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孔子並稱「聖人」,日本軍神對他俯首叩拜,被日本人奉若神明

2020-12-22 大寧寧行走書海

有人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時代,是心學的時代,不懂王陽明的心學,上網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

王陽明是誰?他和孔子、曾國藩被列為中國的「兩個半聖人」,其中曾國藩是半個,而他和孔子齊名,同為聖人。還被人們稱為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王陽明到底牛在哪?

他十二歲正式就讀師塾,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他被朝廷公認博學多才,是文學大家,卻又被授以兵部主事。據說當時的提督軍務太監張忠蔑視王守仁,為了讓他出醜,硬逼他當眾射箭,沒想到王守仁連發三箭,三發全中。一時全軍歡呼,張忠尷尬至極。

從那以後,王守仁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武將生涯,他三次親自率領精銳平定叛亂,掃蕩盜賊。每每王守仁出徵,叛亂必平,流寇必清,附近的百姓都驚呼守仁是神!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朝中大臣人人震驚惶恐,只有兵部尚書王瓊安然自若,他說:「王守仁在江西,他一定能擒獲叛賊!」

可惜,官場如戰場,比戰場廝殺更慘烈的,是官場叵測的人心,誰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王守仁亦如此。正德元年,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他因為與人政見不合,遭小人陷害,被貶至貴州龍場。但官場的不順、生活的磨礪並沒有讓他氣餒,他積極地開化教導當地人,深受當地民眾愛戴。正德三年,也是在那裡,王守仁頓悟心學,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王守仁一生上馬能戰、下馬能治,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被王瓊認為有不世之才。

王守仁悟的「道」到底是什麼?

他的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推溯自孟子。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再加上自己的體悟和完善,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心學」體系。

他提出「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他提倡人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不能盲從權威,人人都可以為聖人,講究個人對內自省和對外實踐的統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朱子學的天理,要通過格物才能尋得;而陽明學的天理,就在人心。每人心中都有一個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語錄中寫道:

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襲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就是說,堅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時間說閒話、管閒事?

2.「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3.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4.應視功名利祿如浮雲,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後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這就是良知給我們的答案。

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孫中山說: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胡哲敷更是盛讚王陽明: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王陽明的學術思想不僅在中國廣受讚譽,日本、朝鮮半島,甚至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受到了他的重要影響。

明末,朱舜水遠渡日本,把王陽明的《傳習錄》帶了過去。從此,王陽明心學整整影響了日本一代人,成為他們的理論依據,幫助他們推翻長達五百多年的封建幕僚統治,成功完成明治維新,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甚至把「一生俯首拜陽明」幾個字做成牌子,隨身佩戴。直到現在,日本的水戶市,還有朱舜水的雕像。

不只是日本人,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很多人都在電車上看《傳習錄》,看一會,還要閉目沉思一會。他當時就很震驚,也找來這本書看,沒想到從那以後,蔣介石也成了王陽明的堅定崇拜者之一。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認識自己的心。遵從內心,才能更加快樂自在、更有良知的生活。它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懂得如何克服和面對。

讀心學,會讓你學會關注自己的心靈,讓內心更加強大。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要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不過是經商還是從政,每個人都該讀一讀王陽明。他能更好地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幫我們在迷茫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方向,看清自我,看懂世界,教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從心出發,遵循本心。

現在,這本書參加活動,可領125-100神券!原價188元的書,現在88元到手,一頓飯錢就能體悟心學!簡直不要太合適!

點擊下方連結就能直接購買,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



相關焦點

  • 他明明是中國人,卻在日本被封神,還受到日本武士崇拜,不是徐福
    東鄉平八郎,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侯爵,與陸軍的乃木希典並稱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受到萬千日本人的敬仰,當年這位日本「軍神」大勝俄國艦隊,日本天皇為他舉行慶功宴,所有人都跑來誇讚他,東鄉平八郎並不作聲,而是默默掏出了隨身攜帶的腰牌,上書7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 山本五十六:他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軍神,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噩夢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的戰略目標也放到了世界上的許多個國家當中。在那個時候,近乎瘋狂的日本軍隊成為了許多國家的噩夢,而在日本人心中,一位軍神的出現,也使得他們擁有了十分強大的信念。雖然說在當時的社會當中,美軍的實力都是非常強大的,但是,日本軍神卻對美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 傅說,先於孔子800年而成聖的聖人,他是誰?
    上一篇說到,商朝中興居然是靠一個奴隸傅說(yue)就是這個奴隸,傅說是誰,為什麼說他是先於孔子而成聖的聖人?傅說傳說傅說天資聰穎,但父母早亡,勤奮好學的傅說早諳世事,但他不願意和欺壓百姓的奴隸主相處,就躲到一個山洞裡。
  • 被日本封神的三個中國人:一個使日本崛起,一個受日本軍神崇拜
    通過這樣的改革,日本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讓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事後日本人仍不斷向中國派送遣唐使,以學到更多的中國文化與科學技術。隨著對中國文化喜愛,很多中國人在日本都很有名,其中就有被日本封為神的三個中國人,一人使日本崛起,一人受日本軍神崇拜,最後一位更是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相應的,孔子對於聖人的標準要求也非常之高,"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從側面來講,咱們可以認為,在孔子心目中,他的同時代人沒有一個真正夠得上聖人的標準。 孟子認為,聖人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個人修為,他說 "規矩,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己矣。"
  • 王陽明:日本敬畏的中國人,被日本軍神膜拜,在國內卻很低調
    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學當中的心學一派大師可能大家不知道,雖然我們中國歷史上千古風流人物非常多,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但日本人偏偏就喜歡一個叫王陽明的人。在日本被譽為「軍神」的常勝將軍東鄉平八郎,他曾率領日本海軍擊敗俄國海軍。他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正所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真人無雙。何謂聖人?自古多少聖,叮嚀教自信。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當年,孔子帶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上室外課。坐在草坪上,孔子說,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理想吧。所以說,我們不能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聖人的言行。不要以為,孔子罵過宰予就以為是討厭他。聖人還諷刺過子貢是胡璉之器呢,然後又說君子不器。難道他認為子貢是小人嗎?當然不是。聖人罵得最多的人其實是子路。可是最離不開的人也是子路。當初,最得意弟子顏淵死的時候,孔子也只是說,「噫!天喪予!
  • 中國古代的「兩個半」聖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聖人,是超乎於普通人之上的人才。我們常說的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等,都是在某一個領域比較牛的人。但是能單獨稱作聖人的,在悠悠五千年文化中,其實很少。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也成了許多後人平判聖人的標準。悠悠中華到底有過多少個聖人呢?
  • 孔子,聖人的吶喊!
    這只是我對「野合」二字的胡言亂語,希望這算不得是對聖人的不敬。在孔子出生前,他的父親叔梁紇(he,二聲)和正妻施氏已經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孩子患有腿腳的疾病,行動不便,不太夠傳宗接代的標準,叔梁紇對這個兒子不滿意。這個殘疾的大兒子單名一個「皮」,叫孟皮。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曾經有位少年就在日本地鐵站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拿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在閱讀。那時候少年就感嘆,我們中國和日本可能就差了個王陽明!除此之外,更有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跪拜王陽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如何罵孔子?
    莊子號稱南華真人,他留下《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與老子的《道德經》、《易經》,被魏晉學者合稱「三玄」。也正是在魏晉時期,莊子和老子被合稱「老莊」,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魏晉時期的名士都喜談玄學,他們說「三天不說說老莊,這舌根子就發硬了。」
  • 孔子從凡人到聖人,他的成長軌跡告訴你,如何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孔子3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度日艱難,到了17歲又喪母。孔子其實比許多人都慘,家庭貧寒,沒有爹可拼,早早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他說「吾少也賤」,年輕時候為了謀生幹過低賤的活。如此家境,孔子卻把本該平凡的一生過得不平凡,成為至聖先師。孔子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聖人?
  •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死在中國戰場的六個日本「軍神」
    軍神,在日本的辭典裡,意思是「壯烈戰死後神格化的軍人。」圖: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潛艇敢死隊九軍神日本自古是個恃勇好戰的國家,從近代開始連續發動戰爭,所以誕生了不少所謂「軍神」。查閱日本公開資料,在日本侵華期間,有以下六個被我軍擊斃的「軍神」。風哥今天一一介紹。1、肉彈三勇士。三個陸軍一等兵,戰死於淞滬戰役。
  • 他是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對俄戰爭一戰成名,奠定海軍盛名
    在日本近代史上,有一個歷史人物。他首開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以小小身軀獲得「軍神」榮譽。有人把他比作「東方的納爾遜」,有人卻說他是運氣好。從薩摩藩崛起的海軍少年,歷經甲午海戰的牛刀小試,再到日俄海戰的激戰旅順。一場對馬海戰的勝利,讓他的個人威望與日本海軍都達到最頂峰。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東鄉平八郎。
  • 此人號稱日本戰國時期的「軍神」,但他一輩子沒有娶妻,爭議頗大
    上杉謙信之所以備受矚目有兩個特點:一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著「軍神」、「越後之龍」的美名;二是一輩子沒有娶妻子,至今成謎。上杉信謙原本叫長尾景虎。長尾家是日本越後國的大名,而越後國的藩主則是上杉氏。日本戰國時代也是這樣,藩主就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而大名就是家臣。家臣崛起之後,自然架空國君。長尾家就架空了上杉家,到長尾景虎的時候,完全掌控了越後國,越後國下面的大名完全臣服於長尾景虎。雖然長尾景虎取得了對越後國的控制權,但他對上杉家很尊重,並不願意取而代之。
  • 此人是日本「軍神」,死於上海後享盡哀榮,兒子卻被下令槍決
    晚清時期,最著名的日本間諜是宗方小太郎,他被稱為「中國通」,曾受到過日本天皇的召見。到了抗日戰爭前夕,日本秘密潛伏在中國的間諜就更加多了,很多時候從他們的身上,完全看不出有日本人的痕跡。
  • 漢獻帝一副窩囊形象,為什麼很多日本人對他奉若神明頂禮膜拜
    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難以計數的王朝和國家蓬勃興起,興盛一時,最終又黯然落幕,退出歷史舞臺。伴隨著每次改朝換代,都會帶來一次統治集群的徹底洗牌和更替,一批新貴意氣風發、高車駟馬,走上臺前,而另一批人則會從雲端跌落塵埃。亡國之君,就是這些不幸者中一個典型代表。
  •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知行合一」理念至今都有極大的影響,同時又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還傳入了日本和朝鮮等地,信徒極多。比如最上面那句「一生低首拜陽明」,就出自日本大名鼎鼎的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他在當時可是有著「軍神」的美譽,卻對鄰國的王陽明大師佩服的五體投地,而且期限還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