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2020-12-18 減法生活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不知是王陽明的禪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慌地睜開眼,「啊呀」一聲。

王陽明盯緊他,問:「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露出滿意的神色,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三年,王陽明為什麼偏偏問他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因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裡卻終日在說、在看。說和看的,正是絕思絕欲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衝突。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道是平常心,所有與生活脫離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悟道,知行合一。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才是陽明先生的心學精髄。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心光明,萬物生。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幫助你實現精神轉化、開啟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只有你自己。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說: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在逆境中磨練才會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經驗智慧超越自我。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磨練,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鍊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5】陽明心學在靜坐上有和禪宗相似之處,事實上,禪宗誕生後,所有的新儒家修行者,都借鑑了禪宗的靜坐方式,那就是:(1)雜、(2)昏、(3)惺、(4)性:初學時,百念紛然雜興,雖十年塵土之事,一時皆入心內,此之謂雜;思慮既多,莫或主宰,則一向昏了,此之謂昏;昏聵既久,稍稍漸知其非,與一一磨去
  • 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如此,因為反對奸臣劉瑾被貶到龍場當差,在這裡他經過艱苦的生活後,悟得大道開創「心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在王陽明看來,心學就是教給人們要「此心不動」。想要做到「心不動」,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行才能實現。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人能為己,才能克己王陽明: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之一。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真正高明的心理學,總結出來就是這兩點,早懂早受益
    沒等弟子回答,王陽明就解釋道: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所以一遇到事,就慌了神,不知所措。所以啊,你要知道,那些每每遇到問題都能逢兇化吉、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都是平時好學求知得來的。心與理,心即理王陽明曾在杭州遊歷時,拜見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和尚,這個和尚長期參佛,道行高深,傳聞他已經看破了紅塵,是真正的得道高僧。王陽明欣喜不已,他希望可以從大師那裡得到啟示。可是他喊他的時候,這個大師一直不理睬他,王陽明突然對著他大聲的問:大師俗塵之中還有無親人?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或許我們去了一處世外桃源,那裡沒有人世的一切雜擾與爾虞我詐,可如果此心不平不靜的話,即使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人也未必真正快樂。欠缺的是什麼呢?此心仍未平、仍未靜。此心安處是吾鄉。皆實學也,實學,實用之學,真正解決一個人心靈煩惱的大學問,還算不上實用麼?王陽明先生作為明朝最傑出的大儒,其所提出的「致良知」說便是這樣一門專門對治煩惱的大學問。致良知,致的是「吾心之良知」,良知散發之後,人所感受到的便是通達與愉悅。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煩惱妄想是黑暗面的,是負能量;而良知良能則是光明面的,是正能量。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沒料到,王陽明又再次生存下來,心學在龍場誕生,從此王陽明從人間地獄走向了萬丈光芒!王陽明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真正的內心強大的人,他一輩子都用智慧來生存,於是他成為了聖人!有人說,只要能學到王陽明的一半智慧和成就,就非常了不起了!
  • 王陽明:持平常心,行本分事,做自在人
    除了工作 更關注您的生活和心情 人生是場修行,苦樂全在心境。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 王陽明:在我36歲時,做了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了萬丈光芒
    1508年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毫不誇張的說,龍場是一個荒蕪的小村落,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他來到龍場的第一件事就是活下來,這也是唯一的目標,因此,他每天打坐修煉,歷史上著名的龍場頓悟開始了!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王陽明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名叫聶豹的,晚年時期曾經遭遇誹謗而被捕入獄,那時候他淡定從容,絲毫沒有恐慌,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便是一個真正修過心學之人才能表現出來的素養。若是心學能夠在中國廣為流傳,那麼聶豹便不是特例,反而令人們習以為常。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
  • Rama老師:純真、神聖而狂熱的愛,真正修行的開始(聖殿之光)
    總之,這世間上有一樣東西讓你的心動過,讓你知道心動的感覺,讓你的心裏面產生過愛,這個感覺就是修行的開始,產生了愛之後才談得上修行,在那之前就是輪迴度日。愛是可以讓你超越一切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品嘗過愛的味道的人,是少數的和幸運的。當你品嘗到了愛的味道之後,你就知道了。
  • 王陽明:當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掌握這5種方法避免上當
    王陽明:「人生在世,最怕什麼?怕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不僅不要去做也要警惕其他的人。」陽明先生乃是明朝第一「千古奇人」,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唯一可以與孔子「孔聖人」相媲美的聖人,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其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陽明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
  • 王陽明: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普通人經歷挫折時,所表現的僅僅是「沮喪、憤怒、憂鬱」 真正想控制好感情的,不僅是內心強大,對世界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思想,每天都要快樂地度過。王陽明心學教導我們「此心不動」,但不能被這一切所左右。像真君子一樣,鼓勵我「無入而不自得」,這也絕不是容易達成的精神領域。為了「此心不動」,不僅自己具有先天性強的定力,而且必須通過後天不斷的練習來強化心靈。
  • 千古聖雄王陽明:人的一生最難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
    王守仁,明朝哲學家,亦稱王陽明,以其曾在會稽山陽明洞修習,專家學者多稱其為陽明先生。他的思想千古流傳,開闢出了堪稱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枝獨秀的心學,近現代的孫中山、曾國潘、章太炎等亦從在其中受益良多。王陽明的一輩子是起起伏伏、風雲變幻的一輩子,也是造就光輝、思想瑩瑩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