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不動,萬事從容」!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2020-12-17 小屁孩的好媽媽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在他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弟子問他,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

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

養不動心

王陽明:「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王陽明說,和寧王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向身邊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一看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碰上事情就慌亂失措。

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他所說的定是人間大定,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把人做好,世界就好了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

王陽明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翻開第一頁,是一本戰國詳細地圖。他把地圖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遞給冀元亨,讓他重新拼接起來。

地圖上除了大家熟知的七國之,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要拼起來,十分繁瑣,冀元亨費盡周折也只拼出山東六國。

陽明把紙片交給了書童,那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故事就告訴了我們:只有把人做好了,把心擺正了,你周圍的世界也才會真正好起來。

窮達不墮,生死不移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告誡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並不是說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正確的自己。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左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提出「知行合一」,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在反省己過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欲望奴隸

王陽明告誡: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相比古人,現代社會的人無論身體、心靈,都時刻得不到休息。以至於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自我。

這樣使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有了閒暇時間,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麼心緒煩亂、充滿了空虛和無聊。

通過研究王陽明關於「忙」的論述,可以發現首要原因在於欲望的膨脹。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能不停奔忙。

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

學習王陽明,人生少走一段彎路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王陽明之所以被稱作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

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王明陽心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

王陽明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

提升境界格局,收穫人生幸福!

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個心學愛好者都不能錯過!

現在購買只需27元,不過一杯咖啡錢,就可以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對於今天的最大價值。 例如,下面這四大人生智慧,將直擊人們的要害!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王陽明胸有成竹,陽明心學的威力就在於此,對方「一疑」心就動了,意志就不堅定了,思想也鬆懈了,再強大的兵力也沒有士氣了,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有一次,王陽明的僕人偷了客人的鞋,王陽明讓僕人買鞋,僕人拿偷來的鞋給王陽明穿,朋友見了王陽明穿著的鞋之後非常的生氣,和王陽明絕交了。後來,僕人承認是自己偷了鞋,朋友跑來向王陽明道歉,並問王陽明當時為何不解釋,王陽明說:我沒有偷你的鞋這是自信,就算你誤會我也未傷我分毫,你來向我道歉我又未得分毫,你倒是先發怒,後愧疚,心亂的很,有自信的人,外界的毀謗傷不了你。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遺言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15、不孝無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不慈不孝,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人生啟迪:王陽明提倡以良知為本的孝道觀。他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會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只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發明心學的人,能將本人的心學聰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具有大聰慧的人。
  • 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如此,因為反對奸臣劉瑾被貶到龍場當差,在這裡他經過艱苦的生活後,悟得大道開創「心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在王陽明看來,心學就是教給人們要「此心不動」。想要做到「心不動」,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行才能實現。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人能為己,才能克己王陽明: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逆襲成千古第一完人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成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修心,他認為只有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連疾病都遠你而去!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從人性出發,主張一切向內求,順其自然,從而修煉一顆強大內心,不假外求!「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
  • 如何理解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
    如何把陽明心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精髓就在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八個字呢?我覺得是: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陽明心學是一種被驗證過的應用哲學。王陽明兩次會試落榜,雖也曾一度回老家組建詩社,寄情山水;但他心不曾動,「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就是他所追求的心靈境界。不論得第與否,又或寄情山水之間,都不能令他心動,他要追求的只有聖人的境界。如何理解「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相信很多人在經歷這樣坎坷的人生之後就已經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了,他們開始相信命運,相信自己根本不是做「人上人」的那塊料,開始自暴自棄,平平淡淡的度過餘生。但是對於王陽明來說,龍場是他人生新的起點,在這裡他改變自己的心態,厚積薄發,悟出「心學智慧」,流芳百世!王陽明的經歷告訴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才能夠給自己強大的力量!
  • 王陽明: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界都為你讓步
    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經風雨,不見彩虹!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王陽明強調:「心外無事」,也就是說,在你心外,什麼事情都沒有!心學特別強調: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陽明特別強調要「靜心」,要「息思慮」,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超越感覺,探索與拆解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此心不動
    要做永遠不凋零的花,經過了風吹雨打,還事事無常,任歲月變化。。。大大說,勿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都是追夢人。這裡面的夢和初心其實說的都是王陽明說心即理,此心不動也許有些關係。無論走的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無論走了多久,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人到中年,做人,要有一點城府,要學會掩藏幾分自己長處、優點的大智慧,不做「槍打出頭鳥」的蠢事,低調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釋義:別人有短處,要少議論,掩藏幾分,這是用質樸淳厚來造就寬宏的氣量。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須做到三不問四不爭,積德積福
    一撇寫盡人生追求,一捺看透世間繁華,最終也會心境沉寂,不爭不搶,不為名利折腰。是人都會有矛盾,有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有些人看似雲淡風輕,卻不知,雲淡風輕背後隱藏的是大智慧。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比如曾國藩、王陽明,都是經歷過逆境不順的人,但最後都成為了聖人,這是因為他們都做到了三不問四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