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持平常心,行本分事,做自在人

2020-12-06 騰訊網

除了工作

更關注您的生活和心情

人生是場修行,苦樂全在心境。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01 行本分事

「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老師的本分是教好學生,花匠的本分是養好花,廚師的本分是做好菜。認真做好分內的事,就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據《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有個書生文採很好,卻屢試不第,也沒有被提拔去做官。後來他只好做了教書先生,開私塾、教小孩來養家餬口。一日,書生病倒了,迷迷糊糊間來到地府。判官對他說:「你就要死了。」書生很不服氣,說:「我一生沒有大的過失,憑什麼年紀輕輕就要死掉?」判官說:「你辦私塾、收學費,卻沒有盡心盡職地教學生,折損了自己的福報。」做好本分事,盡心盡力,其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修行。

《圍爐夜話》中說:「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世間本分人太少。做本分人,就要幹本分事。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菜根譚》中也有一句話,叫做:「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就是說我們做事要有個度,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放棄的要放棄。

人都是不安於現狀的。往往手上做著一件事,心裡還要想著另外一件事。總以為當前要做的事是不得已而為之,唯有心裡想的才最適合自己。殊不知,做好本分事,才是最直接、最靠譜的修行。

王陽明說:「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只有經過事的磨鍊才能有長進。才能在面臨重大挑戰時淡定從容、無畏無懼。他還在《傳習錄》中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張,認為絕大部分人失敗並不是缺乏思考,而是因為顧慮太多,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做好本分事,不推辭、不拖延、不妄求,理想才會有機會變成現實。

02、持平常心

作為當朝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

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還有一位僧人向禪師請教:「禪師,我每天打坐、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做個用功之人,但為何遲遲沒有開悟?」禪師聽完後,拿了一個葫蘆和一把粗鹽:「你去把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讓它們溶化了,你就開悟了。」僧人趕緊按禪師說的去辦。過了一會兒,他沮喪地回來說:「葫蘆口太小了,我把鹽塊倒進去,它動不了。

我拿筷子攪,也攪不動。完了,開悟不了了。」禪師拿過葫蘆,倒掉了一點水,再搖了搖,鹽就慢慢化了。「一天到晚都在用功,想要開悟,不留一點平常心,就像裝滿水的葫蘆,怎麼能化鹽呢?」僧人困惑不已:「難道不用功才能開悟?」禪師雙手合十,閉目說道:「修行,恰如彈琴。弦太緊,亦斷;太松,則琴音不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鑽牛角尖。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3 做自在人

關漢卿《四塊玉·閒適》中寫:「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閒快活。」

生活中,總有人抱怨:壓力真大。似乎人人都受困於日常瑣事,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所謂的自在生活到底是什麼,難道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麼?不,無所事事能讓人清閒,卻不能讓人清心。忙起來全身心投入,空閒時才能真正感到放鬆和快活。

生活中,總有人感嘆:活得真累。事實上,累人的不是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心。人,一知足就快樂,一簡單就幸福。俗話說得好: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與其負重前行,不如給心靈減負,讓腳步變輕。心無掛礙,才是真正的自在。

幹本分事,踏實。持平常心,淡定。做自在人,從容。做到這三點,一個人便會迎來真正的成熟,能動能靜,能剛能柔,能進能退,能照顧好自己,也能照顧好身邊重要的人。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因為樂天,所以自在」,笑看人生悲喜,樂對成功失敗
    王陽明在《傳習錄》寫道:因為樂天,所以自在;因為知命,所以順暢。一、放下自己的年齡當我們邁進中年的門檻,很多人的思想就是,自己已經老了,就要安逸的過後半年就行,雖然也可以這樣的活著,但我們不要忘了,人這一生的光芒,並不是按年齡來綻放的,只要我們心中有夢想,對生活還充滿好奇之心,就可以放手的去探索我們未知的生活。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源易緣」今天就通過少年王陽明做的一件有趣的事兒:死磕竹子,來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新婚遇貴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
  • 王陽明:人到中年,這3種「閒事」不要管,看似有面,實則被人笑
    人到中年,就會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的人經常會對身邊的事情看不順眼,非常地喜歡拔刀相助,覺得自己非常的帥氣,但是不知道的是背後往往是別人笑話的對象。人如果想要非常快樂地活著,就要有一種「空鏡」胸懷,懂得權衡利弊,有些事不改你管的就不要多管閒事了,學會放下,人生才會更加輕鬆自在。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這個故事被稱為「亭前格竹」。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而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學。這個人叫王陽明,是生活在明朝時期的一位大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心學的精髓,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抓這幾個字:知行合一,致良知。從眼前此刻做起現在很多人,眼高手低。工資高的工作自己做不了,工資低的嫌這,嫌那。還整天抱怨自己幹不成大業。這樣的人,這輩子都不可能成大業。王陽明認為,人們探索心靈的奧秘,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今天探究到這個程度,就只依據今所理解的眼神到底;明天,我們的心靈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眼神到底。
  • 王陽明:發大財的只有一種人!盜天機這點做不到,別妄想大富大貴
    哪種人可以發大財?聰敏的人?有能力的人?還是有人脈的人?這些都不是,發大財的人只有一種人!大家應該都知道猶太人,他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世界頂級富豪中,猶太人佔了10個,其中有的連比爾蓋茨都比不上!猶太人是靠著聰明嗎?
  • 王陽明:人生不順時,你必須內心強大!
    王陽明在經歷生死之後看透了很多,龍場的環境雖然艱苦,但卻很安靜自在,他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以至於最終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同時他認識到了,無論做什麼都得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就是「心即理」。正是「龍場所悟」才使得王陽明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 王陽明: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又是一門實用功夫
    王陽明開創了心學的新局面,他的思想對明代的哲學思想影響極大,他的學說甚至流傳於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被人稱為可以直追孔孟的大聖人。有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都從王陽明的心學中獲得啟示,如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等都通過王陽明的心血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王陽明的心學既是一門精神藝術,也是一門實用功夫。不妨一起探索一下王陽明心學的奧秘。一、心靜修福報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不少人都過於浮躁。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養心不動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秘訣就是三個字「不動心」。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我們總結其核心思想與大家分享如下。1、欲修身,先養心浮世之中,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
  • 王陽明的不動心功夫怎樣修煉的?佛系青年的「不動心」有何新意
    王陽明修煉方法是什麼呢?有一個故事。公元1496年,王陽明參加會試落選。旁邊有很多人落選後嚎啕大哭。王陽明一臉的平靜,無動於衷的樣子。有些人看到王陽明的樣子,以為他傷心過度,都來勸導他。他平靜的略微一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 武宗駕崩,嘉靖即位,正義歸來,王陽明反遭誣陷:做聖人太難了
    嘉靖皇帝比武宗開明,朝廷中的正氣得到了一些恢復,劉瑾、江彬等奸臣人被抓處死,忠臣重新得到重用。 王陽明也接到聖旨,讓他進京面聖面聖,毫無疑問,這就是表明皇帝要重用他了。王陽明遵照旨意離開南昌,趕往京城,心中充滿了憧憬,多年的辛苦勞累,不求得到回報,只要能除掉奸臣的陷害就心滿意足了。
  • 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
  • 王陽明的人生踐言:年輕人如果做不好這2點,難成大事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影響了無數人,清朝的曾國藩、日本的稻盛和夫都是他的忠實粉絲,而在心學之前,清一色是理學的天下,那時讀書人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矚目,必須從理學開始。不知是是否有人想過,儒釋道信徒如此之多,為何悟道的偏是王陽明。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 王陽明: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聖人,他上馬安天下,下馬著文章,創立心學,被譽為「內聖外王」一、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又名王守仁,集「儒釋道」之大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更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是中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
  • 王陽明:人最怕一個字!這個字念什麼?
    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啟 示: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做一首詩,41年後,這夢境竟然成了現實?
    其實不光朱元璋如此,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15歲的時候也曾做夢,在夢中自己做了一首預言詩。在41年之後,夢境也成為了現實。歷史背景王陽明,幼名雲,字伯安,名守仁,亦稱王守仁。如今在提起這個人的時候,大家也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