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在他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弟子問他,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
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
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
養不動心
王陽明:「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王陽明說,和寧王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向身邊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一看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碰上事情就慌亂失措。
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他所說的定是人間大定,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把人做好,世界就好了
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
王陽明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翻開第一頁,是一本戰國詳細地圖。他把地圖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遞給冀元亨,讓他重新拼接起來。
地圖上除了大家熟知的七國之,還有中山、魯、鄒、外加一些少數民族小國。要拼起來,十分繁瑣,冀元亨費盡周折也只拼出山東六國。
陽明把紙片交給了書童,那書童全然不看戰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
故事就告訴了我們:只有把人做好了,把心擺正了,你周圍的世界也才會真正好起來。
窮達不墮,生死不移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告誡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並不是說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正確的自己。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左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提出「知行合一」,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巨大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在反省己過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欲望奴隸
王陽明告誡: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相比古人,現代社會的人無論身體、心靈,都時刻得不到休息。以至於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自我。
這樣使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有了閒暇時間,要麼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麼心緒煩亂、充滿了空虛和無聊。
通過研究王陽明關於「忙」的論述,可以發現首要原因在於欲望的膨脹。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能不停奔忙。
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
學習王陽明,人生少走一段彎路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王陽明之所以被稱作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
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王明陽心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讓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
王陽明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
提升境界格局,收穫人生幸福!
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每個心學愛好者都不能錯過!
現在購買只需27元,不過一杯咖啡錢,就可以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