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2020-12-18 明洋澈心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

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劍柄~心即理

討論的就是我們認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

劍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核心的價值觀。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是把握這個世界的原則。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做到「事上練」,通俗的講就是當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時你已經是開始行動之初,當你按照你所想去把事情做完就是「知」的結果,所以「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混元一體,仿佛太極圖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劍鋒~致良知

陽明心學」致良知」心法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儒釋道」玄奧無窮的正眼法門,從而為眾生開啟內心「良知」提供了一條光明大道,致良知還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又是內於人卻又超越萬物的宇宙本原。具有既內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聖的特徵。

致良知的功夫給了太多解釋太多方法,用最通俗的話說致良知就是覺察良知和行良知。覺察良知就是致的意思,行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了。

可以把良知想像成一個無處不在並永恆存在的『』宇宙能量的WiFi『』,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wifi的密碼。致良知,就是輸入密碼的過程,從而與宇宙能量wifi連接,進而生生不息地獲得所需要的宇宙能量!

用簡單的話解釋如何做到致良知。做比如說你在腦海裡想像有一面鏡子,你在做任何事之前都站在鏡子面前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初心是不是光明的?有沒有私慾?有問題就把他格掉。當然平時也要多擦擦鏡子,蒙上灰塵就看不清了(心即理)。慢慢養成習慣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相關焦點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心學是儒家的很重要的學派,自先秦孔孟和荀子之後,儒家在宋代又延伸出了兩大學派,一個是理學,一個是心學。理學: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在宋朝大行其道,直到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陸九淵提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個思想認為心即理都是永恆不變的。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看透和超越外在環境,從內心尋求強大的力量之源,這正是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價值。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把人做好,世界就好了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學生冀元亨請教老師,何謂「心即理」?王陽明喚書童取來一本《戰國策》,翻開第一頁,是一本戰國詳細地圖。他把地圖撕成一張一張的紙片,然後遞給冀元亨,讓他重新拼接起來。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寫這句詩的成因——這是他的心學宣講偈子。王陽明在承續朱子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過程中,提出「心即理」,用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知」加上一個「良」字來指代理學中的「天理」,實際上,「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新儒學的方法論。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並非只是能力,而是這個
    王陽明參透世事人心,創立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終成一代聖哲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思就是: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唯有經歷艱難困苦的過程,我們收穫才會更加純粹。而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重點說一下王陽明,開創心學,立德!一己之力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多次剿匪,生平無一敗績!這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心即理的最高層面是什麼?
    陽明心學有三大重要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儘管「心即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但是卻是到了明朝中葉,由陽明先生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心即理」是陽明先生37歲龍場悟道的親身體證 。陽明先生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究竟是什麼意思?讓我們首先來看一則小故事:一個小小的蜉蝣(水上飛蟲),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螞蚱交了朋友,很歡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螞蚱說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見。
  • 王陽明:為人處事,有兩件事情做不得,別等到吃虧了再來後悔
    王陽明曾經說過,為人處事有著兩件事情做不得。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者,也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但王陽明的一生可謂是十分曲折,在他歷經無數苦難之後,終於頓悟,為人處事,有這兩件事情做不得。
  • 王陽明:「因為樂天,所以自在」,笑看人生悲喜,樂對成功失敗
    王陽明在《傳習錄》寫道:因為樂天,所以自在;因為知命,所以順暢。王陽明說,人已經到中年的時候也是知天命的年齡裡,我們何不笑看人生悲喜,樂對成功失敗,摒棄浮華,遠離浮躁,放下煩惱,忠於自己的內心,瀟灑過餘生!人到五十,就要學一學王陽明,便知道了什麼年紀就要做什麼事,也就知道了自己該走的路。
  • 王陽明:能力不是唯一,男人慾成大器,需修煉好這12字心訣
    王陽明告誡世間人:欲成大器,需得修煉好這12字心訣。1、修心:堅定本心修心即進入一種平和的境界,不受外界幹擾,探尋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本心。即使世間誘惑萬千,我心巍然不動。男人只有不斷地修心,才能練就鋼鐵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