在面對不足自己的人時,他們也會表示尊敬,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
越愚蠢的人越驕傲,越聰明的人越低調!縱觀歷史上頗有成就的大人物,無一不是懂得這一道理的人。
王陽明一生七次升官,卻不狂妄自傲,反而更加平易近人,總是表現得很低調。也正是因為王陽明懂得隱藏,才能獲得皇帝長久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也才真正保護好了自己。
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更曾說過:「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學習王陽明,讀一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我們能少走很多彎路。
當你內心浮躁,久久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遲遲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王陽明。無論是自己看看,還是給兒女,給長輩,這本書無疑能使我們獲益匪淺。
如果你對讀書很盲目,不妨去看一看經典,你會驚喜地發現許多古人的智慧,居然如此適用於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