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王陽明小的時候也是一個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那一個,甚至可以說王陽明都不如大多數人。
他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說話,12歲才開始讀書,22歲考進士失敗,25歲又重新參加科舉,但是仍然以失敗告終,28歲才步入仕途,35歲就遭人陷害被貶龍場。
相信很多人在經歷這樣坎坷的人生之後就已經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了,他們開始相信命運,相信自己根本不是做「人上人」的那塊料,開始自暴自棄,平平淡淡的度過餘生。
但是對於王陽明來說,龍場是他人生新的起點,在這裡他改變自己的心態,厚積薄發,悟出「心學智慧」,流芳百世!
王陽明的經歷告訴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才能夠給自己強大的力量!
王陽明本是文官,卻用了一招圍魏救趙,帶兵三個月內打敗明朝叛亂王爺寧王:
在寧王殺向南京城的時候反過身子攻擊了寧王的老巢,保住了南京,在寧王趕往老巢的時候又反過身子埋伏了趕來增援的寧王,這一折一反,直接一舉殲滅了寧王。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是近代史上黃種人第一次打敗白種人的將軍
在大敗俄國軍隊之後,在天皇以及各路軍政人士的誇讚聲中,東鄉平八郎高舉一塊腰牌,上書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也是王陽明的狂熱粉絲。
王陽明心學的宗旨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跟你的心息息相關。
王陽明初到龍場的時候,環境惡劣,水土不服,語言不通,也曾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過,後來他漸漸明白,與其這樣消沉下去,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於是他開始靜坐,思索,學會了跟自己的心靈對話,終於悟出了「聖人之道,本心自足」的道理!
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
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知是知,行是行。雖然兩者有關聯,但是畢竟是兩個方面。
很簡單,今天吃肉啊還是吃素啊,兩個知,去這個公司上班還是去那個公司上班啊,兩個知,甚至十幾個知,你可以分析各種情況,最後採取行動。
而心學所說的,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學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這一真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坐地鐵的時候喜歡吃韭菜餡包子,這個時候來了好幾個人,讓你不要吃了,因為味道不好,影響別人。於是你得了這個知,不吃包子了。
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事情不符合「我」的預期。 「我執」越重,人越痛苦。 但是一旦學會放下,學會控制,「我執」自然也就消失了,你的人生,自然就參悟了、灑脫了。
看似玄而又玄,晦澀難懂,但是當你真正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你將會比別人多出不一樣的關於人生、事情發展的感悟。
王陽明這一道理,能懂的人太少,但是當你懂得了,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灑脫和聰慧,這也是王陽明的魅力所在。
王陽明就是因為在經歷低谷時期選對了方向,改變了思維才改變了人生。聖人的智慧肯定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嘗試學習王陽明的心學,說不定就會給我們帶來收穫呢!
學習王陽明的智慧給大家推薦兩本書:《傳習錄》和《知行合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精華,書中主要記載了陽明先生對於人心的琢磨研究。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他認為人性本善,凡事應該追求內心的真實想法,做到心與行一致。
在遭遇苦難的時候或者是感覺迷茫的時候,《傳習錄》可以給你指引方向。
《知行合一》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裡面記載了陽明先生從出生開始各種趣事,尤其是經歷過龍場頓悟之後的王陽明,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根據書中的小故事結合我們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陽明先生很多為人處世法則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效仿。
這兩本書是想要學習王陽明智慧的必讀書,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時候鬱郁不得志的王陽明;可以看到在龍場內心經過自我救贖之後悟透天機的王陽明;還能看到充滿智慧在朝堂之上一展抱負的王陽明等等。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王陽明先生的這首詩恰如其分地寫出了現代社會人的現狀,人心浮躁,人們在名利場中浮浮沉沉漸漸忘卻了自己的內心,是時候該好好尋找能夠定住自己內心的定盤針了。
當你一籌莫展不得志的時候,當你身居高位感到孤單的時候,當你初出校園感到迷茫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吧。
會讓你的內心感到安定,讓你心情變得愉悅,你會發現你的心態變了,周圍的一切都變了,然後無論是想幹什麼,全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