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陽明,相信很多讀者都有了解過這個人。
王陽明先生一生文武雙全,做了許多現代人不敢嘗試的事情。他一生的智慧無愧於世人的品味。他留下的「知行合一」思想,不僅超越了當時思想的束縛,即使放在現在的思想裡,也沒有過時,甚至有點超前。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
這句話較為通俗,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相信。但這句話雖然較為通俗,但字字道破現實的是殘酷,是生活的無奈,是人間的艱辛。
人人都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但王陽明先生一語道破了中年人的無奈。
他還告誡我們:人到中年,人生道路變得更加艱險,因為我們都是自力更生的人,所以有了「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我們要知道,社會上中年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同時,與現實不符的是,我們需要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
尤其是40歲的男性,一般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家庭穩定,事業成功,兒女爭氣。
但現實情況通常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那麼你應該在這個時候做出選擇,是和那些三十出頭的小夥子比一比?還是考慮讓你的家人接受這樣的命運。
但是在這個時候,你早已「大勢已去」。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再創一番事業的機會。
你只能承認現實是殘酷的,也就是說,真正的市場給這個年齡段的人留下的空間很小。還要考慮你的家人是否願意繼續和你一起過這種動蕩的生活。
如果不能認清現實,「多欲」就是一種「大勢已去」的盲目掙扎,徒勞無功。但是,如果你能審時度勢,作出決定,你就一定會顯示出「不惑」的真正智慧。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你必須先審視自己是否有「不惑」的智慧,然後乘勢而上。
當然,同時一定要和家人保持溝通,相信他們也屬於他們的願景和智慧,只要你的初心不變,他們一定會支持你,成為你最堅強的後盾。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在古代,五十實際上相當於現代的八十,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垂暮之年。
這個時候,人們要追求的很少是名利,更多的是對親情的渴望。你明顯感覺到你周圍的人正在離開你。
這個時候,人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當人們無法忍受孤獨時,他們很容易失去理智。
此時,你對周圍的新事物不再感興趣。你想要的是穩定。只有多加小心才能給你這樣的穩定。但是當你開始與周圍的事物分離時,你會變得更加孤獨。
孩子漸漸不能再成為你的精神寄託,但你妻子和朋友之間的溝通總是不同步,所以缺乏關愛會慢慢地啃噬你的內心。
此時,一定要強迫自己聯繫孩子,大膽訴說自己的孤獨感,多與妻子和朋友溝通,更加努力地溝通。
畢竟,他們是在你生命的最後一刻陪伴你的人。切記不要「多情」,不要被寂寞吞沒,不要做一些荒唐不可逆轉的事情。
這是王陽明先生五十歲時與學生交流時的人生箴言。雖然簡短,但它包含了生活的原則。
希望各位朋友牢記在心,相互鼓勵。事實上,這兩句話不單止適用於中老年人,實際上也適用於所有年齡段。歸根結底,要做到知行合一,守住本心!
我們要抱著一顆虔誠的心,細細研讀王陽明先生人生的跌宕起伏,要敢於嘗試撬開遠離人生的迷茫道路。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它記錄了許多王陽明的傳奇故事。從官場、民間等發人深省的故事中,讓我們學習古人所蘊藏的智慧。只有遵循內心的良知,才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要做到「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