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2020-12-17 王老師教育說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

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

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當時他對陳九川說:「生病這種事,正確地面對它的確比較難,你自己感覺呢?」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的確很難。」

王陽明回答:「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能夠通過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獲得的。王陽明正是通過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並且他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

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

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學習必須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只去指責他人,只會看到他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如果能自我反省,才會發現自身的許多不足,哪裡還有閒工夫去指責他人呢?

自省自己說得簡單,做起來難,特別是還需持之以恆。畢竟我們都習慣了安逸,有必要自討苦吃麼,何況遇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不是自己的問題,肯定是別人的原因,先不論自己是否能明白透徹,就算別人指出了問題所在,也不見得就會虛心接受,甚至明知無理也要想出個所以然,反正這個鍋我不背。

這是我們的常態,許多看上去很理智很有學問的人,其實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的手段更高明一些,偽裝的技巧更好,說的是自己不好,其實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狂榮大度有教養,殊不知也是掩耳盜鈴自以為是罷了。

2、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3、越不想做什麼,就應該耐著性子去做,這是最鍛鍊人的性質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當你覺得工作很複雜不想去做的時候,拿出5分鐘的時間什麼都不要想,專心做此事,你會發現你的效率大大提高。

4、用逃避來獲得清淨的行為,最沒有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靜。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5、易發怒是因為心不正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王陽明說,用「良知」來追尋名利、地位等,可以不為所累。如果只是一門心思的費盡心機的去追求,內心總是盯著外物不放,難免會陷入死局,搞得自己心神不寧、精疲力竭。

王陽明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王陽明的心學在中國得不到發展的,但是卻在日本受到大力推崇,甚至直接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了解了王陽明之後,你才能知道,心學的強大之處。

真正含義是:知行一體。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迫切的,無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統領我們行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何以能決定我們的一舉一動。

而了解什麼決定我們行動之後,才能不被外物所幹擾,也會因此而做出更多的成就。

想要學習王陽明,不如讀一讀《王陽明傳》和《傳習錄》,《傳習錄》為"心學"第一書,可以視作心學的起源。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完整地再現了王陽明的一生,從跌落谷底到登上人生巔峰,王陽明用了一生的時間。

在走進王陽明之後,就可以來學習心學的智慧。《傳習錄》就是一本完美復刻了王陽明人生觀價值觀的書,在現代快節奏和焦躁的生活中,抽出時間,放空心靈,去讀一讀王陽明,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有讀者曾經評論,每讀一次《傳習錄》,都能讀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版本來。隨便截取書中的幾句話,都能讓人領略幾分心學的精髓。

兩本完美組合智慧之書才78元,一頓飯錢都不夠,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讀完這兩本書,仿佛心靈受到了洗禮,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一瞬間領悟了。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處事的智慧就在於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做無謂的堅持。2、越不想做什麼,就應該耐著性子去做,這是最鍛鍊人的性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後來,林則徐寫了「制怒」兩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房,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論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情緒是智力殺手。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一生都在強調修心,他認為只有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但百事可成,甚至連疾病都遠你而去!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從人性出發,主張一切向內求,順其自然,從而修煉一顆強大內心,不假外求!「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二、自由通透,福至心靈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皆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心若不動,萬事從容」!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養不動心王陽明:「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 王陽明提醒:人的後半生想過好,不靠錢和人脈,牢記3個錦囊即可
    王陽明用自己的經歷給世人留下了3個錦囊。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一切艱難險阻就像天上漂浮的白雲,不應該停滯心中,就讓它們隨風而去吧。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整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面對人生的劇本,我們無需大喜,也不必大悲,因為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用一種淡定的心態去面對。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心學:相由心生,臉上出現這3種怪相,多半是心術不正之人
    明代一哥王陽明,是心學大師,修心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創建的心學理論,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信服,在中國乃至國外,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據說在日本有很多他的忠實粉絲。王陽明提出的「相由心生」,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很認同這個觀點。
  • 王陽明: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夠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官員問:「難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嗎?」
  • 千古聖雄王陽明:人的一生最難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
    他遍求百家,熟練儒釋道,傾盡一輩子領悟致良知的人生智慧,經歷了人生道路磨難,磨練出了堅毅思想人格。他曾說,人生道路最難的修習,便是修心。人生道路何等繁雜而曲折,修補自身的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然要經歷一個長久的自身思考與自身磨練,所有人也不例外。一、修心,一定要思想乾淨獨立。修心,是自身的事,應當是一輩子的思想修習與道德追求。
  • 王陽明: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亦是你的命
    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相貌是由內心決定的,內心平和的人慈眉善目,內心恐懼的人常常一臉兇相。我們與人初次見面,在不了解他人品行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觀察他的外貌神情來判斷他的為人。王陽明說:相由心生,你的外表藏著你的人生之道,你的臉就是你的命。王陽明有個痴心於道教的好友官員叫雲谷。某次,雲谷對王陽明說,我想辭官歸隱修道,你意下如何?王陽明說,你做不到的。雲谷不以為然地問,你如何知道?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意識到,欲成大器,又不是那麼信手拈來的事情,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 人生沒有心想事成,只有水到渠成。 不要追求所謂的人脈,而要追本溯源,牢記4字真言—— 操控情緒。有個做官的弟子,沒明白此中的深意,特地來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解釋道:「比如你審案時,不可以因為他說話話好聽、拍你馬屁,就生個喜心;不可以因為當事人,說話直、不尊敬你,就起了怒心;不可以因為他求情,就屈意答應他;不可以因為他人賄賂你,就隨著他們的意思處理。
  • 號稱臺灣第一帥的王陽明,蕭亞軒都搞不定的浪子,竟被她降服了?
    而在蕭亞軒的眾多男友裡面,有一個蕭亞軒都搞不定的浪子,那就是王陽明。家裡富裕王陽明出生於1982年,身高188cm,有臺灣第一帥的稱號,從外形上配蕭亞軒是絕對可以的。而他的樣子可以很鮮肉,留了鬍子又可以很大叔,有一種痞帥的感覺,所以很受女生喜歡。
  • 王陽明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想過去的事,不放手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胡思隨意的想法只會導致純潔而清晰的心靈的喪失。人活在當下,只需要做以前的事,念念不忘過去的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人。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男人過去不提自己的勇敢,但聰明人不會去想自己過去的成就。」在乎過去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既往不咎,既往不咎,既往不咎。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也是王陽明的狂熱粉絲。王陽明心學的宗旨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跟你的心息息相關。王陽明初到龍場的時候,環境惡劣,水土不服,語言不通,也曾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過,後來他漸漸明白,與其這樣消沉下去,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於是他開始靜坐,思索,學會了跟自己的心靈對話,終於悟出了「聖人之道,本心自足」的道理!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只有做事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躁動不安,那麼這些躁動不安就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全部爆發出來。而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做完,就勢必要把自己的內心調整到一個最好的狀態,耐得住性子,只有這樣做,才是對自己的心性一個最好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