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

2020-12-16 瀟湘晨報

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近日在海曙區青林灣公園陽明文化苑,舉辦了「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專題座談會,來自司法領域的領導、法官、律師和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以及研究陽明心學的專家等出席了座談會。

與會者結合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從不同角度對現代社會中「致良知」與法治的關係提出了看法,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是一個既有學術性又有現實性的重大課題,建議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繼續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圍繞案例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這既是弘揚陽明文化的有效路徑,也能為開展課題研究打下基礎。(李磊明)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本次論壇圍繞「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貢獻法學理論和實務界的智慧。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
  • 國家與社會安全的刑事法治保障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年會首次採取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式舉辦,與會代表圍繞「現代刑事法治視野下的國家與社會安全」主題,對「新時代總體國家安全的刑法保障問題」「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刑法適用與立法完善」「刑法解釋與網絡犯罪的司法適用」等理論與實務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修行是一場越獄,越的是心靈與思維之執念的牢獄,在牢獄裡我們痛苦、折磨、煎熬,尤其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會令我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想要逃離。王陽明先生作為明朝最傑出的大儒,其所提出的「致良知」說便是這樣一門專門對治煩惱的大學問。致良知,致的是「吾心之良知」,良知散發之後,人所感受到的便是通達與愉悅。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煩惱妄想是黑暗面的,是負能量;而良知良能則是光明面的,是正能量。一次先生的學生向老師抱怨說:「老師,(做)功夫太難了!」
  • 致良知四合院:忙,不是問題。失去觀照,才是問題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陽明先生不僅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也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軍事家。陽明先生百戰百勝,秘訣在哪裡?是神機妙算?還是智力超常?(「致良知」這個學問是很好,但日常公務繁忙,斷案工作佔用了很多精力,實在是沒有時間學習呀!)對此,陽明先生回答:「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比如著名的致良知四合院,作為一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的機構,就被認為是精神傳銷,與邪教非常相似,受到了不少詬病,還捲入到財務造假的新聞中。致良知這三個字是王陽明的心學主旨,致良知四合院所宣傳的核心內容就是王陽明心學,還包括諸多儒家經典。
  • 法治是步入文明社會的門坎
    法治是傳統社會步入文明社會一道最重要的門坎,依憲執政是傳統國家步入現代化國家最重要的標誌。這些都屬於異議較少的判斷,只是因為在法治模式與實現路徑及其發展步伐等方面存在差異,而成為持續探討的重大社會命題。
  •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社會建設
    12月7日,黨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著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出發,在法治社會建設頂層設計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法治社會建設,要為了人民。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更要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 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
    書 名:《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推薦人:李俊明法律與道德的關係一直是古今中外備受關注的話題,法律思想的發展變化使其內容不斷擴充和豐富。法律規則是外在他律,道德則是內化於心的自律。《培育良知:良法如何造就好人》正是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的論著,該書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教授琳恩·斯託特,反思了運用經濟分析模型對人性假設存在的偏頗,從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多角度闡釋了人類自私與無私的行為表現,並從如何激發與培養人性中的良知,以塑造好人、實現秩序和諧的角度,指出好的法律制度應當修正不當行為並鼓勵無私善舉,最後得出結論:如果我們想要步入真正的法治社會和文明社會,就不能忽視良知的重要作用
  • 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朱景文一、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 不怕做狂者,只怕致良知
    王陽明指出,在南京以前,他還有點捨己從人的「鄉愿」情結;但平定叛藩之後,在良知學說的指引之下,他才達到「狂者」境界。 悉心了解邊塞風土人情,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他21歲取竹格物,親身體會程朱格物窮理之說,以期領會聖學要領; 他37歲貶謫龍場,輾轉於「蛇虺魍魎,蟲毒瘴癘」的艱難困境,最終徹悟「吾性自足」之理; 他38歲講學貴陽,倡言知行合一; 他48歲平定藩叛,又經忠、泰之變,兩年後方揭「致良知
  • 在現代社會,極端宗教也有「秘密武器」
    現代社會講求的是法治,法治自然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不理性的聲音而輕易改變自己的規章制度。這就是法治的意義,法治在於法制,而法制則是將一些規章制度既定,因此便不會輕易動搖。如果一個規章制度可以輕易動搖,任意理解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必將亂了套。
  • 圍繞憲法日的校園嘉年華、社會實踐和主題研討,在復旦火熱上演!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黨委副書記金海燕,在今天中午舉行的現場法律諮詢活動中與同學們互動交流。自建國以來,我國憲法經歷了4次大規模體系修改,現行1982年憲法也已經經歷5次修正案的補充。憲法問答以法條中的對人民權利義務、國家機構設置的規定為主,考驗同學們對法條和憲法精神的熟悉程度。03校園巡遊贈送學習素材深入宣傳,互動共建
  • 報復拆遷墜湖致21死 社會戾氣該如何化解
    安順市公安局於7月12日17時53分發布《警方通報》,通報公交車墜湖致21死事件,司機張某鋼因生活不如意和對拆遷其承租公房不滿,酒後蓄意衝進湖中。網傳張某鋼女兒因高考失利投湖自殺,為謠言。調查組將進一步深入調查,房屋拆除和接訪接訴過程中如有違法違紀行為,將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 「聚焦」研討「我國社會結構變化對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影響」,統戰...
    新語君觀察,除了總結一年來的工作,今年的年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研討「我國社會結構變化對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影響」。據了解,這次理論研討會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對於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來說是第一次。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專業法律服務人才和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的政策扶持,大力推廣運用遠程網絡等法律服務模式,促進城市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輻射,有效緩解法律服務專業力量不足問題。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文來了~
    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專業法律服務人才和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的政策扶持,大力推廣運用遠程網絡等法律服務模式,促進城市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輻射,有效緩解法律服務專業力量不足問題。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是加強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