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2020-12-17 小偉愛歷史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

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這八個字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此心不動,就是心無雜念,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隨機而動,就是在此心不動的基礎之上,把握住機會。

外在事物的變化,會讓我們察覺到其中的虛妄,究竟什麼才是實在的東西?究竟什麼才是值得去做的、應該做的東西?世人皆會迷茫,因此要隨機而動。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這是相當危險的狀態。

一旦察覺不到妄動,就會亂了心智,此時此心不動這四字做不到了,更不要說隨機而動了。這八字真言本質就是摒棄雜念,而後才有對外界做出的反應。

因為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級生物,我們的心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層次。身處環境之中,被幹擾是難免的事情。

這時候就考驗到靈魂的穩定,和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判斷能力。判斷錯誤,可能造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有些人無法做到此心不動,一旦外界因素幹擾到了他,他就立刻亂了陣腳,無法成大事的人,就是心智不穩的人。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

這位大思想家,即使在軍事領域,也能成為一位大家,追根究底就是他將自己的思想融合到了各個領域之中!

試著去了解一下你的內心,你一定會發現,你的腦中可能存在著混沌萬物,它們之間並非是緊密得沒有一絲空隙。

而這些空隙,就是它們傳達出的一個啟示,告訴你存在機會了。只有從這些空隙入手,了解了對手的弱點,了解了對手內心的疏漏之處,才可能伺機而動。

真正值得的對手都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你看到自己真實的空隙,於空隙之中入手,這並非是鑽空子,而是潛伏到對手的內心,此時對手"心"動了,而自己"此心不動",這就是致勝的關鍵。

如何做到心不動?

念頭起來了,無外乎兩種選擇,一是跟隨它,二是抗拒它。跟隨它難免會造成一味地跟隨,最後走火入魔,而抗拒它則會失去機會。

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都是兩個極端,走極端的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們徹底被自己的念頭給綁架了,落入了無盡的深淵之中。

王陽明用明鏡照物進行了比喻:"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倘若明鏡,無論什麼事情,都被照射得徹徹底底,想在聖人面前隱藏自己,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成為聖人。

人生讀一讀王陽明,離成功更進一步。

王陽明不僅是個厲害的軍事家,還是一個更厲害的思想家,他的陽明心學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並且陽明心學被流傳到海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王陽明心學以及王陽明的做人哲學的朋友,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知行合一》,一本是《傳習錄》。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讀懂了王陽明的內心,你就會看透人性的複雜性,看透生活,學會了生活的大智慧,這篇文章又給了你什麼啟發!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
    如何把陽明心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精髓就在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八個字呢?我覺得是: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陽明心學是一種被驗證過的應用哲學。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變法維新康有為、國父孫中山、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非常崇尚陽明心學,並深受陽明心學影響,他們都曾說過自己取得的成就與陽明心學有莫大的關係。陽明心學中最具指導意義的一句話應該是「此心不動,隨機而行」,這也是他一生行事的準則。
  •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逆襲成千古第一完人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成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心若不動,萬事從容」!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在他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弟子問他,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
  • 王陽明:想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首先什麼是善與惡
    在王陽明(王守仁)看來,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全在你一念之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的心學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心原本就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 王陽明:如果你想達到「此心不動,隨機動」的狀態
    很多人總是認為世界是殘酷的,充滿了不公正和醜陋,真的是這樣嗎?詩人北島有句經典名言: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銘!在王陽明(王守仁)看來,卑鄙和高尚,邪惡和善良,仇恨和愛,都在你一念之間!在何曾生意中有善有惡?如果一個孩子想看花,他會認為花為善是邪惡的;如果他想用草,他會把草當作好的。這些善惡都是由汝心好惡產生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他們是錯的。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古往今來,王陽明的四句教,除了肯定的聲音。批評者也眾。譬如,最猛烈如王夫之就認為,王陽明這個理念,一點也不新鮮,只是神秀、慧能以及儒家等的結合體而已。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就很有佛家偈語的味道。有無之間,聯繫到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以及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其中奧妙就逐漸顯現出來了。
  • 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作戰中打了好幾次大敗仗,氣得他好幾次想要跳河自殺。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如此,因為反對奸臣劉瑾被貶到龍場當差,在這裡他經過艱苦的生活後,悟得大道開創「心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在王陽明看來,心學就是教給人們要「此心不動」。想要做到「心不動」,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行才能實現。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 超越感覺,探索與拆解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此心不動
    要做永遠不凋零的花,經過了風吹雨打,還事事無常,任歲月變化。。。大大說,勿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都是追夢人。這裡面的夢和初心其實說的都是王陽明說心即理,此心不動也許有些關係。無論走的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無論走了多久,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制敵兵道的秘訣,為什麼王陽明一生都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在嶽麓書院講堂中有一副對聯的前三句寫道:「是非審之於心,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意思是:自己的言行是對是錯,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衡量;自身被讚譽或者受詆毀,要聽任別人的評價;一生的得失,要聽從命運的安排。
  • 王陽明: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界都為你讓步
    按現在話說:多經歷事情,多增加閱歷,多經歷磨難,在磨練中成長,在事上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而不是一味靜修。不受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經風雨,不見彩虹!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王陽明強調:「心外無事」,也就是說,在你心外,什麼事情都沒有!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關鍵不在能力,而是要悟透這「八字真言」
    王陽明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生最低谷時期完成,所以王陽明告誡: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次要的,關鍵要悟透這「一大天規」。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曾被貶去貴州龍城驛站,在此期間成功在龍場悟道,開創「心學」。而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時,正值江西寧王叛變造反,王陽明負責平反。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滿懷熱血想要與寧王「決一死戰」,王陽明問道「兵法的要義是什麼?「,然而下屬卻答不上來,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真言。
  • 王陽明:不了解這3個道理,將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很多人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不屑一顧,但他們其實是因為從未真正接觸過王陽明的思想。作為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這3點,了解之後,你也能有一番作為。1、知行合一:底層邏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其心學思想的底層邏輯,是指「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一體。古代的有名的人物,其實只有兩派,理論派說起理論天下無敵,一到行動就有心無力;實戰派實戰起來風風火火,但缺乏正確的理論做指導。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楊思元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終於達到了之前幾個人沒有達到的第四境:消除了全部私念,他看到了人之為人的本性。王陽明說,這是第四道坎。【5】陽明心學在靜坐上有和禪宗相似之處,事實上,禪宗誕生後,所有的新儒家修行者,都借鑑了禪宗的靜坐方式,那就是:(1)雜、(2)昏、(3)惺、(4)性:初學時,百念紛然雜興,雖十年塵土之事,一時皆入心內,此之謂雜;思慮既多,莫或主宰,則一向昏了,此之謂昏;昏聵既久,稍稍漸知其非,與一一磨去
  • 王陽明: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修心,他認為只有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連疾病都遠你而去!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從人性出發,主張一切向內求,順其自然,從而修煉一顆強大內心,不假外求!「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
  • 遭錦衣衛追殺,僕人嚇哭,王陽明無奈苦笑:快脫鞋,可逃過此劫!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是明代時期的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時至今日還影響甚廣,在中國、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等地都影響深遠。王陽明的一生有起有落,但也正是一生中經歷的種種得意與挫折,才成就了後人眼中的「千古第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