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七重境界:當良知與天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

2020-12-12 知行路上話歷史

對於世界,對於時光,對於社會,對於永恆,從春秋時期開始,這些問題就成為思想家的困擾。對於這些困擾,儒家思想說"天人感應"、說"仁義禮智信";道家思想說"天人合一"、說"道法自然",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派思想家們進行著不同方向的思考。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推動著思想者的前進,到了唐代,到了明清,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又或是道家,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又發生了變化,在這些問題中間,對於人與社會之間的思考成為了永恆的問題,直到現在,關於這些問題人類還在思考。

儒家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新的問題,城鄉經濟的發展預示著過去的思想腐化了,這個時候,王陽明站了出來,儒家就這樣被改造

他說:"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儒家應該讓人看到自己的內心,於是"心學"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王陽明內心還把"心學"劃分為七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代表著人生的智慧。

體會生活,直面苦楚

在王陽明看來,心學的第一重就是要學會磨礪自己,所謂的"磨礪"就是勇於面對自己的苦楚,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生活有困難是很普通的事情,而不被苦難壓垮應該成為一種本能

王陽明苦學多年儒家思想,求學過程相比於現在而言要苦太多,但他並不覺得求學是苦的,因為想要求得回報,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什麼,付出的過程或容易、或艱辛都是很正常的。

他在沒有創造出心學之前,對於儒家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之時,就會陷入痛苦,這種痛苦沒有表現在生活,而在於對思想的"摧殘",而這是要比"餓肚子"更痛苦的事情。

對於普通人而言,苦難就是求學不成,苦難就是求職失敗,苦難就是結婚沒有婚房等等。王陽明希望人們明白,這些苦難是尋常的,是需要習慣的和克服的,磨礪自己的過程就是戰勝生活的過程

第一重境界是王陽明的智慧之處,他是從自己出發的,因為自己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才把這些道理融入"心學"之中。

保持本心,保持滿足

"心學"的核心可能就是"心",人的內心千變萬化,對於每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仔細看待這個世界,除了笑對苦難之外,他認為心學的第二重境界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會滿足

一個乞丐,他的內心可能有極大的力量,但是在平時不會顯現,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一個國王,可能看起來充滿力量和權勢,但是他的內心可能極為脆弱,可能極為空虛。王陽明認為,人的身份和他的內心力量很多時候並不匹配

王陽明認為天地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師,母羊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下跪",那麼在人類世界,一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迸發出一生沒有的力量也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自然與人是相似的,人要學習自然,學會看到自己的內心。

真正強大的人內心是最為強大的,這是現代人喜歡引用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說,如果想要一些成就,那麼就應該保持本心或主動塑造和戰勝自己的內心。人世間的一切就是這樣,所有的一切只是取決於心境

光明之路,正向發展

路走得遠不遠,方向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走入了岔路,那麼即便有毅力,能克服苦難,懂得滿足,也是南轅北轍。世界從來不是只有正確和錯誤兩個選項,人的選擇也不可能一生都是正確的。王陽明對心學的第三個境界進行了解釋,認為人生之路這麼長,行光明的道路才會收穫光明的未來。

這個未來可能不是眼前的將來,甚至可能有人一生都不能看到自己"光明"在何處,但是王陽明堅信,光明是一個人必不能少的方向選擇,如果不向著光明,那麼未來的道路必然"雜草叢生"。

合乎自然,追求規律

在環境保護上,對於山林問題,對於魚類問題,現代人正在學習古人的做法,停止濫砍濫伐,停止無休止的抓魚,現在擴大化的植樹造林,長期的休漁期都出現了,這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做法,也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第四重境界。

荀子、老子等人也提出過對於規律的重視,對古人而言,萬事都是有規律的,四季變換,植物生長等等,對現代人而言,雖然更明白物質的構成,但實際上,這些規律仍然在進行。

幾千年過去,規律性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永恆,因為花開花落一直是存在的,直到現在,科技如此進步,也不能讓一朵花永遠的盛開。在王陽明的時代,他在思考的過程中,就認為人不能和自然作對,就像道家中講的一樣,順應自然,才能合乎人倫。

"父父子子"的觀念可能存在僵化,但是在產生的開始階段,它代表的就是一種自然道理,父親就是父親,所謂的"忤逆"從來不是單純說不聽父親的話,這是極為膚淺的。

看清前路,心胸開闊

三國時期的周瑜和諸葛亮是所謂的"天生敵人",甚至周瑜是因為諸葛亮太過智慧,而被氣死的,那麼,周瑜"被氣死"是不是心胸太過狹窄的表現呢?一個人可以驕傲,但是被人氣死似乎太過誇張了,因此,王陽明認為"心學"的第五重境界就是要眼光長遠,心胸開闊。

人生於這個世界,可以是渺小的,也可以是偉大的,參照物的不同決定了人自己的認知。對於螞蟻而言,人就是"巨人"形象,但是假如人仰望星空,看著銀河帶,看著遠處的星星,那麼就會自然而產生一種渺小感。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總理從小宏大志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如果每天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麼他就看不到外邊的世界,這樣怎麼可能"走出去"成就一番事業呢?

在這種渺小與巨大的矛盾中,王陽明認為一個人應該心胸開闊,不要被"螞蟻"捧得太高,當然應該也不要被星空嚇到,面對自己的前路,應該保持本心,保持心境,天是無窮大,但是人的思維也可以無窮大,這種境界的基礎,還是在心念與天道的會通。

中庸之道,抓住真實

從孔子時代開始,儒家思想的內涵就包括著"中庸"這種思想,到了王陽明時代,他再次深化了這種思想,並把它作為"心學"的第六重境界,提出了"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這些說法。這個"命"在王陽明看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這種"命"的實現方式就是靠著"中庸"。

天和地就是一種中庸的關係,社會也是如此,中庸就會產生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和諧就是如此。王陽明還提出了天道這一觀念,天道就是要"率性而為",這裡所說的率性,就是要順應自然,學習自然,走中庸之路。

率性也是有邊界的,有人想真要這樣,也有想要那樣,現在的邊界就是法律,而百年、千年前的中國靠著的是"道德",從這個角度來講,幾千年的時光,世界也沒有進步很多。

中庸很多時候,並不是一種行為的標準,而是一個人的生活智慧和修養水平,因為中庸所代表的,所隱含的是對自我的把控和對於自然規律的實踐,而這就需要每個人自身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洞明自心和世間的真實。

純潔內心,做個孩子

笑對困難、中庸之道、保持自己的本心這些東西在王陽明看來都是人與身俱來的"孩子"品質。如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人物,王陽明其實也是如此,人出生的時候更多的像是一張白紙,在與別人、與社會、與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人在發生著改變,這就是塑造人的過程。

王陽明從這個思想出發,聯繫生活與實際提出了"良知即易"這種思想,就是說他認為一個人的"良知"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是需要人去觸發的。

在"天人感應"的思想基礎上,王陽明認為良知可以與天相通,而當兩者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這不是僅僅說的是高門貴族,平民也是如此,嬰兒狀態的人一塵不染,到了世間以後生活就發生了變化,可以說孩子被"汙染"了。

什麼能夠汙染人呢?現在看來就是出生後的環境,如果有人做了壞事,嬰孩就會學習,這種"惡"就是人本身所不具備的。王陽明認為"心學"最後一重境界就是回歸本心,回歸一個孩童的純潔心理。

但是這就是人的命運,無法逃脫,所以王陽明就希望所有的人可以回到"嬰兒"狀態,保持自己的本心,希望人對於善,對於美可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直接選擇,不是後天的培養狀態。

"天人合一"現在看來不是一個人或者一派別的思想,對於王陽明而言也是如此,所謂的"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就是如此,就是"天人合一"的內涵。

他提出的七重境界,是對於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聯繫的一個總結,從開始到結束,似乎並沒有層次之分,只要能夠做到其中一種境界,那麼一個人的心理就變得十分"強大",當然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七重境界,那麼他就是"聖人"了。

這對於現代世界也會是如此,王陽明的思想提出已經將近數百年,科技進步,社會變遷,但是天地和人心不會變化。所以,現代人應該學習王陽明的境界理論,無論是面對苦難還是災難,都要從內心出發,強大自身,做一個純潔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學習王陽明,人生少走一段彎路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心若不動,萬事從容!王陽明之所以被稱作為聖人,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他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斷言:21世紀是教育家王陽明的時代,心學的時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現在更是網絡縱橫、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不懂王陽明心學的人,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聊天。也許有網友說,這也太言過其實了吧?聊天有什麼難的,會打字、會語音都能和別人聊天,怎麼會不好意思呢?
  • 王陽明:真正精明的人,都要經歷三重境界,很多人第2重都達不到
    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須以良知為指引。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欲修身,先養心」就如王陽明說的: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自能臨事不動。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真的想修成「不動心」的境界,就是要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生活、工作、家庭中磨練,在俗世中修行致良知的功夫。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在王陽明看來,只有「致良知」三字無病,是孔孟聖學的「一點骨血」,是心學的要核。而「良知」不離日用,無時無處不在,只有按「良知」行事才有光明前途。「致良知」是心學核心,也是做人智慧。作為心學最高概括的「四句教」,可以說是通俗的詮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遺言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人生啟迪: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注重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為「良知」作為人內心的是非準則,具有知善去惡的能力,人們能夠憑藉它去辨明是非善惡。也就是說,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的言語、行為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小則影響他在利益與仁義之間的取捨,大則影響他的人生道路是荊棘坎坷還是一片坦途。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寫這句詩的成因——這是他的心學宣講偈子。王陽明在承續朱子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過程中,提出「心即理」,用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知」加上一個「良」字來指代理學中的「天理」,實際上,「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新儒學的方法論。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王陽明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很多人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哲學,和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激勵內心的力量,再造自我,開發潛能,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王陽明心學勸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說起王陽明,相信很多讀者都有了解過這個人。王陽明先生一生文武雙全,做了許多現代人不敢嘗試的事情。他一生的智慧無愧於世人的品味。他留下的「知行合一」思想,不僅超越了當時思想的束縛,即使放在現在的思想裡,也沒有過時,甚至有點超前。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的這種思想境界為他成為心學大師,指引了一條最為光明的路,他在成為聖賢的志向下,不斷向內探索,終於發現了心學的力量與價值所在。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