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駕崩,嘉靖即位,正義歸來,王陽明反遭誣陷:做聖人太難了

2020-12-11 騰訊網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本心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01陽明改報,武宗駕崩

荒唐皇帝周厚照在南京上演了一出鬧劇,除了上演了一出"捉放寧王"的鬧劇之外,就是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只管逍遙快活。

可是他哪裡知道,身邊的將官江彬狼子野心,想乘皇帝在南京之際發動兵變,篡位奪權。多虧王陽明審時度勢,練兵備戰,震懾了江彬的圖謀,他沒敢輕舉妄動。

可是已經一年過去了,周厚照御駕親徵還沒結束,他仍逗留在南京,一日不離開,江彬兵變的威脅就一日不能解除。

轉眼間到了七月,張忠許泰等奸臣密謀,陷害王陽明的計劃多次失敗,朱宸濠雖然被抓,張忠許泰本想把平叛的功勞據為己有。

但張永正直,讓王陽明押解俘虜,離開南昌,玉山進入浙江,到錢塘把俘虜當眾交給他,眾多百姓親眼目睹,這個事實無法改變,就是人家王陽明抓住的朱宸濠。

無奈,皇帝朱厚照決定讓王陽明重新上捷報。王陽明於正德十五年七月十五日,修改了去年的捷音疏,把擒獲朱宸濠的領導功勞,歸功於皇帝的英明領導,把具體功勞歸於張忠等人。

這下朱厚照和張忠等人都滿意了,於是啟程回北京,九月份時,到達淮安清江浦。朱厚照來了雅興,搞起了么蛾子,非要學捕魚。這一玩不要緊,撒網時,用力過猛,把自己也扔進了水裡。雖然隨從人等趕緊把他撈了起來,但是連嚇帶著涼,周厚照得了大病。

這時,江彬還在對皇帝說別馬上回京,可以到宣府家裡去,在那裡處死朱宸濠,宣府是朱厚照的老家,他也想回去看看,但是身體不好了,他只能抓緊時間回到北京。

十二月初十,回到京城,舉行凱旋儀式後才進入紫禁城。可是在不久的正德十六年三月,荒唐皇帝武宗周厚照駕崩。死時只有31歲,結束了荒誕的一生。

02新帝登基,誣陷未停

第二月,周厚照的堂弟朱厚驄即位,年號嘉靖。嘉靖皇帝比武宗開明,朝廷中的正氣得到了一些恢復,劉瑾、江彬等奸臣人被抓處死,忠臣重新得到重用。

王陽明也接到聖旨,讓他進京面聖面聖,毫無疑問,這就是表明皇帝要重用他了。王陽明遵照旨意離開南昌,趕往京城,心中充滿了憧憬,多年的辛苦勞累,不求得到回報,只要能除掉奸臣的陷害就心滿意足了。

王陽明這樣想並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他只想自己清白了,會更容易教化弟子,也會影響更多的人。這樣,聖學的恢復大業就會更順利。

可是,又出問題了,王陽明在半路又接到聖旨,讓他不必進京面聖了。有人會問,皇帝金口玉言,怎麼會這樣出爾反爾呢?其實不是皇帝的事,是因為王陽明再次成了高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明朝文官集團權勢極大,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所以王陽明再次接到聖旨,他心裡明白,還是有人在朝中的誣陷他,當然,朝中仍然有人相信這樣的流言蜚語,認為他是濫冒軍功,嘉靖皇帝也沒辦法,只好重新下旨了。

03依照本心,一切看淡

雖然皇帝反覆無常,剛看到的希望瞬間就破滅了,但這些對於王陽明來說都不太在意,在他眼裡榮華富貴都是浮雲。

此時的王陽明越來越相信本心,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從本心流出,這就是正義。至於嘉獎和功績都不重要,只要依照本心,就是聖人之道,就是義之所為。他只相信按本心去做事,這樣就使自己有一個光明的世界。只是對家人的思念一直在心中,因為他是個極重孝道的人,此時更加希望能回到家鄉。

離家已經整整五年了,期間王陽明曾四次上書要回家探親,但沒有得到允許。上次到杭州時,離紹興不過幾十裡,由於當時情勢危急,他沒能回家看看。

於是王陽明第五次上書,希望回家探親。這次上疏獲得了嘉靖的批准,他回到了紹興。

五年間,祖母已經去世了。王陽明是在祖母祖父撫養下長大的,他非常悲痛。父親王華也已經老了,王陽明非常感慨,先到餘姚祭奠先祖。

這一年十二月,朝廷又又下旨,說王陽明他平定寧王叛亂有功,加封為新建伯。詔書送來時,恰好是父親王華的生日,大家正在給王華祝壽,紛紛道賀,為生日增喜慶。

但是王華對王陽明說,在江西,當朱宸濠謀反時,我就認為你死定了,帶著一群烏合之眾面對寧王十萬精兵,肯定贏不了。當各種流言蜚語傳來時,我也覺得你只能任人宰割,難以自保,沒想到結果是封官加爵,但是極則反。所以,現在雖然得慶幸,但也是畏懼的事。

王陽明聽過這番話,牢記在心。要知道這個封爵絕不意味著各種誣陷得到澄清,僅僅是朝廷迫於壓力不得不做出的姿態。戰爭結束後,與陽明一起平叛的官員除了一人得到升遷,其他人或被拷問或被貶。

王陽明看到朝廷對他平叛的定性沒有改變,正義沒得到伸張,所以他請求辭去伯的封號,朝廷說為了"以昭公義"沒有批准。王陽明就再次辭去封爵,結果王陽明的上疏被下面擱置不報,不予理睬了。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依照本心,慷慨激昂之氣。他為了伸張正義,早已把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但是還是無法感化朝廷,沒能阻止對小人對他的誣陷。

嘉靖元年時,御史兼江西巡按程啟充,上書說王陽明是朱宸濠的同謀,要求朝廷剝奪王陽明的封爵。

從程啟充的上書就可以看出,朝中仍然有這種勢力,一直要打壓排擠王陽明,甚至有人要求把陽明心學列為偽學,禁止宣講傳播。做聖人太難了!

後記

這些誣陷激起強烈反響,王陽明的弟子們打抱不平。可是王陽明卻始終鎮定自若,看淡一切,沒有任何辯解。他認為真的是不必去爭吵的,只要信本心,認為對的就行了,天下公道在天下。

王陽明沒有任何辯解,他只顧每天講學,在講學中他感到了無比的幸福和喜悅,依照本心,外物都隨風飄落,各得其所。

經歷了這次磨練,王陽明向"此心光明"又前進了一大步,做聖人其實也簡單。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作者: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

如果喜歡,請點讚或轉發,分享給其他的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費盡心思做聖人的王陽明沒料到,曾國藩300年後靠寫日記,實現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完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王陽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剛入私塾時,夫子問他:為何讀書?他答:我要做聖人!王陽明一生的理想和抱負就是做聖人,為萬世開太平。希望老百姓有一個溫飽的生活,能夠實現精忠報國的理想。但是,生不逢時,世事難料,王陽明一生為官幾經波折,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
  • 12歲女孩扶起跌倒大媽反遭誣陷 7旬老伯怒了!他說...
    然而,大嬸反過來誣陷小女孩,嚇唬她不賠錢不能離開,最後幸好有熱心群眾站出來作證,幫忙解圍,大嬸才沒有得逞。近日,這一幕真實地在廣東省廉江市安鋪鎮建設大道上演。▲為小女孩作證的莫景民事件回顧小女孩扶起婦女反遭誣陷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其中一個,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都是誰?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那麼,這個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呢?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 不怕做狂者,只怕致良知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中秋,王陽明宴請門人於天泉橋。 這天晚上,月白如晝,赴宴之百餘人無不興高採烈。大家喝酒至半酣之時,歌聲漸起。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王陽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會少,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被稱之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那半個就是清末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第一課:立志而聖則聖矣
    【連載】《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自顧都不暇,溫飽尚不足,哪還有這等做聖賢的心事?這恰恰是王陽明過人之志,因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聖賢。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原來,王陽明在無意之中得罪了人。他一個在京師得罪了權貴,被貶謫的小小驛丞,竟然明目張胆、有恃無恐地講學傳道,而且還得到了這麼多人的擁護,這讓當地的官員十分不滿。他覺得王陽明來到他的地盤上,不但沒有跟他打個招呼,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沒有向他匯報,作為一個上級,他很生氣。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做一首詩,41年後,這夢境竟然成了現實?
    他所創立的王陽明心學,影響人類幾百年。年少時期的他敏銳聰明,鄰裡鄉親們也都以「神童」對其相稱。他和別的家小孩也一樣都讀書,但他們只是為了考取功名,而王陽明勵志自己要做一個聖人。在飽讀詩書的同時,王陽明還苦練騎馬射箭。因為他從小就對行軍打仗特別感興趣,包括《孫子兵法》等等也早已熟記於心。
  • 為何沒有人敢得罪王陽明?看看他的上中下三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被稱為「聖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僅用了上中下三策,就將小人制服得非常服帖。早年態度,非常強硬:以剛對小人,實乃下策王陽明早年在刑部提牢時,非常正派,見不得不公平。有一次,他在巡牢的時候,發現犯人面黃肌瘦,原來是朝廷撥下來的口糧。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一):立志而聖則聖矣
    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 自顧都不暇,溫飽尚不足,哪還有這等做聖賢的心事?這恰恰是王陽明過人之志,因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聖賢。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出自儒家聖人王陽明的晚年作品。終明一朝,詩歌文化並無大顯,一是官方思想壓制,另一方面則是朱子理學成為官學,國人思維逐漸哲學化、邏輯化,甚至教條化,在北宋之後詩歌創作熱情和心意凸顯都相對暗淡、低調下來。
  • 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不想窮忙,對這2件事務必要「心狠」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被稱為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他的「陽明心學」在當時深深的影響了很多的中國人,甚至還流傳至海外,影響了包括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內的一群人。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也被人譽為是「千古聖人」,是與孔子孔聖人齊名的,歷史上僅有「兩個半聖人」,王陽明便是那其中一個!王陽明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百死千難,但為此心。」一個人的一生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心,一個人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心。所以,如果我們不想窮忙一輩子,讀這2件事務必要心狠!
  • 王陽明的人生踐言:年輕人如果做不好這2點,難成大事
    這個問題連老師都吃驚了,一個9歲的孩子就開始關心人生價值了,在那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這也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而王陽明的目標是」做聖人「。於是,王陽明的目標變成了為天下開太平。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家屬於書香世家,王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在學問上有所造詣,然而自從王陽明9歲樹立做聖人的目標後,便一門心思的想要成為一個武將。
  • 王陽明:一個拯救了大明江山,並改變了儒家思想傳承的牛人
    據說聽了王陽明的課,有人會熱血沸騰,歡喜之餘甚至忘情地手舞足蹈。王陽明一生波瀾壯闊,不但拯救了大明江山,還改變了儒家思想的傳承,是一個真三不朽的牛人,被後人稱為「明朝一哥」。01年輕時就敢想敢做王陽明幼年時就擅長計謀,敢想敢做。
  • 問題少年王陽明,潛心向學,終成大器,被稱明朝一哥
    不過,這根本不影響他的心情,因為,他找到了新的目標——做聖人。後來,他參詳了古代聖賢的事跡發現,要做聖賢,要建功立業,造福蒼生,首先得有平臺,那就得做官。於是,王陽明開始一邊考科舉,一邊尋道、拜佛還研究儒學文化,在成聖之路上多方嘗試,將這三種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古人認為夢境可以預示著未來的一些兇吉,歷史上也的確有解夢的人物應驗了這些事,比如朱元璋曾做過一個噩夢,劉伯溫就為他解夢說不久後會有大喜事發生,果然三天後張士誠投降,夢境解說應驗成真。事實上,不僅劉伯溫預言了朱元璋的夢,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15歲時曾做過一個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王陽明,又稱王守仁,幼年時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
  • 小官巨貪趙德漢,隱藏boss高育良,面對誘惑,你們應學學王陽明
    前幾年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火,很多人談論的角色不一而足,有人覺得陸毅飾演的主角侯亮平英俊而正義,有人對吳剛飾演的李達康書記最為喜歡,但是我感覺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老戲骨侯勇飾演的「小官巨貪」趙德漢,因為他真的演活了這一開場第一個貪官被實錘前的正義、被實錘後的悔恨與惶恐之態,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深思。
  • 不怕笑話,王陽明認為是做聖賢,一切得看自己
    各行各業,做自己的事,王陽明深受感悟自當王陽明結束了遊山玩水的歷程後,進入京城自然是要重新融入其中,並且還是枯燥無味的書海生活。時間久了,王陽明又重新過上遊玩的生活了,在街上盡情玩耍,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穿梭。自然玩歸玩鬧歸鬧,王陽明的思想也有成熟的一面,看見街上各行各業的人,做著自己的事情,是深受感悟的,不然他怎麼會想起的立下成聖賢人的目標呢?
  • 王陽明擺弄禪機,教化弟子
    王陽明曾經在虎跑寺擺弄禪機,即刻感化了禪僧,令人驚嘆。想想其實不奇怪,他生來就具有奇謀,少年時代就曾用計謀促使繼母改過自新。在後來教授門人弟子時,王陽明也會時不時擺弄禪機。蕭惠是王陽明的弟子,曾經痴迷於道教和佛教。王陽明告誡他說:"吾亦自幼篤志二氏。自謂既有多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間。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輒自信自好若此,真鴟鵠竊腐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