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誠意之極,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則即是「誠意」也。
意思是說:想要成就心學,除了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陽明心學有很多關鍵詞: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精髓所在。
王陽明說:「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誠意,就是正能量,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
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翻譯一下:喜歡善就像喜歡美色,討厭惡就像厭煩惡臭。
這雖然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卻實屬不易。
都知道貪小便宜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佔了。一旦佔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心不誠,所以內心往往出現愧疚,自然就無法獲得應有的平和靜謐。
意誠之後,大體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
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樂已發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樂未發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在與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就是誠意。這樣就能夠做到喜怒哀樂未發,或者喜怒哀樂發出來但符合禮儀,這就是「中和」。
特別是與別人交往的時候,都希望彼此之間是有誠意的。有誠意的彼此尊重,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誠意不僅是做人做事時別人對我們的一種要求、一種期望,更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和期望。
「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我覺得這是王陽明特別打動人的一句話。
陸澄問王陽明:「清靜時心境泰然,遇事後感覺就不一樣了,怎麼辦呢?」
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如果只是靜養,不做克除私心雜念的功夫,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覆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自己,這樣才能夠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之。」
王陽明曾經常被質問:他的學說和佛家的禪宗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用一句話就把這些人懟了回去:我最為主張的是要去事上磨練,而不是像木雞一樣只是坐在那裡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積極的心態才能成就大事。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
知道的事情必須要到做事中檢驗,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證明你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
最終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憑良知去做事,一個有良知的人,肯定是個能做事的人。
總結來說,王陽明主張: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門。
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通過事上磨,心上覺,去除私慾,省察克己,讓內心明亮清澈如鏡,物來順應,過而不著,就能修得如如不動的強大內心。
在這個心為物役的時代,無論是貧是富,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斷追求更高、更強、更快、更多,如同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永無止境。
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靜,靜而生慧,得以致遠。
心學不僅能在思想上帶給你全新的感悟,同時也能運用生活當中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想要了解王陽明心學,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另外一本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了。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帶你了解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還有一些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既有趣又能學到智慧,可以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6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