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勸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2020-12-24 小水愛漫畫

說起王陽明,相信很多讀者都有了解過這個人。

王陽明先生一生文武雙全,做了許多現代人不敢嘗試的事情。他一生的智慧無愧於世人的品味。他留下的「知行合一」思想,不僅超越了當時思想的束縛,即使放在現在的思想裡,也沒有過時,甚至有點超前。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

這句話較為通俗,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相信。但這句話雖然較為通俗,但字字道破現實的是殘酷,是生活的無奈,是人間的艱辛。

人人都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但王陽明先生一語道破了中年人的無奈。

他還告誡我們:人到中年,人生道路變得更加艱險,因為我們都是自力更生的人,所以有了「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我們要知道,社會上中年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同時,與現實不符的是,我們需要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

尤其是40歲的男性,一般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家庭穩定,事業成功,兒女爭氣。

但現實情況通常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那麼你應該在這個時候做出選擇,是和那些三十出頭的小夥子比一比?還是考慮讓你的家人接受這樣的命運。

但是在這個時候,你早已「大勢已去」。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再創一番事業的機會。

你只能承認現實是殘酷的,也就是說,真正的市場給這個年齡段的人留下的空間很小。還要考慮你的家人是否願意繼續和你一起過這種動蕩的生活。

如果不能認清現實,「多欲」就是一種「大勢已去」的盲目掙扎,徒勞無功。但是,如果你能審時度勢,作出決定,你就一定會顯示出「不惑」的真正智慧。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你必須先審視自己是否有「不惑」的智慧,然後乘勢而上。

當然,同時一定要和家人保持溝通,相信他們也屬於他們的願景和智慧,只要你的初心不變,他們一定會支持你,成為你最堅強的後盾。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在古代,五十實際上相當於現代的八十,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垂暮之年。

這個時候,人們要追求的很少是名利,更多的是對親情的渴望。你明顯感覺到你周圍的人正在離開你。

這個時候,人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當人們無法忍受孤獨時,他們很容易失去理智。

此時,你對周圍的新事物不再感興趣。你想要的是穩定。只有多加小心才能給你這樣的穩定。但是當你開始與周圍的事物分離時,你會變得更加孤獨。

孩子漸漸不能再成為你的精神寄託,但你妻子和朋友之間的溝通總是不同步,所以缺乏關愛會慢慢地啃噬你的內心。

此時,一定要強迫自己聯繫孩子,大膽訴說自己的孤獨感,多與妻子和朋友溝通,更加努力地溝通。

畢竟,他們是在你生命的最後一刻陪伴你的人。切記不要「多情」,不要被寂寞吞沒,不要做一些荒唐不可逆轉的事情。

這是王陽明先生五十歲時與學生交流時的人生箴言。雖然簡短,但它包含了生活的原則。

希望各位朋友牢記在心,相互鼓勵。事實上,這兩句話不單止適用於中老年人,實際上也適用於所有年齡段。歸根結底,要做到知行合一,守住本心!

我們要抱著一顆虔誠的心,細細研讀王陽明先生人生的跌宕起伏,要敢於嘗試撬開遠離人生的迷茫道路。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它記錄了許多王陽明的傳奇故事。從官場、民間等發人深省的故事中,讓我們學習古人所蘊藏的智慧。只有遵循內心的良知,才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要做到「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只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發明心學的人,能將本人的心學聰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具有大聰慧的人。
  • 王陽明告誡中年人: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江河日下,五十多情,讓人傷神」,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得時,有感而發。這句話本來是一句俗語,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句俗語能夠從陽明先生這樣的「聖人」口中說出,其實道理都很簡單,大俗即大雅,有些話的確是話粗理不粗。
  • 古語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為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所以一定要學會珍惜時間,俗語有云:「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兩句來自古人的勸誡,大家一定要牢記心間,切忌過於貪戀情慾而導致虛度年華,70、80後不妨一看。第一、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可能對於現代人而言,由於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七八十歲,所以人到四十還很年輕。但是在古代四十歲已經步入了晚年。
  • 王陽明:人到五十,半生已過,還和這兩個人在一起,是一種傷害
    王陽明說:人到五十,半生已過,還和這兩個人在一起,是一種傷害。第一個人:朋黨之友。人到五十,半生已過,我們已經懂得放下很多東西了。那些無謂的紛爭,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結成的利益圈子,我們已經慢慢地遠離了。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老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究竟什麼才是值得去做的、應該做的東西?世人皆會迷茫,因此要隨機而動。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妄動"狀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這是相當危險的狀態。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後人評價「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王陽明:「年過五十,人生過半」,這3件事狠下心,生活越來越好
    我們常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有的人卻還在為生活煩惱,而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則說:想要生活越過越好,這3件事也學會狠下心。幸福苦難皆是福,無論怎樣這都是他一生最寶貴的人生經歷,你不能憑著父母的身份去剝奪他們體驗生活的權利,只有現在經歷得多了,未來才能走得更遠。50已過,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該放手的就放手吧。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很多學者認為,正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更新」,沒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讓佛教有了興盛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王陽明開創了心學的新局面,他的思想對明代的哲學思想影響極大,他的學說甚至流傳於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被人稱為可以直追孔孟的大聖人。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5】陽明心學在靜坐上有和禪宗相似之處,事實上,禪宗誕生後,所有的新儒家修行者,都借鑑了禪宗的靜坐方式,那就是:(1)雜、(2)昏、(3)惺、(4)性:初學時,百念紛然雜興,雖十年塵土之事,一時皆入心內,此之謂雜;思慮既多,莫或主宰,則一向昏了,此之謂昏;昏聵既久,稍稍漸知其非,與一一磨去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在積攢大愛
    後人評價王陽明是這樣評價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因為他所建立的心學,在儒家的長河中有著很重要的發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但是對於王陽明來說,龍場是他人生新的起點,在這裡他改變自己的心態,厚積薄發,悟出「心學智慧」,流芳百世!王陽明的經歷告訴我們: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才能夠給自己強大的力量!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知是知,行是行。雖然兩者有關聯,但是畢竟是兩個方面。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斷言:21世紀是教育家王陽明的時代,心學的時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現在更是網絡縱橫、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不懂王陽明心學的人,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聊天。也許有網友說,這也太言過其實了吧?聊天有什麼難的,會打字、會語音都能和別人聊天,怎麼會不好意思呢?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通過研究王陽明關於「忙」的論述,可以發現首要原因在於欲望的膨脹。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於是只能不停奔忙。事再大也舉重若輕,事再多也有條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沒料到,王陽明又再次生存下來,心學在龍場誕生,從此王陽明從人間地獄走向了萬丈光芒!王陽明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真正的內心強大的人,他一輩子都用智慧來生存,於是他成為了聖人!有人說,只要能學到王陽明的一半智慧和成就,就非常了不起了!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王陽明「心學」七重境界:當良知與天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
    他說:"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儒家應該讓人看到自己的內心,於是"心學"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王陽明內心還把"心學"劃分為七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代表著人生的智慧。王陽明希望人們明白,這些苦難是尋常的,是需要習慣的和克服的,磨礪自己的過程就是戰勝生活的過程。第一重境界是王陽明的智慧之處,他是從自己出發的,因為自己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才把這些道理融入"心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