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2021-01-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12月12—13日,第六屆區域法治文化發展論壇暨「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在揚州舉行。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近日,第六屆區域法治文化發展論壇暨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在揚州舉行。

  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亞平,揚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揚州市法學會常務副會長許林燦,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特聘教授葛洪義,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劉作翔,中國法學會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其才,《中國法學》總編室主任李遊,南京師範大學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院長龔廷泰,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蔡道通,江蘇省法學會法理學與憲法學研究會會長、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春福,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文化發展研究平臺主任、揚州大學法學院院長蔡寶剛出席。

  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安徽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蘇州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全國7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以及來自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實踐部門的專家及研究生代表共120餘人參加。

  陳亞平、許林燦、夏錦文在開幕式上致辭。

  陳亞平介紹了揚州大學特別是揚州大學法學院、法學學科與專業近年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並提出,區域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區域法治建設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的根本保障。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本次論壇圍繞「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貢獻法學理論和實務界的智慧。

  許林燦表示,多年來揚州致力於法治文化名城建設,注重對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的培育,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探索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融合發展的路徑和途徑,成效明顯。在社會治理方面,揚州成立了專門的指揮中心,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管理體制,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此次論壇緊扣時代主題,從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研究分析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之間的互動關係,在融入實踐、總結經驗中完善制度,在解決問題中探索規律,為法治社會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夏錦文介紹了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建立發展的情況並表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通過法治文化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文化具有區域性。區域法治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共同具有的法治文化形態,是影響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加強區域法治文化對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保障功能研究,是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法學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將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聯繫起來進行研究,意義重大。如何在區域發展戰略中推進區域法治文化建設,同時發揮區域法治文化對區域社會治理的引領、促進、保障作用,需要學界和實務界協同加強研究。

  在論壇主題報告階段,劉作翔、葛洪義、高其才、龔廷泰、楊春福等多位專家學者先後作學術報告,研討內容涉及社會規範與區域治理、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村規民約與固有習慣法、法治文化資源與區域法治發展、法治文化視野下的市域治理、俄羅斯法治模式與法治文化、立法的道德界限等。

  劉作翔重點闡述了對法治化的理解。他認為,法治化包括法律化,但不只是法律化。應將法治原理、原則和精神貫徹到社會的各方面,重視發揮更接地氣的社會規範在區域治理中的作用,體現對法治化的多元理解。同時,法律規範體系、黨內法規、國家政策也在治理領域發揮著各自的作用,體現出社會治理是綜合的。

  葛洪義重點闡述了法治、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的關係,認為社會治理與法治緊密相連,法治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問題。他認為,社會治理需要多主體參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高其才提出,現代社會中大量存在通過村規民約傳承固有習慣法的現象,因此須重視歷史傳統的當代傳承、固有規範的現實效應等問題,這是法治文化研究應當關注的內容。

  龔廷泰以「區域法治發展的法治文化淵源」為題談到,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文化的思想基礎與理論源頭。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持科學態度,充分借鑑古今中外優秀的法律文化成果。法治建設的主體包括責任主體、職能部門主體、專業化主體等。法治建設的「關鍵少數」主要是領導幹部、「關鍵時期」主要是青少年時期、「關鍵群體」主要是企業家。

  楊春福表示,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在主體理念、手段、實踐結果等方面有顯著不同。現代化涵蓋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等豐富內容,最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

  在專題交流階段,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區域法治文化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區域法治文化發展基層實踐探索兩個專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會議還設立了區域法治文化發展研究生創新論壇,來自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全國研究生代表,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蘇州大學、東南大學及揚州大學法學院部分研究生代表圍繞大會主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此次論壇由江蘇高校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揚州大學法學院、揚州市法學會承辦,揚州市法治文化研究會、揚州大學中國法律文化與法治發展研究中心、江蘇鈜雲辰旭律師事務所協辦。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100餘篇,在嚴格篩選的基礎上彙編了86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據了解,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以建立健全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為目標,堅持學科發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智庫建設「四位一體」建設思路,為推進法治中國和法治江蘇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自2018年9月開始,中心利用智庫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聯合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和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五家單位,共同培養區域法治發展方向碩士研究生。此次會議的區域法治文化發展研究生創新論壇上,中心聯合培養的8名碩士研究生作了專題發言。

 

12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研討和交流,圖為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相關焦點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下,從組織、主體、機制及價值四個維度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從而把鄉村打造成不同於城市但是與城市高度互補的差異性空間,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農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在治理現代化中的貢獻度,這是當前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認真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理論闡釋  在英文中,治理(Governance)一詞大約出現於13世紀末14世紀初,指管理、控制或統治的權力行為、方式方法。
  • 奮力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因此,要持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集中發揮黨政、社會和群眾的治理智慧,持續保持幹部群眾同心同德、共謀治理的優良傳統,理性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治理形勢,成功破解市域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各種痼疾和難題。
  • 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基於整體性系統論的分析框架
    摘 要:鑑於邊疆社會的特殊屬性,我們需要對邊疆治理所牽涉的各變量因素進行系統分析,並加強對「邊疆」這一實體在中國視域中的整體性觀照。為此,本文提出了一個邊疆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論框架: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政府、社會與市場等多元治理機制的協同參與,構建邊疆治理的主體系統;通過對歷史資源、政治資源以及精神文化資源等多元治理資源的統籌整合,構造邊疆治理的對象系統;通過對法治、自治以及協商等多元治理理念的深度同構,構築邊疆治理的方法論系統。而主體、對象與方法論等子系統的進一步嵌合,又構成了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性系統。
  • 推動法理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
    習近平同志著眼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論述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內在機理、主體力量、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和條件保障,系統闡述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根本問題。
  • 專家聚焦新發展階段 紮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在致辭中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社會治理現代化。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成功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成功有效。
  • 五長聯合、多元化解 兵團二師二十四團走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
    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四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聚焦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團場特色的精細化網格管理、人文化法治建設、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處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格局。
  • 汲雨露:堅定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努力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樣板...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底盤」和「根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對於保障群眾切身利益、促進基層社會穩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以來,尼山鎮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探索、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建為領航、法治為保障、德治為載體、自治為基礎、智治為支撐,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逐步構建起部門聯動、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出獨具儒家文化特色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新樣板。
  • 陳小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推力
    民法典草案共七編1260條,涉及了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民法典》即將頒行之際,《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5期策劃了「民法典與中國法治的未來」專題圓桌。
  • 【齊魯石敢當】我省啟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
    會議指出,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定位,牢牢把握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總要求,全面落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措施,確保通過兩期試點,全省16市全部達到「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標準,推動全省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治理機制進一步健全、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治理方式進一步融合、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顧濤對平臺的成立表示祝賀,他在致辭中指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治與德治是現代社會兩大基本治理方式,綜合運用法治力量和德治力量開展治理活動,標誌著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和能力的成熟
  • 山西晉城:大數據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來,晉城市大數據應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大數據應用作為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新途徑、新引擎和新手段,以打造「中等智能城市全國樣板」為目標,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強化智治支撐,加快「五治」融合,全力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市」,推動大數據發展應用實現了重大突破,社會「智」治能力不斷提升,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了智慧翅膀,並成功躋身「2020領軍智慧城市
  • 讓「平安和幸福」無處不在——肅北縣全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肅北縣堅持按照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的總要求,全面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基層基礎工作,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平安肅北」建設風生水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駛入「快車道」。新時代立足新起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 手環上的SOS鍵救了獨居老人,奉賢這樣邁向社會治理現代化
    智能養老、跨區域治理、家門口就業……近年來,奉賢社會治理亮點頗多。12月14日,「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在上海奉賢吳房村舉行,聚焦奉賢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助力奉賢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邁向新臺階。「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現場。
  • ...加強人民法庭工作助推我州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
    人民法庭的重要性人民法庭作為法治前沿陣地,對於構建地方法律秩序,增強民眾法治意識,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從而助推我州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加強和改進人民法庭工作是全州法院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各縣(市)人民法院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對法院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
  • 法治是步入文明社會的門坎
    法治是傳統社會步入文明社會一道最重要的門坎,依憲執政是傳統國家步入現代化國家最重要的標誌。這些都屬於異議較少的判斷,只是因為在法治模式與實現路徑及其發展步伐等方面存在差異,而成為持續探討的重大社會命題。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証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 新疆兵團五師雙河市探索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
    今年5月29日,中央政法委批准兵團第五師雙河市為兵團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今年以來,五師雙河市以「五治融合」(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為牽引,守牢政治引領制高點、夯實自治基礎立足點、抓細法治保障關鍵點、選準德治先導結合點、撬動智治支撐創新點,以「五治」促「共治」,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體系,顯著提升基層團場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凝聚社會組織力量 激發社會治理新動能
    雙流區為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協同作用,強化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大力培養專業社工人才,營造活力社區環境,不斷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使雙流成為新時代「企業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長最快的地方」。一是社會組織助力社區營造。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文來了~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艱巨。為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制定本綱要。
  • ...市公安局:深化四個提升 打造現代警務,爭當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編 者 按2020年市委政法工作會議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要求,以「主動創穩」為主線,以「五治並舉」為路徑,以「平安廈門建設」為載體,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率先建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市,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國際化現代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