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對於時光,對於社會,對於永恆,從春秋時期開始,這些問題就成為思想家的困擾。對於這些困擾,儒家思想說"天人感應"、說"仁義禮智信";道家思想說"天人合一"、說"道法自然",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派思想家們進行著不同方向的思考。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推動著思想者的前進,到了唐代,到了明清,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又或是道家,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又發生了變化,在這些問題中間,對於人與社會之間的思考成為了永恆的問題,直到現在,關於這些問題人類還在思考。
儒家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新的問題,城鄉經濟的發展預示著過去的思想腐化了,這個時候,王陽明站了出來,儒家就這樣被改造。
他說:"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儒家應該讓人看到自己的內心,於是"心學"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王陽明內心還把"心學"劃分為七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代表著人生的智慧。
體會生活,直面苦楚
在王陽明看來,心學的第一重就是要學會磨礪自己,所謂的"磨礪"就是勇於面對自己的苦楚,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生活有困難是很普通的事情,而不被苦難壓垮應該成為一種本能。
王陽明苦學多年儒家思想,求學過程相比於現在而言要苦太多,但他並不覺得求學是苦的,因為想要求得回報,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什麼,付出的過程或容易、或艱辛都是很正常的。
他在沒有創造出心學之前,對於儒家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之時,就會陷入痛苦,這種痛苦沒有表現在生活,而在於對思想的"摧殘",而這是要比"餓肚子"更痛苦的事情。
對於普通人而言,苦難就是求學不成,苦難就是求職失敗,苦難就是結婚沒有婚房等等。王陽明希望人們明白,這些苦難是尋常的,是需要習慣的和克服的,磨礪自己的過程就是戰勝生活的過程。
第一重境界是王陽明的智慧之處,他是從自己出發的,因為自己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才把這些道理融入"心學"之中。
保持本心,保持滿足
"心學"的核心可能就是"心",人的內心千變萬化,對於每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仔細看待這個世界,除了笑對苦難之外,他認為心學的第二重境界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會滿足。
一個乞丐,他的內心可能有極大的力量,但是在平時不會顯現,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一個國王,可能看起來充滿力量和權勢,但是他的內心可能極為脆弱,可能極為空虛。王陽明認為,人的身份和他的內心力量很多時候並不匹配。
王陽明認為天地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師,母羊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下跪",那麼在人類世界,一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迸發出一生沒有的力量也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自然與人是相似的,人要學習自然,學會看到自己的內心。
真正強大的人內心是最為強大的,這是現代人喜歡引用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說,如果想要一些成就,那麼就應該保持本心或主動塑造和戰勝自己的內心。人世間的一切就是這樣,所有的一切只是取決於心境。
光明之路,正向發展
路走得遠不遠,方向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走入了岔路,那麼即便有毅力,能克服苦難,懂得滿足,也是南轅北轍。世界從來不是只有正確和錯誤兩個選項,人的選擇也不可能一生都是正確的。王陽明對心學的第三個境界進行了解釋,認為人生之路這麼長,行光明的道路才會收穫光明的未來。
這個未來可能不是眼前的將來,甚至可能有人一生都不能看到自己"光明"在何處,但是王陽明堅信,光明是一個人必不能少的方向選擇,如果不向著光明,那麼未來的道路必然"雜草叢生"。
合乎自然,追求規律
在環境保護上,對於山林問題,對於魚類問題,現代人正在學習古人的做法,停止濫砍濫伐,停止無休止的抓魚,現在擴大化的植樹造林,長期的休漁期都出現了,這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做法,也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第四重境界。
荀子、老子等人也提出過對於規律的重視,對古人而言,萬事都是有規律的,四季變換,植物生長等等,對現代人而言,雖然更明白物質的構成,但實際上,這些規律仍然在進行。
幾千年過去,規律性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永恆,因為花開花落一直是存在的,直到現在,科技如此進步,也不能讓一朵花永遠的盛開。在王陽明的時代,他在思考的過程中,就認為人不能和自然作對,就像道家中講的一樣,順應自然,才能合乎人倫。
"父父子子"的觀念可能存在僵化,但是在產生的開始階段,它代表的就是一種自然道理,父親就是父親,所謂的"忤逆"從來不是單純說不聽父親的話,這是極為膚淺的。
看清前路,心胸開闊
三國時期的周瑜和諸葛亮是所謂的"天生敵人",甚至周瑜是因為諸葛亮太過智慧,而被氣死的,那麼,周瑜"被氣死"是不是心胸太過狹窄的表現呢?一個人可以驕傲,但是被人氣死似乎太過誇張了,因此,王陽明認為"心學"的第五重境界就是要眼光長遠,心胸開闊。
人生於這個世界,可以是渺小的,也可以是偉大的,參照物的不同決定了人自己的認知。對於螞蟻而言,人就是"巨人"形象,但是假如人仰望星空,看著銀河帶,看著遠處的星星,那麼就會自然而產生一種渺小感。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總理從小宏大志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如果每天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麼他就看不到外邊的世界,這樣怎麼可能"走出去"成就一番事業呢?
在這種渺小與巨大的矛盾中,王陽明認為一個人應該心胸開闊,不要被"螞蟻"捧得太高,當然應該也不要被星空嚇到,面對自己的前路,應該保持本心,保持心境,天是無窮大,但是人的思維也可以無窮大,這種境界的基礎,還是在心念與天道的會通。
中庸之道,抓住真實
從孔子時代開始,儒家思想的內涵就包括著"中庸"這種思想,到了王陽明時代,他再次深化了這種思想,並把它作為"心學"的第六重境界,提出了"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這些說法。這個"命"在王陽明看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這種"命"的實現方式就是靠著"中庸"。
天和地就是一種中庸的關係,社會也是如此,中庸就會產生和諧,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和諧就是如此。王陽明還提出了天道這一觀念,天道就是要"率性而為",這裡所說的率性,就是要順應自然,學習自然,走中庸之路。
率性也是有邊界的,有人想真要這樣,也有想要那樣,現在的邊界就是法律,而百年、千年前的中國靠著的是"道德",從這個角度來講,幾千年的時光,世界也沒有進步很多。
中庸很多時候,並不是一種行為的標準,而是一個人的生活智慧和修養水平,因為中庸所代表的,所隱含的是對自我的把控和對於自然規律的實踐,而這就需要每個人自身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洞明自心和世間的真實。
純潔內心,做個孩子
笑對困難、中庸之道、保持自己的本心這些東西在王陽明看來都是人與身俱來的"孩子"品質。如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人物,王陽明其實也是如此,人出生的時候更多的像是一張白紙,在與別人、與社會、與這個世界接觸的過程中人在發生著改變,這就是塑造人的過程。
王陽明從這個思想出發,聯繫生活與實際提出了"良知即易"這種思想,就是說他認為一個人的"良知"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是需要人去觸發的。
在"天人感應"的思想基礎上,王陽明認為良知可以與天相通,而當兩者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這不是僅僅說的是高門貴族,平民也是如此,嬰兒狀態的人一塵不染,到了世間以後生活就發生了變化,可以說孩子被"汙染"了。
什麼能夠汙染人呢?現在看來就是出生後的環境,如果有人做了壞事,嬰孩就會學習,這種"惡"就是人本身所不具備的。王陽明認為"心學"最後一重境界就是回歸本心,回歸一個孩童的純潔心理。
但是這就是人的命運,無法逃脫,所以王陽明就希望所有的人可以回到"嬰兒"狀態,保持自己的本心,希望人對於善,對於美可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直接選擇,不是後天的培養狀態。
"天人合一"現在看來不是一個人或者一派別的思想,對於王陽明而言也是如此,所謂的"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就是如此,就是"天人合一"的內涵。
他提出的七重境界,是對於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聯繫的一個總結,從開始到結束,似乎並沒有層次之分,只要能夠做到其中一種境界,那麼一個人的心理就變得十分"強大",當然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七重境界,那麼他就是"聖人"了。
這對於現代世界也會是如此,王陽明的思想提出已經將近數百年,科技進步,社會變遷,但是天地和人心不會變化。所以,現代人應該學習王陽明的境界理論,無論是面對苦難還是災難,都要從內心出發,強大自身,做一個純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