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小人的定義,我認為《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表述的最為貼切:「德才兼備為聖人;德大於才為君子;才大於德為小人;無才無德為愚人。」
德才兼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從古至今,有極少的人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因此,能夠做到德才兼備的人被稱為「聖人」,被我們熟知的聖人有:大聖老子、元聖周公、文聖孔子、史聖司馬遷、詩聖杜甫、醫聖張仲景、書聖王羲之等等,他們的高度我們都無法匹敵。
還有一句名言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般都會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要「以德為重」。然而就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具有過人的才華,卻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而這樣的一些人就被稱為是「小人」。
面對惹不起、主動挑釁的小人,我們應該怎麼辦,拼才華又拼不過,硬與他們鬥又鬥不過,同樣是聖人的王陽明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用8字策略能夠輕鬆搞定他們。
王陽明一生坎坷,在他早年的時候一身正氣,對待小人的態度非常強硬,採用正面與他們鬥的策略,也是他這樣的性格,讓他仕途一直不順。
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卻反被打入了死牢。王陽明當時任兵部主事,當他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的憤怒,於是冒死上書,請求釋放戴銑等人,結果被劉瑾這個小人陷害,被貶去了貴州龍場驛。
從王陽明這種做法看來,與小人硬來的這種策略實乃下策,把小人惹急了,最會他們有的是辦法整你。
聖人的作風超脫於俗人之上,得道之人與俗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其實就是頓悟之間的區別。
經過了「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假外求」的道理,這時候的王陽明認為,聖人的道理是存在於自我的體悟之中,而非向外尋求,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生而有良知,遇到了小人,要儘量以柔對之,令他們發現自己的內心的良知。
經過悟道,王陽明再也不會像早年的時候一樣以卵擊石,而是運用「心學」8個字作為打敗小人的武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進而做到進退有度,輕鬆應對。
只有此心不動,才不被外物、外人所迷惑和指使,這樣才能使自己根據自己的內心才能隨機而動。正如《王陽明全集》中所總結的一樣:王陽明知道,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這也是知行合一的含義!
如今,運用王陽明的8字策略,當我們面對不同小人的時候,所採用的辦法也要因人而異:面對欺軟怕硬的小人,我們必須來硬的;面對還有一些良知的小人來說,我們就要用感化她的方式方法;對於那些軟硬不吃、又喜歡的挑釁的小人來說,我們最好採用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當他們意識到從你的身上撈不到好處的時候,他們也就會作罷。
王陽明之所以會成為聖人,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的思想之一也是「知行合一」,「知」即是良知,是你的本心,是你的理想!而「行」即是你的實踐,包括你的體力和腦力,在王陽明看來,如果有所覺悟,但沒有行動,不能說是真正的知;如果有所行動,但不解其理,不能說是真正的行,這與如今我們現在所說的理論聯繫實際又著相似之處。
如果我們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們也同樣能在龐雜的工作和學習中做到有條不紊,遊刃有餘,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知行合一》是一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作品,介紹了王陽明經歷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以及無人問津的落寞後,不斷修煉,最終砥礪出的至高生命境界的全部過程,讓你全面了解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同時,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
要讀王陽明的「心學」,一定離不開他的《傳習錄》,這本書中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堪稱「心學第一書」,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都帶有白話文翻譯,不僅有文白對照,方便閱讀。還有注釋詳解,疑難詞的解析,後面還有點評介紹,加深你的了解,絕對可以讓你看得懂,用得著。
在如今這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多讀一讀王陽明的心學,有助於獲得心靈的沉靜、人格的善良、精神的強大!幫助輕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小人,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進而獲成就自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