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作
更關注您的生活和心情
人生是場修行,苦樂全在心境。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01 行本分事
「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老師的本分是教好學生,花匠的本分是養好花,廚師的本分是做好菜。認真做好分內的事,就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據《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有個書生文採很好,卻屢試不第,也沒有被提拔去做官。後來他只好做了教書先生,開私塾、教小孩來養家餬口。一日,書生病倒了,迷迷糊糊間來到地府。判官對他說:「你就要死了。」書生很不服氣,說:「我一生沒有大的過失,憑什麼年紀輕輕就要死掉?」判官說:「你辦私塾、收學費,卻沒有盡心盡職地教學生,折損了自己的福報。」做好本分事,盡心盡力,其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修行。
《圍爐夜話》中說:「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世間本分人太少。做本分人,就要幹本分事。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菜根譚》中也有一句話,叫做:「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就是說我們做事要有個度,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放棄的要放棄。
人都是不安於現狀的。往往手上做著一件事,心裡還要想著另外一件事。總以為當前要做的事是不得已而為之,唯有心裡想的才最適合自己。殊不知,做好本分事,才是最直接、最靠譜的修行。
王陽明說:「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只有經過事的磨鍊才能有長進。才能在面臨重大挑戰時淡定從容、無畏無懼。他還在《傳習錄》中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張,認為絕大部分人失敗並不是缺乏思考,而是因為顧慮太多,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做好本分事,不推辭、不拖延、不妄求,理想才會有機會變成現實。
02、持平常心
作為當朝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
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還有一位僧人向禪師請教:「禪師,我每天打坐、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做個用功之人,但為何遲遲沒有開悟?」禪師聽完後,拿了一個葫蘆和一把粗鹽:「你去把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讓它們溶化了,你就開悟了。」僧人趕緊按禪師說的去辦。過了一會兒,他沮喪地回來說:「葫蘆口太小了,我把鹽塊倒進去,它動不了。
我拿筷子攪,也攪不動。完了,開悟不了了。」禪師拿過葫蘆,倒掉了一點水,再搖了搖,鹽就慢慢化了。「一天到晚都在用功,想要開悟,不留一點平常心,就像裝滿水的葫蘆,怎麼能化鹽呢?」僧人困惑不已:「難道不用功才能開悟?」禪師雙手合十,閉目說道:「修行,恰如彈琴。弦太緊,亦斷;太松,則琴音不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鑽牛角尖。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3 做自在人
關漢卿《四塊玉·閒適》中寫:「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閒快活。」
生活中,總有人抱怨:壓力真大。似乎人人都受困於日常瑣事,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所謂的自在生活到底是什麼,難道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麼?不,無所事事能讓人清閒,卻不能讓人清心。忙起來全身心投入,空閒時才能真正感到放鬆和快活。
生活中,總有人感嘆:活得真累。事實上,累人的不是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心。人,一知足就快樂,一簡單就幸福。俗話說得好: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與其負重前行,不如給心靈減負,讓腳步變輕。心無掛礙,才是真正的自在。
幹本分事,踏實。持平常心,淡定。做自在人,從容。做到這三點,一個人便會迎來真正的成熟,能動能靜,能剛能柔,能進能退,能照顧好自己,也能照顧好身邊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