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2020-12-05 情感大劈叉

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的關係,是古聖先賢一直苦苦思考,也是必須要面對人生大問題。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

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

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可正在如火如荼地找到往日的感覺時,就又出事兒了。

原來,王陽明在無意之中得罪了人。

他一個在京師得罪了權貴,被貶謫的小小驛丞,竟然明目張胆、有恃無恐地講學傳道,而且還得到了這麼多人的擁護,這讓當地的官員十分不滿。

他覺得王陽明來到他的地盤上,不但沒有跟他打個招呼,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沒有向他匯報,作為一個上級,他很生氣。

於是,他開始找茬兒,針對王陽明幹了不少壞事。先是派人來砸場子,但是群眾團結的力量大,他沒有得逞。

接著,他又到貴寧道按察司副使毛應奎那裡,告王陽明的黑狀,各種挑撥離間,說王陽明的壞話。

但是,他低估了毛應奎的智商,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能糊弄住的。

毛應奎親自找到王陽明,二人一番長談之後,便被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所徵服了,此後就成了好朋友。

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的地位更高了,大家無論有什麼問題,都喜歡來向他請教。

但王陽明並不為此而驕傲,他繼續前行在追尋聖賢的道路上。

為了更好地修心不被打擾,他專門到書院附近的石洞靜修,甚至還為自己做了一個石頭棺材。

整天躺到裡面,閉目冥想,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努力去證悟,那個一直困擾著他的"終極問題"。

02參悟《周易》,破解人生終極問題

王陽明從小就對術士痴迷,並且長期沉溺於佛、道,因此對《周易》興趣濃厚。尤其是自己在遭遇失意時,常常用佔卜來預測自己的吉兇。

因為得罪劉瑾,慘遭牢獄之災,王陽明更是醉心於用《周易》來預測自己日後的命運。

所以他不僅在牢獄之中潛心研讀,就連在來貴州的途中,也把此書帶在身上,片刻不曾離開過。

到達龍場之後,王陽明也時常在鑽研易理,希望能夠提前預知自己未來的去向。

可見,王陽明即使身處困境,也仍然在思考著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之間的關係。

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心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宇宙",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古聖先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

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後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複雜的境地,以致於成了專門的學問。

後來,宋代的朱熹,通過潛心專研,終於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朱熹的解釋當然就是"理在物中""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了,後被王陽明糾正為"心即理"。

03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一心想做聖賢,當然繞不開人生的大問題,他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獲得更大的突破。

當然,這個突破是很艱難的,要拋開世俗的功名利祿,參透生死一念,進入此心澄明狀態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陽明日日靜坐,苦苦追尋,終於看到了希望。

1天,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思索的人心和天理之間,並不存在鴻溝,而是能夠連為一體的。

所謂的天理,也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的變化規律或原理,而這些並不是不可認識、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備了體察萬物的本能,天理是人能夠體悟到的。

這就是說,看似複雜、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實都在每個人的心中。

而通往聖賢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才能達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當認識到這些時,王陽明驚喜萬分,當時正當深夜,僕人已經沉沉地睡著了,王陽明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聲驚醒了他們。看到諸如失態的狂喜,嘴裡說著他們無法明白的話,僕人們感到莫名其妙。

04悟出了聖道,也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本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就想通過對五經的內容進行驗證。可是什麼沒有書本,他只好憑藉記憶進行解釋,結果完全五經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釋。

而和朱熹的註解進行比對時,卻發現完全行不通,這使他更加堅信朱熹誤讀了五經,而自己通過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於和聖道吻合了。

王陽明體悟到聖道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挫折,走了很大彎路,但是他從年少時樹立做聖賢的雄心壯志之後,雖然屢屢遭到挫折,但從未放棄,始終執著追尋。

即使被貶到荒蠻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潛心專研,終於悟出了聖道。

從此之後,王陽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正如他所講"常快樂才是真功夫"。

在艱難的環境下,王陽明懷著快樂的心去領悟生命,實現理想。

不但自己找到了快樂,他通過講學,讓更多的世人明白:快樂之源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內心,從而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今天,那些被物慾裹挾著疲於奔命的人,也可以通過回到內心,從恐懼焦慮中解脫出來。

這是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被王陽明吸引的原因。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四字詞語上,悟道出自己的心即理,本著自己內心的體驗,促就心學的悟性。他也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他那傳奇非凡的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然後又像鏡花水月一樣清散於無形。這就促就了王守仁心中萬念俱泯,唯剩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 王陽明為何能絕境重生、龍場悟道?只因參透這兩點人生法則
    王陽明的人生,雖然名揚四海,輝映後世,當然也逃不過這七苦;而他在被貶龍場的時候,也迎來了人生幾乎面臨絕境的時刻。前後考了三次才考中進士的王陽明,在刑部當了六年主事。一次因為在朝直言得罪了大宦官劉瑾,王陽明被酷刑「廷杖」三十後關進了大牢,生死難料。當時正是冬天,寒冷陰暗的牢獄裡,王陽明凍得夜夜難眠。唯有在暗淡光線中研讀隨身帶著的《易經》,在思索聖人之道中忘卻肉體的痛苦。
  • 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其中一個,究竟有何厲害之處?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通常,厲害的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厲害人物。
  •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源於36歲的龍場悟道,他到底總結了什麼?
    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後來王陽明在給弟子的一封信中闡明了龍場悟道的真諦:《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 龍場悟道,36歲的王陽明堅持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王陽明在這裡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中。我們要發現內心的價值,不要被自己的表象所迷惑。,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他們……時間一久,當地居民與王陽明的關係非常融洽,為他建造了「龍崗書院」,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徹底解脫,悟出了4個字,從此不再怕小人
    王陽明悟道後,明白了4個字,面對無賴小人,從此他不再畏懼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關於王陽明,那就不得不說一說最著名的龍場悟道的故事了。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為此兩人還都大病一場,但是一點道理都沒格出來,從此王陽明開始懷疑所謂的「聖人之言」,覺得並非那麼準確。 劉瑾對不服從自己的文官集團大開殺戒,王陽明上疏說情,因此觸怒劉瑾,被謫貶到貴州龍場做驛丞。從繁華的京都,被貶到語言不通的荒蠻之地,而且在路上還遇到劉瑾派去的刺客追殺,王陽明滿腔悲憤。 而且初到龍場之時,連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整日靠野菜充飢,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王陽明一時無限憂思無法排解,整日彷徨、失眠,他感覺人生走到了盡頭,看不到一絲的希望。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按理說,在明朝想要出人頭地,讀書絕對是不二選擇,又因為王陽明其父親是正經科舉出生,所以王守仁應該更加注重讀書才對,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 悟道與修心實苦,開啟人生之光明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聖人之道,何以致也?定心、靜心、修心其本質是讓人們懂得自己注重心靈的實修,也就是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即成就自己的人格。
  • 王陽明龍場悟道告訴我們孤獨也是人生難得的境界
    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叫做龍場,這位集官二代和富二代於一身的人叫做王陽明,這次劃時代的事件叫做龍場悟道。遠離家人,音信不通,語言障礙,親友難助,孤獨和寂寞是王陽明階段人生的主旋律。人生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恰恰是這三年的孤獨歲月叩開了足以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大門,也成就了對後世影響深遠一代大儒。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隨風。人是心,心定則事安,心不定則事廢
    劉備在亂世中能準確把握「適逢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等天下安定之時,也是群雄並起之日」。朱元璋當初加入義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有口飯吃,能過上太平的日子。古往聖賢,成人成大事必要飽受一些磨難,承受心靈之苦,皮肉之傷,勞碌之累。成大事者往往不拘泥細節。
  • 王陽明:一個拯救了大明江山,並改變了儒家思想傳承的牛人
    朱熹認為想要成為聖賢,就要逐一窮萬物之理,經過不斷努力,就會發現萬裡歸一。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成為聖賢。王陽明沒能從竹子裡面格出理來,於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成為聖人,決定放棄學習儒學,專攻詩文和辭章之學。王陽明17歲時結婚,因為身體虛弱,所以去聽道士講養生。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王陽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會少,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被稱之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那半個就是清末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1.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知的最高境界是:知道的真真實實、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種狀態就是行。2.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行的最高境界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絲不亂,這種狀態就是知。
  • 為何沒有人敢得罪王陽明?看看他的上中下三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對君子來說,要待人真誠;但是對於小人,應該如何與之相處呢?是涇渭分明還是同流合汙,或者是以其人之道還人之身呢?被稱為「聖人」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僅用了上中下三策,就將小人制服得非常服帖。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醒悟,以柔化小人,實乃中策王陽明在龍場時,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假外求」的道理,他深信人人生來有良知,即使是壞人,也不例外。所以他與小人打交道的時候,儘量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良知。
  • 王陽明最常和弟子們說的「立志」是什麼?
    王陽明和其他大儒不同,他還能領兵打仗,用了3年時間平定了困擾大明王朝數十年的贛南匪患,後又遇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計劃多年的叛亂。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立言 立德 立功三不朽聖人,被成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王陽明弟子眾多,獲得巨大成就的也很多。他給弟子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簡單講就是「立志」。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即求之於內心的悟「道」之路,而「良知」,就是「天理」、「道」,只不過不同於道家之道,佛家佛性,理學天理,心學的「良知」是個人內心的反射,因為個人而生發,因為個人而存在,也因為個人而寂滅。作為理論建立者,在詩詞這種工具中不斷強化宣導自己創建的學問專業詞彙,那是習慣和自然。
  • 王陽明一生輝煌經歷了哪些呢?遠謫貴州,遭人嫉妒,唯有回鄉教學
    他是一個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於紹興府餘姚縣。根據《明史》的記載,王陽明原先是叫王雲的,後來又因他五歲了都還不會說話,王陽明的父親聽從高僧的建議,這才又給兒子取名為王守仁,王陽明的父親照做之後,便發生了奇蹟,王陽明會說話了。
  • 他和孔子並稱「聖人」,日本軍神對他俯首叩拜,被日本人奉若神明
    有人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不懂王陽明的心學,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王陽明是誰?他和孔子、曾國藩被列為中國的「兩個半聖人」,其中曾國藩是半個,而他和孔子齊名,同為聖人。還被人們稱為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