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之一。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
一、修心學王陽明
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我們總結其核心思想與大家分享如下。
1、欲修身,先養心
浮世之中,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欲靜心,先戒躁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與身體的操勞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焦慮急躁。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不能堅守初心,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即在於面對任何事都不急不躁,保持內心寧靜。
3、欲去焦,先寬心
對於憤怒、焦躁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所謂「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世界則會比別人更開闊。
4、欲心曠,先求簡
所謂「大道至簡」。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表面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缺少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5、欲簡泊,先意誠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必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紛繁複雜的社會,當我們想盡方法武裝自己的外在時,卻忽略了最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裡。
6、養一身浩然正氣
做每件小事都要符合良知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它事則能以良知為指導,進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梁,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方能實現。
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克己的實質並非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與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並非純粹壓抑欲望,而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這正是心靈修養的真功夫。
8、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汲取經驗教訓,最終只會固步自封。無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
怎樣自明?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就算笨拙的人,如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聰明,柔弱也會變剛強。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9、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機過重,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恐懼、懷疑、憂慮、絕望等情緒,如果心中充滿這些情緒,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與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如果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就沒有空間去承載其它。
10、心是快樂的根
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生病、降職、失戀、失業等等。世人多認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之心,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二、修身學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如果剔除上述眾多的頭銜,曾國藩本質上是個儒家,他的身上始終散發著儒家思想的光芒,堪稱儒家價值理念的宣傳者與踐行者。
儒家注重修身,認為修身為做人之本,修身方能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參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並總結出十二種修身法則。
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端正嚴肅,時刻警惕個人是否出現閒雜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則必須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像早晨的太陽一樣保持旺盛的生機。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每天不限時段,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生命凝結,正如寶鼎一般鎮定。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天色剛亮就起床,醒了以後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4、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讀書要專心,一本書還未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書籍。東翻西看地隨意讀書,對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5、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我在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訓誡道:「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還帳,你若能仔細地圈點閱讀一遍,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說話要謹慎,要時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能夠做到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說得出口,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保持身體健康。十二月接到家父手書:「節制操勞,節制欲望,節制飲食。」時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不然就是曲從於他人。
10、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要複習已學過的知識本領。每個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一味地懶惰遲延,否則易使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11、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習練書法。早飯後練習書法一小時。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能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會越難以清理。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神情疲憊。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三、結語
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王陽明與曾國藩的思想體系,對於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引導我們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