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2020-12-05 昀嘉文化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之一。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被尊為「千古第一完人」。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生在不同年代,但對於人生修行的理解如出一轍,都源於儒學體系並結合自身體悟予以延展深化,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借鑑意義。

一、修心學王陽明

王陽明的學術思想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個人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陽明「心學」體系。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我們總結其核心思想與大家分享如下。

1、欲修身,先養心

浮世之中,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欲靜心,先戒躁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與身體的操勞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焦慮急躁。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不能堅守初心,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即在於面對任何事都不急不躁,保持內心寧靜。

3、欲去焦,先寬心

對於憤怒、焦躁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所謂「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世界則會比別人更開闊。

4、欲心曠,先求簡

所謂「大道至簡」。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表面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缺少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5、欲簡泊,先意誠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必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紛繁複雜的社會,當我們想盡方法武裝自己的外在時,卻忽略了最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裡。

6、養一身浩然正氣

做每件小事都要符合良知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它事則能以良知為指導,進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梁,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7、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方能實現。

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克己的實質並非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與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並非純粹壓抑欲望,而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這正是心靈修養的真功夫。

8、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汲取經驗教訓,最終只會固步自封。無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

怎樣自明?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就算笨拙的人,如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聰明,柔弱也會變剛強。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9、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機過重,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恐懼、懷疑、憂慮、絕望等情緒,如果心中充滿這些情緒,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與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如果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就沒有空間去承載其它。

10、心是快樂的根

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生病、降職、失戀、失業等等。世人多認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之心,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二、修身學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如果剔除上述眾多的頭銜,曾國藩本質上是個儒家,他的身上始終散發著儒家思想的光芒,堪稱儒家價值理念的宣傳者與踐行者。

儒家注重修身,認為修身為做人之本,修身方能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參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並總結出十二種修身法則。

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端正嚴肅,時刻警惕個人是否出現閒雜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則必須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像早晨的太陽一樣保持旺盛的生機。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每天不限時段,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生命凝結,正如寶鼎一般鎮定。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天色剛亮就起床,醒了以後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4、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讀書要專心,一本書還未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書籍。東翻西看地隨意讀書,對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5、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我在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訓誡道:「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還帳,你若能仔細地圈點閱讀一遍,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說話要謹慎,要時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能夠做到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說得出口,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於丹田之中。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保持身體健康。十二月接到家父手書:「節制操勞,節制欲望,節制飲食。」時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不然就是曲從於他人。

10、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每月都要複習已學過的知識本領。每個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一味地懶惰遲延,否則易使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11、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習練書法。早飯後練習書法一小時。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能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會越難以清理。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神情疲憊。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三、結語

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王陽明與曾國藩的思想體系,對於身處浮躁社會的我們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引導我們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作戰中打了好幾次大敗仗,氣得他好幾次想要跳河自殺。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如此,因為反對奸臣劉瑾被貶到龍場當差,在這裡他經過艱苦的生活後,悟得大道開創「心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在王陽明看來,心學就是教給人們要「此心不動」。想要做到「心不動」,還得通過後天不斷地修行才能實現。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即便是聖賢也不例外。王陽明當年貶謫龍場,條件最艱苦時,甚至只能在山洞中安身,靠野菜充飢。即便如此不利的處境,他也沒有消沉,堅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遭遇,還親手為自己設計搭建了 「何陋軒」和 「玩易窩」。所以,龍場不但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
  • 費盡心思做聖人的王陽明沒料到,曾國藩300年後靠寫日記,實現了
    但王陽明沒有想到,在他死後300多年,有一位非他心學門徒的年輕學子,在踐行他的理想,走上和他相同的拼搏之路,並擁有和他相似的人生經歷。這位年輕學子也被人稱為「半個聖人」,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王陽明先生的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被發現以後,先生好為人師的勁頭上來了,他著著實實地給小偷上了一課。最後,小偷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巧不巧,曾國藩也跟小偷挺有緣。曾國藩家裡進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到他們全家人都睡了進去偷東西。當時曾國藩在背《嶽陽樓記》。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人生修行,放下執念本是對的。可親情豈是執念?又如何能割捨呢?至少王陽明是割捨不下的,就如他說「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有人會辯駁說,放下不是放棄。王陽明認為這是狡辯,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
  • 大話明清:王陽明、曾國藩兩大「男神」,你更欣賞誰?
    從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544年的時間裡,湧現出劉伯溫、王陽明、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曾國藩、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思想文化大家,其中以推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學」大家王陽明和「一宗宋儒」的曾國藩最為大家所熟知。
  • 王陽明:在我36歲時,做了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了萬丈光芒
    一個人活在世上,沒有誰的一生都是順風順水的,有高有低,但人往往就是在逆境中逆風翻盤,然後走向人生巔峰!王陽明的心學就好像是人生的燈塔,指引我們前行,殊不知,王陽明也是經過了人生低谷,然後翻盤,最後走向萬丈光芒!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王陽明「心學」四大智慧,直指當下人生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在他的人生快要結束的時候,弟子問他,還有什麼話想要交代。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求」。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
  • 孔生龍生虎養鷹打扇,王陽明是紫霞仙子送來投胎,那曾國藩呢?
    王陽明說:我出生時是紫霞仙子送我來的。曾國蕃說:我出生時有一條龍從天而降。王陽明說:做人要誠實,你那不是龍是條蛇好嗎。 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也有人說儒家歷史上曾產生兩個半完人,一個就是萬世師表的孔子,還一個是創立心學的王陽明,那半個就是曾國藩。 既然是完人,那麼以中國文化的慣例,這些人的出生就都會附有神秘的色彩。孔子的龍生虎養鷹打扇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王陽明:人生不順時,你必須內心強大!
    1好心態,決定人生質量王陽明一生坎坷,直言上書遭宦官劉瑾陷害,差點命喪當場,被貶至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但他的心態一直都很好。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陽明在經歷生死之後看透了很多,龍場的環境雖然艱苦,但卻很安靜自在,他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以至於最終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同時他認識到了,無論做什麼都得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就是「心即理」。正是「龍場所悟」才使得王陽明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千古聖雄王陽明:人的一生最難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
    他遍求百家,熟練儒釋道,傾盡一輩子領悟致良知的人生智慧,經歷了人生道路磨難,磨練出了堅毅思想人格。他曾說,人生道路最難的修習,便是修心。人生道路何等繁雜而曲折,修補自身的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然要經歷一個長久的自身思考與自身磨練,所有人也不例外。一、修心,一定要思想乾淨獨立。修心,是自身的事,應當是一輩子的思想修習與道德追求。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除孔子外,唯二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他創立的「陽明心學」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王陽明一生都在「修心」,他從心學思想出發,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一、不自重者取辱人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自重,才能值得被尊重。王陽明認為,尋的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孔子算一個,曾國藩只能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王陽明!提到王陽明,就要說一說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有所了解吧,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他開創了陽明心學,成為中國的聖人之一!心學: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當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掌握這5種方法避免上當
    王陽明:「人生在世,最怕什麼?怕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不僅不要去做也要警惕其他的人。」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分享都對「陽明心學」讚不絕口。放在現在其「心學」思想更是被日本四大經營家稻盛和夫所追捧。「心學」主要是從「心」出發,因為本源如此;世界只是人心的鏡像、萬物構成於內心、解構於內心,為人處事有善便有惡,與其要求他人向善不如嚴格律己,不做惡、不做「殺人不見血之事」;但是不怕惡,遇到自然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