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成化八年(1472),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一個顯赫的人家,其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如果不是那個叫于謙的男人力挽狂瀾,明朝極有可能就會放棄北邊,偏居江南,沒有九邊的防線,胡人入侵大明簡直無人可擋。因為這件事王陽明知道兵法的重要性。於是在15歲的時候,他就上書給皇帝安定北邊的政策,只是當時未被採納,然而王陽明卻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在這個年紀,冒著重重危險,隻身來到九邊考察,當時和瓦剌只是數裡之隔,小小年紀便有這種氣度,實在難得。
在王陽明十八歲的時候,他接受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於是便開始格竹子,可始終沒有任何所得,最終大病一場,從此他對朱熹的格物學說參生極大懷疑。王陽明的科舉之路也很艱難,但正是一次次的挫折,使他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挫折他一往無前。
人只有擁有這樣的精神,在做任何事才能成功,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人,在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終於科考中第,然而當時劉瑾把持朝政,朝廷上下怨聲載道,王陽明因此受到牽連被貶龍場。
從第一次科舉到這次被貶,王陽明的人生主線始終沒有變過,那就是做一個聖人,這個信念在他沒有悟出之前,他一直都是處於極端的焦慮和不安,甚至對自己的心學參生了懷疑,但以往的挫折註定他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
在龍場,在這個別人都認為九死一生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在一個安靜的夜晚,王陽明仰望星空,朱熹的理學、新創的心學、格物致知、唯心論等所有雜亂無章的學說在腦海徘徊,漸漸的,這些學說柔和在一起,那個以往為了一個虛無票面的東西一直執著追求的而立之年的男人,終於頓悟了!
在朱熹的理學基礎上,他打破了成規,創立了「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並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話為主題的心學。
王陽明的頓悟出了什麼?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境界,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件事情若要有所成,那就必須在認識他的基礎上付諸實踐,並且不斷努力,不輕易放棄的精神。
因為「知行合一」,王陽明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和孔子並稱為聖人的文人。王陽明的心學,不僅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而且漂洋過海,在明末的時候傳至鄰國,鄰國有軍神之稱的東江平八郎,刻了一塊刻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七個字的印章,隨身攜帶。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可以看一下《王陽明傳》和《傳習錄》這兩本書,其實《傳習錄》並不是王陽明自己所寫出來的,是他的學生整理出來的。
這不僅僅是一套「從凡至聖」的勵志書,更是一部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作品。
元很多偉人都把王陽明的《傳習錄》作為終身的精神食糧,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代的儒學經典,從心理學,佛學,西方哲學,量子力學,各個角度出發,可以真正地認識到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掌握根本精神存在。
當你感到不順,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翻開這兩本書讀一讀,相信你也能像王陽明一樣低谷之後頓悟,開始逆襲。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現在《王陽明傳》+《傳習錄》兩本一共7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