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反覆告訴我們9個字:立長志 致良知 事上練@覃傑每日精進周...

2020-12-18 左撇子覃傑

這段時間,每天看一會兒《華杉講透王陽明傳習錄》。相關學習心得,就是這段時間的每日精進匯總。那是在大學期間,當時看《明朝那些事兒》,結果愛上王陽明這個男人。於是買了一本《傳習錄》,看完就記住幾個關鍵詞,其它啥也沒理解。當遇到華杉老師解讀版,基於對華杉老師的認可,對王陽明的喜愛,就入手了。馬上就要結束一輪。如果今天你問我,王陽明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我會說9個字:立長志,致良知,事上練。在咱們「007不寫就出局」,這九個字早就融入其中。比如,7年就是一輩子,就是為了立長志;用輸出倒逼輸入,就是通過寫作找到那個良知;倡導踐行,就是事上練。上周直播,我還講過一個故事:王陽明格竹子致知,覃傑格蔬菜致富。結束後,我就想,哪天得好好寫寫我和王陽明的故事。你知道,我遲早會寫的,先等我踐行出一點點成績,直到成為能說那話的人。今天周一,先上每日精進周匯總。

周一

王陽明說,天理只有一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全人類的。

古往今來,很多人追求「有自己的東西」,或者想「自成一家」。這在王陽明看來,叫有勝心,明明前人已經做得很完備的東西,你非要換個新的,說前面的過世了。

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和無數「吃瓜群眾」的喜新厭舊、貪巧求速分不開。老想聽「新東西」,不願意下功夫在「老生常談」上去切實篤行,知行合一。

知道了這個點,就不難理解,隔三差五新模式,時不時群魔亂舞。

每日精進144/200@20200504

周二

如果你被人詆毀了怎麼辦?

王陽明說,真正的優秀像日月一樣,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就減一分光輝;就算是偶爾烏雲密布,也終有散去,重見光明時。

人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毀譽。實際上,詆毀和榮譽都靠不住。有人因為喜歡你,你啥也沒做,他卻把你捧上天;也有人因為討厭你,你啥也沒做,他卻把你踩在腳下。

面對詆毀和讚揚,不要太當真。好的就當成對自己的激勵,壞的及時撇清,該放下就放下;不要把自己的名聲搞得太好,適當自黑是智慧。

每日精進145/200@20200505

周三

學問的功夫在於用功,而我們經常在言語上說來說去,把自己搞得越來越糊塗。

如果你遇到一個人,就一個事情想來想去,焦慮抑鬱,或跟朋友討論,把別人都說煩了,背後一定是有思慮在的。

王陽明說,當你走在大街上,看見滿大街都是聖人,就是因為你自己有一棵聖人的仁心。

所以,做什麼人全在自己,跟別人沒關係。不要說這個社會怎麼啦,極有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

每日精進146/200@20200506

周四

據說一農夫去請教孔子,孔子啥也沒有準備,就根據農夫自己知道的是非,去和他一起分析,結果農夫說,我明白了。

實際上,農夫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不自信。孔子只不過引導他自己,讓他多了信心。如果孔子談話前,就事先做了準備,反而聽不到,也感受不到農夫自己原本知道的。

如果不能保持中立,就會讓自己的思想和對方的打架,結果可想而知。這也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一個好的聆聽者的原因,溝通總是達不到效果的原因。

每日精進147/200@20200507

周五

我們經常說,要了解自己。或多或少是說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實際上,這樣可能反而適得其反,往往弄得自己焦慮,甚至失信心。

古有王陽明對弟子說,是人就有過錯,若老盯著自己的過錯用功,就像修補打碎的瓦罐,時間長了必然會生出文這飾非的毛病。

今有洛克菲勒對他兒子講,無論在任何時刻,都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要經常篩選自己的優點,並肯定自己的優點。

所以,了解自己也可以是多發現自己的優點。

每日精進148/200@20200508

周六

如果說思想的最高處,只有體會,沒有詞詞。那麼,高手們註定是孤獨的。

當然,這樣的人一般非議不少。因為他們只會說自己應該說的,或者想說的,在不主動挑釁的情況下,也不怕得罪人,只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行事。

他們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就是說,他們不會試圖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每日精進149/200@20200509

周日

三個學習上的老毛病:一是空想,二是存心找不同,三是喜歡質疑老師。

這些毛病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停留在光學不踐行的層面,甚至以賣弄學問為樂,說這個對那個不對,來顯示自己的「博學」。

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在某些階段為某些人停留。這就好比談戀愛,要有好結果,就必須把心思花在個別人身上。你非要一個人是完人,就好比期待雞屎和雞蛋一樣香。

不然今天覺得這個好,明天又人覺得那個不錯,最終只能是沒完沒了沒結果。

每日精進150/200@20200510

如果你有1小時,那就寫作吧!寫下來,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當你傷心時,寫下來,寫著寫著就不難過了;當你焦慮時,寫下來,寫著寫著就不著急了;當你事多時,寫下來,寫著寫著就把事理順了……

一碼不掃,何以掃天下?

嘲笑別人不費力,鼓勵他人需智慧

你的分享和在看,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劍柄~心即理討論的就是我們認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修行是一場越獄,越的是心靈與思維之執念的牢獄,在牢獄裡我們痛苦、折磨、煎熬,尤其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會令我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想要逃離。或許我們去了一處世外桃源,那裡沒有人世的一切雜擾與爾虞我詐,可如果此心不平不靜的話,即使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人也未必真正快樂。欠缺的是什麼呢?此心仍未平、仍未靜。此心安處是吾鄉。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寫這句詩的成因——這是他的心學宣講偈子。王陽明在承續朱子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過程中,提出「心即理」,用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知」加上一個「良」字來指代理學中的「天理」,實際上,「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新儒學的方法論。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想改變命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歷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王陽明體悟到,「讀懂了人心和人性,就讀懂了這個世界!」一個人想通過人生經驗或閱遍天下藏書來獲得終極智慧的路是走不通的,因為你即使學再多的道理,也只是水中浮萍,心中無根,其實,世間的終極智慧人人身上都有,只是你從未想在自己身上找,只有在自己的心上培養出善根來,智慧才會培養出來。大千世界,眾生萬物,緣來緣滅,皆有良知。
  • 不怕做狂者,只怕致良知
    包鹹、邢昺、朱熹、王陽明等人均對「狂者」進行過解釋,但只有王陽明是明確將其與實踐聯繫起來講的。 那麼,王陽明為什麼偏重實踐維度呢?因為,他的一生就是事上磨練的一生。悉心了解邊塞風土人情,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他21歲取竹格物,親身體會程朱格物窮理之說,以期領會聖學要領; 他37歲貶謫龍場,輾轉於「蛇虺魍魎,蟲毒瘴癘」的艱難困境,最終徹悟「吾性自足」之理; 他38歲講學貴陽,倡言知行合一; 他48歲平定藩叛,又經忠、泰之變,兩年後方揭「致良知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最關鍵的,這2個字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不只是戰功卓著,甚至他獨創的心學思想,更為對後世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他的心學思想的核心是「良知」二字。那麼,何謂良知?人的良知在哪兒呢?王陽明覺得,良知便是天理,致良知便是通過自我修養,做到合乎天理的境界。
  •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逆襲成千古第一完人
    王陽明的八字真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最大真相,是我們根本沒看到世界的真相。每個人與世間之間,都不自覺的隔著一堵牆。因為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會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
  • 王陽明經典名言警句大全:晨讀暮省,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5、「格物」即「慎獨」,即「戒懼」。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8、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9、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10、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 王陽明:為什麼你容易怒?八句話告訴你,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生病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而現在社會的人,仿佛戾氣都頗厚,已有不合心的,輕則怨天尤人,重則想不開而做出傷害自己甚至他人的行為。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1】王堯卿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要其靜坐。王堯卿問,靜坐時我該想什麼?王陽明告訴他,什麼都別想。王堯卿於是靜坐,許久,從前往事湧上心頭,雜念如黃河水滔滔不絕,一個時辰後,王堯卿坐不住了,他站起來說,根本無法做到什麼都不想啊。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遇到不講道理的小人,學會上中下3計,小人無處可躲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王陽明一生經歷坎坷,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到貴州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但是他堅強的活了過來!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
  • 王陽明生平簡介,可分為五個階段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還是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心學」。十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熟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卻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 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這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 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
  • 研討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
    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近日在海曙區青林灣公園陽明文化苑,舉辦了「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專題座談會,來自司法領域的領導、法官、律師和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以及研究陽明心學的專家等出席了座談會。與會者結合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從不同角度對現代社會中「致良知」與法治的關係提出了看法,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是一個既有學術性又有現實性的重大課題,建議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繼續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圍繞案例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這既是弘揚陽明文化的有效路徑,也能為開展課題研究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