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核心觀點」心即理的最高層面是什麼?

2020-12-17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陽明心學有三大重要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儘管「心即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但是卻是到了明朝中葉,由陽明先生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

「心即理」是陽明先生37歲龍場悟道的親身體證 。

1508年,被貶謫到貴州龍場的陽明先生,於半夜呼躍而起,說出了石破天驚的這段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後來,徒弟徐愛問陽明先生:「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陽明先生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究竟是什麼意思?讓我們首先來看一則小故事:

一個小小的蜉蝣(水上飛蟲),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螞蚱交了朋友,很歡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螞蚱說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見。

蜉蝣不解,問螞蚱:什麼叫明天?什麼叫明天早上?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個白天,它從未見過明天。

後來螞蚱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冷,青蛙說:我要回去睡覺了,明年春天見。這次螞蚱不解,問:什麼叫明年?什麼叫春天?螞蚱只有幾個月的生命,這就是它整整的一生。

青蛙開始冬眠,第二年驚蜇時醒來,開始了新一年的生活。不同於螞蚱、蜉蝣,青蛙見識過春夏秋冬,也明白春夏秋冬的道理。

後來青蛙認識了老虎。在山腳下,它陪老虎玩了一段時間。直到老虎說:我要回到山上了,我是山頭的首領,我不能不在。但是,青蛙不知道什麼是山頭,也不知道什麼叫「佔山為王」,更不明白作為老虎,作為獸中之王應有的擔當。

後來老虎又和大雁做了朋友。到了冬天,大雁說:我要到南方過夏天了。老虎同樣難以理解:為什麼要去南方?冬天的冰天雪地不也很好嗎?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山頭,我也可以享受我佔山為王的一生。

老虎只能在一個山頭佔山為王,見不到五湖四海的風光;而大雁卻能領略不同地方的春華秋實。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從蜉蝣到螞蚱、到青蛙、老虎、大雁,格局和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整個生命就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這即是「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有怎樣的理。

一個人的心靈品質決定了格局與境界,因而也就決定了他或她的口中所說的「理」是怎樣的。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也是在講「心即理」。由於每個人的「心」不一樣,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理」。

公與婆的格局與境界不同,站在各自的角度上看,都有各自的理。兩個人在不同的頻道上,闡述自己所認同的「理」,就會陷入爭執不休的困局。

因此,人和人最本質的區別不在於學歷的高低,也不在於性格的差別,最重要的差別是心靈品質的不同。

根據心靈品質的高低,可分為五種入流之心,即聖人之心、賢人之心、君子之心、能人之心、士人之心。

五種入流之心,呈現五種相應之道,妙用五種相應的仁愛、智慧、胸懷、能量等多種德,成就五種相應之事。

有腳踏實地、忠於職責的士人之心,則呈現士人之道,就妙用樸實的仁愛、實用的智慧、厚實的胸懷和充實的能量等等士人之德,則成就士人之事。

有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能人之心,則呈現能人之道,就妙用深厚的仁愛、圓融的智慧、豁達的胸懷和強大的能量等等能人之德,則成就能人之事。

有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君子之心,則呈現君子之道,就妙用廣博的仁愛、深遠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巨大的能量等等君子之德,則成就君子之事。

有自利利他、胸懷天下的賢人之心,則呈現賢人之道,就妙用普世的仁愛、通達的智慧、浩蕩的胸懷和磅礴的能量等等賢人之德,則成就賢人之事。

有無我利他、化育天下的聖人之心,則呈現聖人之道,就妙用無上的仁愛、無量的智慧、無限的胸懷和無窮的能量等等聖人之德,則成就聖人之事。

何為聖人?陽明先生有言:「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慾。」

因而,一顆聖人之心,即是純乎天理之心,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

這是心即理的最高層面!

我們學習聖賢思想,就是學習聖人之心,不斷地去除心中的不明與私慾,讓自己的內心抵達良知,並且啟用良知。唯有如此,我們的心靈品質才能不斷地提升,從士人之心,提升到能人之心,再到君子之心,乃至朝向聖賢之心。

在心上持之以恆地用功,自己的格局與境界就會得到提升,事業和家庭就會擁有一個嶄新的、倍增的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最後,讓我們從陽明先生「侃去花間草」的一則小故事中再來體證「心即理」: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侃未達。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陽明先生說,天地之間的花草,本無善惡。但我們如果喜歡觀花,討厭雜草,就會認為花是善的,草是惡的,必要除草而後快。如果喜歡草,則認為草是善的,非要留著窗前的草。這樣去判斷善惡,已經摻雜了個人的私意和好惡,所以不夠公正。

換個角度來說,假如雜草果真妨礙了正常的行走,當除則除,也無需掛礙。所以,依照天理去做事,沒有私心私意的時候,即是善;假若私心作祟,有了個人的好惡,便是惡。

循理為善,從欲為惡。通過我們自己是否動心、動氣,就知道我們的判斷之中是否摻雜了個人私意。當我們內心達到純乎天理而無一私人慾之雜的時候,則是聖賢的境界了。

陽明先生對徐愛說「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意思是,你有了這樣一顆良知純粹的心,就可以踐行「孝順、忠誠、誠信、仁愛」之理了!

聖賢之心,如明鏡一般,毫無偏狹,因而能夠清清楚楚照見外界事物的善惡,直達事物本質,可以做出清晰公正的判斷!

普通人的心,雜有不明和私慾,因而很難透見事物本質、把握世間規律,所以未能「依道而行」,難免會犯下一些決策失誤,令自己後悔不已。

因而終其一生,我們需要不斷建設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心如明鏡,讓自己的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才能以健全的心靈品質,依道而行,實現真正的成功。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君子以仁存德,以禮存在中國心學發展史上,孟子的作用,看宋明心學本體論在千年之後的發展,便知其「心學」思想的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許多學者認為,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更新」,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才使佛教有了發展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
    現實性一切都源於一體性根本,是陽明心學的一體性原則、是心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關係。心學目的是建立起根本,人的辯證關係。但後人解說,只講心而落入唯心主義。王陽明看到了現實的矛盾以及宋朝理學理論崇拜的後果,因此而產生的心學,如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一樣,重要不是唯物的部分,而人的主動性,在於人的意識的關係,辯證關係。心學並不是否定理學,而是否定錯誤的使用理論的人。理論崇拜產生就在於沒有深入到理論與人的關係,由此產生的不同的觀點。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有朋友問:心學之「心」究竟何物? 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是其心學的基石,我一直困惑於這個「心」到底指什麼,請各路大神指教。叩謝! 心即理。 搞清楚「理」是什麼,是不是就都明白了呢? 「心」就是程朱理學的「理」。 那這個「理」又是什麼呢? 「理」就是老子口中的「道」。 這麼說是不是儒家學問都來自道家呢?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
  • 國史十六講:陽明心學與異端思想
    Theodore de Bary),首先提出上述與眾不同的觀點,啟發人們換一個視角分析陽明心學。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構筑陽明洞講學而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他的一生是「破山中賊」與「破心中賊」的過程,前者是作為一個官僚的職責,後者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職責。他的思想受到南宋陸九淵的影響很深,陸氏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一時之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家不再搞什麼研究發明創新了,因為,佛教宗派禪宗的主張就是不立文字。東漢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達到了繁榮,其實,這是離不了「戰亂」這個大背景的。同樣,心學能於南宋「重磅回歸」,而非發生於其它朝代,除了離不了大師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同樣也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戰亂背景。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王陽明回答:哪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王陽明說,和寧王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向身邊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一看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碰上事情就慌亂失措。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寧波工程學院王陽明雕像,李磊明 攝   陽明文化是在繼承和發展儒家文化基礎上,借鑑孟子的「良知」理論,並汲取陸象山「心學」觀點而開創出的新的「心學」,其思想集中表現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我寫過一篇關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文章,題目是《李向金:10年陽明心學,我都學到了什麼》。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
  •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③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向世人傳授心學的時,有一個疏漏,就是忘了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對於陽明先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是見性了悟的人,對於凡夫來說,是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清楚心是什麼,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如:高山橫亙、如大海阻隔。結果是會致後人胡猜亂想,各說各理始終不如莫一。②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之「心」定義不明,很難學。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制敵兵道的秘訣,為什麼王陽明一生都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