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在一個偏遠閉塞而又蠻夷荒蕪的地方,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含冤而來。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叫做龍場,這位集官二代和富二代於一身的人叫做王陽明,這次劃時代的事件叫做龍場悟道。
遠離家人,音信不通,語言障礙,親友難助,孤獨和寂寞是王陽明階段人生的主旋律。人生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恰恰是這三年的孤獨歲月叩開了足以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大門,也成就了對後世影響深遠一代大儒。
孤獨就像影子,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很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問題,得罪人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王陽明也不例外,沒有得罪當朝宦官,哪來的謫貶龍場,沒有謫貶,又哪來的三年孤獨歲月。在龍場的時光裡,官員的歧視,僕人的生病,書吏的死亡,這些都是孤獨的代名詞。
人人都害怕孤獨,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人生從不缺失孤獨,否則人生是就成了一部殘卷。《百年孤獨》裡有句話:「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孤獨猶如烈酒,要學會慢慢品味和享受。
宮廷爭鬥與我無關,人情往來亦與我無關,剩下的只有大把時間,山洞為房,書籍為伴,靜坐沉思,在時間的保溫杯中倒一杯孤獨,細細品味,慢慢享受。沒有了父親的耳提面命和諄諄教誨,沒有了母親的絮絮叨叨和關懷備至,也沒有了子女的吵鬧聒噪和歡聲笑語。
人生無酒不歡,只是這杯烈酒的度數迥異,就看喝酒人的酒量和酒品如何了。有的人會貪杯,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也就失去了自我享受的樂趣。而有的人卻懂得適可而止,細玩慢品,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孤獨是一種釋放,是思想升華的溫床。
靜坐,空靈,思考,釋放,風聲消失了,鳥鳴聲不見了,水滴聲也沒有了,只有心跳和呼吸,孤獨在逐漸釋放,心靈越來越空曠,越來越平靜,慢慢地向真理觸及靠近。藉助這張孤獨的溫床,王陽明的心扉越來越明亮。
突然,靈光一閃,心即理也,理不在外,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自此,心學的大門就這樣就叩開了,心學之光格外耀眼。在孤獨中釋放天性,在孤獨中遺忘回憶,在孤獨中升華思想。
孤獨是秋風過後樹上最後一片楓葉,是黑夜過后蒼穹最後一顆星星。孤獨是日薄西山後僅存的一抹晚霞,是黑夜來臨前的最後一絲光亮。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和臨界點,是屬於一個人的享受,是心靈的自我救贖與釋放,是思想的升華之光,同時也是人生的一種難得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