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告訴我們孤獨也是人生難得的境界

2020-12-14 許榮啟講易經

五百多年前,在一個偏遠閉塞而又蠻夷荒蕪的地方,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含冤而來。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叫做龍場,這位集官二代和富二代於一身的人叫做王陽明,這次劃時代的事件叫做龍場悟道。

遠離家人,音信不通,語言障礙,親友難助,孤獨和寂寞是王陽明階段人生的主旋律。人生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恰恰是這三年的孤獨歲月叩開了足以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大門,也成就了對後世影響深遠一代大儒。

孤獨就像影子,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很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問題,得罪人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王陽明也不例外,沒有得罪當朝宦官,哪來的謫貶龍場,沒有謫貶,又哪來的三年孤獨歲月。在龍場的時光裡,官員的歧視,僕人的生病,書吏的死亡,這些都是孤獨的代名詞。

人人都害怕孤獨,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人生從不缺失孤獨,否則人生是就成了一部殘卷。《百年孤獨》裡有句話:「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孤獨猶如烈酒,要學會慢慢品味和享受。

宮廷爭鬥與我無關,人情往來亦與我無關,剩下的只有大把時間山洞為房,書籍為伴,靜坐沉思,在時間的保溫杯中倒一杯孤獨,細細品味,慢慢享受。沒有了父親的耳提面命和諄諄教誨,沒有了母親的絮絮叨叨和關懷備至,也沒有了子女的吵鬧聒噪和歡聲笑語。

人生無酒不歡,只是這杯烈酒的度數迥異,就看喝酒人的酒量和酒品如何了。有的人會貪杯,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也就失去了自我享受的樂趣。而有的人卻懂得適可而止,細玩慢品,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孤獨是一種釋放,是思想升華的溫床。

靜坐,空靈,思考,釋放,風聲消失了,鳥鳴聲不見了,水滴聲也沒有了,只有心跳和呼吸,孤獨在逐漸釋放,心靈越來越空曠,越來越平靜,慢慢地向真理觸及靠近。藉助這張孤獨的溫床,王陽明的心扉越來越明亮。

突然,靈光一閃,心即理也,理不在外,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自此,心學的大門就這樣就叩開了,心學之光格外耀眼。在孤獨中釋放天性,在孤獨中遺忘回憶,在孤獨中升華思想。

孤獨是秋風過後樹上最後一片楓葉,是黑夜過后蒼穹最後一顆星星。孤獨是日薄西山後僅存的一抹晚霞,是黑夜來臨前的最後一絲光亮。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和臨界點,是屬於一個人的享受,是心靈的自我救贖與釋放,是思想的升華之光,同時也是人生的一種難得境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為何能絕境重生、龍場悟道?只因參透這兩點人生法則
    他能夠實現「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大成就,就是得力於其人生中絕境重生的一段經歷——「龍場悟道」。如果不是那樣的苦難磨礪,絕不會有光耀後世的「心學」思想。細看王陽明的這段經歷,正是做到了以下兩點才能逆襲重生,對我們的人生同樣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陽明龍場悟道,聖人開悟時是什麼狀態?關於開悟,弗洛姆做過這樣的描述:「人的眼睛突然睜開了;他自己和世界突然顯現在一種完全不同的光亮之中,能夠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在這種體驗發生之前,往往有大量焦慮產生,而在此之後,一種新的力量感和自信心卻油然而生。」
  •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源於36歲的龍場悟道,他到底總結了什麼?
    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後來王陽明在給弟子的一封信中闡明了龍場悟道的真諦:《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 龍場悟道,36歲的王陽明堅持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因為仗義執言,被廷杖四十、受到打壓、深陷牢獄,最後被貶謫到條件極度困苦、民風野蠻的貴州龍場。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王陽明不僅沒有倒下,而且還脫胎換骨,身心煥然一新,完成了生命的覺悟。王陽明在這裡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中。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的關係,是古聖先賢一直苦苦思考,也是必須要面對人生大問題。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可正在如火如荼地找到往日的感覺時,就又出事兒了。原來,王陽明在無意之中得罪了人。
  •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徹底解脫,悟出了4個字,從此不再怕小人
    王陽明悟道後,明白了4個字,面對無賴小人,從此他不再畏懼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關於王陽明,那就不得不說一說最著名的龍場悟道的故事了。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聖賢,是道德和智能最為理想的人物,也是儒家最高的稱譽。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讀書人嚮往追求,但是能夠被大家公認為是「聖賢」的也不過兩個半,而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路並不好走,畢竟「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大成。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 悟道與修心實苦,開啟人生之光明
    心量有多大,事業才能有多大;志向有多高,境界才能有多高。艱難處境,實在心境王陽明先生曾說:「世事驚濤駭浪,心修定海神針。」當人站在高處時會俯視一切,自然看不起其他人,心中便滋長了浮躁與驕橫之心。而當跌入谷底時,才會懂得開始自省。這時候,路人皆我師。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如果深入地了解了王陽明,那麼,你的人生也很可能走入那種出與入,虛與實,理想與現實完美和協地統一,轉換的境界,在個人的選擇和人生路途中,很好地把握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王陽明,正是那種把自己活得暢快的人。
  • 王陽明:人生不順時,你必須內心強大!
    1好心態,決定人生質量王陽明一生坎坷,直言上書遭宦官劉瑾陷害,差點命喪當場,被貶至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但他的心態一直都很好。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陽明在經歷生死之後看透了很多,龍場的環境雖然艱苦,但卻很安靜自在,他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以至於最終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同時他認識到了,無論做什麼都得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就是「心即理」。正是「龍場所悟」才使得王陽明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其中一個,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龍場對於王陽明來說,人生已經到了谷底,但這也是王陽明的人生轉折點。龍場這個蠻荒之地,瘴癘遍生,外地來的人九死一生,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王陽明不僅沒有倒下,而且還脫胎換骨,身心渙然一新,完成了生命的覺悟。王陽明是怎麼做到的?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心學祖師,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時,從睡夢中驚醒,跳起大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謫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
  •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02龍場悟道陽明先生生於官宦之家,他老爹王華當年曾經高中狀元,也是一位超級牛人。但是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生們不同,王陽明自小就對兵法很感興趣,沒事兒幹的時候還喜歡自己拿道具來排兵布陣,演練兵法,這也為他日後帶兵打仗奠定了基礎。後來王陽明順利的中進士踏上了仕途,但是很快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危機。
  • 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
    明代的王陽明更是如此,因為反對奸臣劉瑾被貶到龍場當差,在這裡他經過艱苦的生活後,悟得大道開創「心學」,後世稱之為「龍場悟道」。在王陽明看來,心學就是教給人們要「此心不動」。王陽明:心不動、能克己、知進退,是人生的一場重要修行!人能為己,才能克己王陽明: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在王陽明看來,克己是一個回歸自己本身的過程。
  • 王陽明告誡:人生道路如果遇到坎坷,可以多看看這三句話
    王陽明是怎樣取得這樣卓越的成績的呢?是不是有什麼錦囊妙計,看看他留給我們的三句話大家就知道了。人生路上如果不平坦的話,多看看這三句話。錦囊一: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國家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儘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古料記載,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做官,三十三歲時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仕途順利。三十五歲那年他上書皇帝言政,觸怒宦官劉瑾,被打四十廷杖,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驛丞。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曾多次遭遇小人,而他從中卻悟出了三招對付小人的辦法,堪稱一絕。惹怒小人招來殺身之禍年輕時的王陽明也是一個敢想,敢幹,有衝勁,有上進的熱血少年,初入官場時,不諳世事,對於當時的太監集團劉瑾等人欺上瞞下、胡作非為的行為非常氣憤,於是直接上書揭露他們的暴行。
  • 500年前後,王陽明與稻盛和夫,他們的人生成就都可總結為一個字
    500年前的王陽明與500年後的稻盛和夫,兩位 不同領域的聖人,在不同的時空生活,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人生成就都可以總結為一個字——心。王陽明靠心學22天平八王之亂,稻盛和夫靠心法創立兩家世界500強。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