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是坎坷不斷,他經歷過的人生低谷,數也數不過來,每一次遭遇坎坷,他都會陷入無盡的沉思,同時也會痛苦不已,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被打敗過,王陽明唯一的目標就是讀懂心學,很顯然,最後他做到了。
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自身的高度。
王陽明曾經年少的時候,他就在書館裡問及自己的老師,天下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講述,唯有讀書登第二。
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度反駁說道,登第應該不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師反問道,那你覺得什麼才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
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
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
他曾經在考試的時候,幾次落榜。別人都以落第為恥,只有他以落第為榮,他認為真正成為聖賢的人,往往要經歷內心很強烈的磨練,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他以落第為榮,並不是說看不起讀書,而是認為真正的聖賢要經得起磨練。如果到手的東西太容易了,就很容易亂心。
唯有經歷艱難困苦的過程,我們收穫才會更加純粹。王陽明的這種思想境界為他成為心學大師,指引了一條最為光明的路,他在成為聖賢的志向下,不斷向內探索,終於發現了心學的力量與價值所在。
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
一個人的內在志向會驅動我們努力,直到我們變成自己想要的人。擁有了志向,就沒有你攀登不了的高山。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在被貶龍場驛站後,住宅環境惡劣,對於王陽明來說簡直是煎熬。
但是,王陽明卻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仍然不忘時常靜坐,苦苦追尋聖賢之道。想了數日之後,終於在一天夜裡,王陽明頓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意思就是: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夠分辨善惡、美醜、忠奸,能夠判斷世間的一切事物。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這就是「心即是理。」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而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也就此誕生。
這種「心學」修身養性,對做事做人都有好處,王陽明將這些思想耐心傳授給當地居民。
王陽明困頓之時,仍不忘自己的志向,探索聖人之道,他能有日後的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依據王陽明的智慧,可以幫助現代人打開視野、格局,領悟到不同以往的人生智慧。
王陽明的人物故事充滿了哲理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
這就是王陽明的智慧,他用自己的慘痛經歷,為後人總結出了心學的精髓部分,這才有了《傳習錄》這本書。
想要學習王陽明,不如讀一讀《王陽明傳》和《傳習錄》,《傳習錄》為"心學"第一書。可以視作心學的起源。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完整地再現了王陽明的一生,從跌落谷底到登上人生巔峰,王陽明用了一生的時間。
在走近王陽明之後,就可以來學習心學的智慧。《傳習錄》就是一本完美復刻了王陽明人生觀價值觀的書,在現代快節奏和焦躁的生活中,抽出時間,放空心靈,去讀一讀王陽明,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有讀者曾經評論,每讀一次《傳習錄》,都能讀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版本來。隨便截取書中的幾句話,都能讓人領略幾分心學的精髓。
兩本完美組合智慧之書才69元,一頓飯錢都不夠,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讀完這兩本書,仿佛心靈受到了洗禮,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一瞬間領悟了。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看看這兩本書,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
點擊下方,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