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的關係,是古聖先賢一直苦苦思考,也是必須要面對人生大問題。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
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
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可正在如火如荼地找到往日的感覺時,就又出事兒了。
原來,王陽明在無意之中得罪了人。
他一個在京師得罪了權貴,被貶謫的小小驛丞,竟然明目張胆、有恃無恐地講學傳道,而且還得到了這麼多人的擁護,這讓當地的官員十分不滿。
他覺得王陽明來到他的地盤上,不但沒有跟他打個招呼,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沒有向他匯報,作為一個上級,他很生氣。
於是,他開始找茬兒,針對王陽明幹了不少壞事。先是派人來砸場子,但是群眾團結的力量大,他沒有得逞。
接著,他又到貴寧道按察司副使毛應奎那裡,告王陽明的黑狀,各種挑撥離間,說王陽明的壞話。
但是,他低估了毛應奎的智商,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能糊弄住的。
毛應奎親自找到王陽明,二人一番長談之後,便被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所徵服了,此後就成了好朋友。
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的地位更高了,大家無論有什麼問題,都喜歡來向他請教。
但王陽明並不為此而驕傲,他繼續前行在追尋聖賢的道路上。
為了更好地修心不被打擾,他專門到書院附近的石洞靜修,甚至還為自己做了一個石頭棺材。
整天躺到裡面,閉目冥想,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努力去證悟,那個一直困擾著他的"終極問題"。
02參悟《周易》,破解人生終極問題
王陽明從小就對術士痴迷,並且長期沉溺於佛、道,因此對《周易》興趣濃厚。尤其是自己在遭遇失意時,常常用佔卜來預測自己的吉兇。
因為得罪劉瑾,慘遭牢獄之災,王陽明更是醉心於用《周易》來預測自己日後的命運。
所以他不僅在牢獄之中潛心研讀,就連在來貴州的途中,也把此書帶在身上,片刻不曾離開過。
到達龍場之後,王陽明也時常在鑽研易理,希望能夠提前預知自己未來的去向。
可見,王陽明即使身處困境,也仍然在思考著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之間的關係。
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心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宇宙",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古聖先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
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後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境地,以致於成了專門的學問。
後來,宋代的朱熹,通過潛心專研,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朱熹的解釋當然就是"理在物中""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了,後被王陽明糾正為"心即理"。
03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一心想做聖賢,當然繞不開人生的大問題,他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獲得更大的突破。
當然,這個突破是很艱難的,要拋開世俗的功名利祿,參透生死一念,進入此心澄明狀態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陽明日日靜坐,苦苦追尋,終於看到了希望。
1天,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思索的人心和天理之間,並不存在鴻溝,而是能夠連為一體的。
所謂的天理,也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的變化規律或原理,而這些並不是不可認識、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備了體察萬物的本能,天理是人能夠體悟到的。
這就是說,看似複雜、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實都在每個人的心中。
而通往聖賢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才能達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當認識到這些時,王陽明驚喜萬分,當時正當深夜,僕人已經沉沉地睡著了,王陽明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聲驚醒了他們。看到諸如失態的狂喜,嘴裡說著他們無法明白的話,僕人們感到莫名其妙。
04悟出了聖道,也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本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就想通過對五經的內容進行驗證。可是什麼沒有書本,他只好憑藉記憶進行解釋,結果完全五經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釋。
而和朱熹的註解進行比對時,卻發現完全行不通,這使他更加堅信朱熹誤讀了五經,而自己通過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於和聖道吻合了。
王陽明體悟到聖道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挫折,走了很大彎路,但是他從年少時樹立做聖賢的雄心壯志之後,雖然屢屢遭到挫折,但從未放棄,始終執著追尋。
即使被貶到荒蠻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潛心專研,終於悟出了聖道。
從此之後,王陽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正如他所講"常快樂才是真功夫"。
在艱難的環境下,王陽明懷著快樂的心去領悟生命,實現理想。
不但自己找到了快樂,他通過講學,讓更多的世人明白:快樂之源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內心,從而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今天,那些被物慾裹挾著疲於奔命的人,也可以通過回到內心,從恐懼焦慮中解脫出來。
這是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被王陽明吸引的原因。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