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2020-12-16 貓眼觀史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

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比如著名的致良知四合院,作為一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的機構,就被認為是精神傳銷,與邪教非常相似,受到了不少詬病,還捲入到財務造假的新聞中。

致良知這三個字是王陽明的心學主旨,致良知四合院所宣傳的核心內容就是王陽明心學,還包括諸多儒家經典。

它並非是一般的學習機構,而是以企業家,高管為主的學習班子,從最初組建學習小組開始,慢慢發展起來,開創了四合院學習模式。

這些年致良知四合院發展得非常快,去年就已經有超過4000多位知名企業家和社會人士參加了。

那麼這個機構到底是真來宣揚傳統文化,還是以宣傳為名弄虛作假的騙子機構呢?

首先致良知從學習的方式,還有運作的模式,可以看做是一種精神洗腦,它也並非是什麼公益性組織,最初參加的成員都是繳納300多萬元的入會費。

發展了這麼長時間,這個組織涉及的金錢也是一筆巨款,在學習的過程中,這個機構並非是真正來宣揚傳統文化的。

比如裡面就會有一種讓人反思自己錯誤的反省之夜,成員處在封閉的空間內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回憶從小到大所做過的那些錯事,還要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

進場學習的成員,事先都是要交出手機,按照裡面員工的安排學習。

要說這是一個邪教機構什麼的,也不算正確,畢竟裡面所宣揚的東西,也不是什麼不正確的,教人愛國之類的總是沒有錯的。

他們所宣傳學習的目的,就在於要學習更先進的管理理念,洗滌自己的心靈,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待人處事的真理。

看起來這個機構確實是不錯的,可實際上這種做法等於是一種洗腦,但這些企業家願意參加,也不能說他們有什麼錯誤。

可要說致良知是致力於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那還真不正確,很多企業家參加這個機構,是為了回來把裡面的一些東西帶給自己的員工朋友們,這也與傳銷有些相似,像病毒一樣不斷複製,影響更多的人。

以王陽明等人為代表的心學內涵較深,但像這種思想改造一下確實有著較好的洗腦作用。

畢竟儒家的思想,就曾被封建統治者拿來洗腦,這也在中國古代存在了上千年。

儒家的很多理念被單獨拿出來,改造一下確實效果很不錯,受到影響時間長了,就容易被帶入進去。

在市場上有很多類似的組織,參加的也大多是一些高管企業家,用來給員工洗腦,是他們其中一些人學習這些東西的主要動機。

當然,裡面確實有很多人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也喜歡去學習這些東西,但真正弘揚傳統文化,應該還是客觀學習,弘揚正確的理念,也要考慮到實際的情況。

像致良知裡面所宣傳的很多內容,對於大部分的員工來說並不實用,這些老闆高管的生活條件非常好,他們在物質條件已經滿足的情況下,是可以去放開追求精神提升。

可大部分的員工還要養家餬口,甚至自己的生活都是問題,哪有功夫去追求這些東西。

對於致良知的定義不要太極端,它還不屬於是那種傳銷組織,即便是有精神洗腦的手段,違背傳統文化宣揚的一些原則,也沒有那麼罪不可赦。

畢竟參加這個機構的人,確實能學到一些東西,而很多企業家他們願意去信這些,這也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花錢去學自己想信的東西,只要不涉及違法的這些事情,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只是你自己信歸信,沒必要拿這些東西來要求別人,比如用在自己員工的身上就不太合適了。

目前有關致良知這個機構,所披露出來的東西還是有些少,盲目定義確實不太合適。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呢?

其實宣揚傳統文化的方式實在太多了,致良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麼做的,近代以來王陽明、曾國藩等人就成為受到社會熱捧的人物,其實是他們的一些理念,符合人們的一些需求。

但傳統文化裡面既有糟粕也有精華,很多人只是選擇性宣傳,這就有些不太客觀了。還有一些人是別有用心,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變相洗腦,致良知就有這樣的嫌疑。

但我們所說的那些邪教,傳銷組織都是涉及違法的事情,致良知所開設的這些課程,對於學員的培養方式,並不涉及到違法之類的。

要想學習好傳統文化,去這裡確實是不太合適,它不是那種系統教授傳統文化的地方,它只適用於企業家高管這些群體。

想要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看看什麼地方是符合自己需要的,而利用傳統文化洗腦這樣的事情,大家心裡清楚也不能算什麼,畢竟像市面上這些狼性文化,雖然合理,但也確實有一些洗腦的因素在裡面。

宣揚王陽明心學,本來是一件好事,卻被很多機構利用它謀取利益。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王陽明心學確實有用,但是沒必要去一些機構學習,完全可以通過自己閱讀來理解王陽明心學。

學習王陽明心學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確實有益。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成長為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學者奉為圭臬。

無論是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都是突出了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

王陽明《傳習錄》和《知行合一》影響了無數人,都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紀曉嵐也看過不下於10遍,他說:「陽明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看王陽明便可加強閱歷和人生智慧。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

智慧百科全書,購買連結如下:書不貴,比起那些所謂的機構,自己閱讀才能領悟出更多,也很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3, 致良知一切人,無論善惡,在根本上都有此心,在我們對事物做出直接的本能反應時,此心就把自己顯示出來。我們對事物是非判斷的最初反應,是我們本性的表現,王守仁稱之為"良知"。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寫這句詩的成因——這是他的心學宣講偈子。王陽明在承續朱子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過程中,提出「心即理」,用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知」加上一個「良」字來指代理學中的「天理」,實際上,「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新儒學的方法論。
  • 研討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
    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近日在海曙區青林灣公園陽明文化苑,舉辦了「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專題座談會,來自司法領域的領導、法官、律師和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以及研究陽明心學的專家等出席了座談會。與會者結合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從不同角度對現代社會中「致良知」與法治的關係提出了看法,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是一個既有學術性又有現實性的重大課題,建議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繼續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圍繞案例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這既是弘揚陽明文化的有效路徑,也能為開展課題研究打下基礎。
  • 王陽明「心學」七重境界:當良知與天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
    他說:"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儒家應該讓人看到自己的內心,於是"心學"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王陽明內心還把"心學"劃分為七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代表著人生的智慧。王陽明希望人們明白,這些苦難是尋常的,是需要習慣的和克服的,磨礪自己的過程就是戰勝生活的過程。第一重境界是王陽明的智慧之處,他是從自己出發的,因為自己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才把這些道理融入"心學"之中。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普通人的煩惱、沮喪、壓抑、不快、怨恨等,在陽明看來,都是精神鍛鍊不夠造成的「動心」。三、「不忙不亂,不焦不躁」。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寧波工程學院王陽明雕像,李磊明 攝   陽明文化是在繼承和發展儒家文化基礎上,借鑑孟子的「良知」理論,並汲取陸象山「心學」觀點而開創出的新的「心學」,其思想集中表現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可這份愛從小就有的,如何能割捨?」於是,王陽明換了行裝,回家了。王陽明之所以最終「皈依」儒家,是因為他對親人的割捨不下,無法靜心出家。否則這世上恐怕就少了個儒者,多了個禪師。親情,真的能割捨嗎?為了修行,真的要來個斷舍離嗎?王陽明覺得不行,不僅是自己做不到,其他人也做不到。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王陽明告誡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並不是說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正確的自己。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左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斷言:21世紀是教育家王陽明的時代,心學的時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現在更是網絡縱橫、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不懂王陽明心學的人,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聊天。也許有網友說,這也太言過其實了吧?聊天有什麼難的,會打字、會語音都能和別人聊天,怎麼會不好意思呢?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王陽明開創了心學的新局面,他的思想對明代的哲學思想影響極大,他的學說甚至流傳於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被人稱為可以直追孔孟的大聖人。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探尋陽明學的文化坐標
    稽山書院由範仲淹創建,在心學鼎盛時期,稽山書院一度成為全國旗幟性的學術中心。當時,山陰、會稽、諸暨、上虞、餘姚、蕭山、嵊縣、新昌等地的學子中,優秀者才能進入稽山書院進修。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之一「致良知」,也是在這裡完成蝶變。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的聖賢情懷從何而來
    因為象此人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就很自然地得出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結論。這就是王陽明「致良知」重要理論的來由。一個叫張思欽的弟子,欲請先生為父親撰寫墓志銘,被王陽明謝絕了。他是這樣說:「你讓我寫墓志銘,就是想讓自己的親人永垂不朽,但其實這並不能表明你的孝順。希望父母流芳百世,與其假託別人的手筆,不如依靠自己。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王陽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會少,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被稱之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那半個就是清末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