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2020-12-18 小水愛漫畫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誠意之極,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則即是「誠意」也。

意思是說:想要成就心學,除了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陽明心學有很多關鍵詞: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

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精髓所在。

王陽明說:「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誠意,就是正能量,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

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翻譯一下:喜歡善就像喜歡美色,討厭惡就像厭煩惡臭。

這雖然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卻實屬不易。

都知道貪小便宜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佔了。一旦佔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心不誠,所以內心往往出現愧疚,自然就無法獲得應有的平和靜謐。

意誠之後,大體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

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樂已發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樂未發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在與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就是誠意。這樣就能夠做到喜怒哀樂未發,或者喜怒哀樂發出來但符合禮儀,這就是「中和」。

特別是與別人交往的時候,都希望彼此之間是有誠意的。有誠意的彼此尊重,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誠意不僅是做人做事時別人對我們的一種要求、一種期望,更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和期望。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我覺得這是王陽明特別打動人的一句話。

陸澄問王陽明:「清靜時心境泰然,遇事後感覺就不一樣了,怎麼辦呢?」

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如果只是靜養,不做克除私心雜念的功夫,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覆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自己,這樣才能夠處變不驚,遇事泰然處之。」

王陽明曾經常被質問:他的學說和佛家的禪宗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用一句話就把這些人懟了回去:我最為主張的是要去事上磨練,而不是像木雞一樣只是坐在那裡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積極的心態才能成就大事。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

知道的事情必須要到做事中檢驗,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證明你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

最終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憑良知去做事,一個有良知的人,肯定是個能做事的人。

總結來說,王陽明主張: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門。

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通過事上磨,心上覺,去除私慾,省察克己,讓內心明亮清澈如鏡,物來順應,過而不著,就能修得如如不動的強大內心。

在這個心為物役的時代,無論是貧是富,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斷追求更高、更強、更快、更多,如同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永無止境。

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靜,靜而生慧,得以致遠。

心學不僅能在思想上帶給你全新的感悟,同時也能運用生活當中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想要了解王陽明心學,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另外一本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了。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帶你了解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還有一些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既有趣又能學到智慧,可以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6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1】王堯卿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要其靜坐。王堯卿問,靜坐時我該想什麼?王陽明告訴他,什麼都別想。王堯卿於是靜坐,許久,從前往事湧上心頭,雜念如黃河水滔滔不絕,一個時辰後,王堯卿坐不住了,他站起來說,根本無法做到什麼都不想啊。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修心要追求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講:人需在事上磨練,做功此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修行的核心,或者說修行的載體,是人生的事。你反思,反思什麼?憑空反思情慾念嗎?我現在上趟廁所在這兒蹲一會,我反思一下我來這的情慾念是什麼,你這是生理正常反應,這時候哪有情慾念啊!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感到絕望時,正是磨練自己的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磨練,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鍊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隨風。人是心,心定則事安,心不定則事廢
    心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不能實現;心認定能成功,事一定成。人是心的動物,心若計算,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劉備在亂世中能準確把握「適逢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等天下安定之時,也是群雄並起之日」。朱元璋當初加入義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有口飯吃,能過上太平的日子。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清風文苑】勤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勤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平日裡缺少「事上磨」的歷練,關鍵時刻自然沒有「立得住」的本領。歷史和現實證明,對於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能力、定力不是與生俱來,不可能憑空而至,也不會隨著黨齡的增長和職務的提升而自然提高,而需要勤在「事上磨」的「日日行」和「常常做」。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和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評論:勤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內容提要:《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和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正常情況下,往往能保持良好狀態,為人處世合乎規範、井井有條,可一旦面對突發問題就容易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怎麼辦呢?」王陽明給出方法:「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王陽明的一些影響至今的話: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練自己的大好時機。在事上磨練,要以修心為重王陽明說: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在逆境中磨練才會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它要求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經驗智慧超越自我。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人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磨練,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練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王陽明一生受盡坎坷,36歲那年,被宦官劉瑾陷害,被打了80大板,旁人這80大板可能就沒命了,但是王陽明還是活了下來。後來劉瑾再發力,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當時的劉瑾認為,像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王陽明早晚也得活活悶死!
  • 僅憑「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王陽明逆襲成千古第一完人
    王陽明的八字真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最大真相,是我們根本沒看到世界的真相。每個人與世間之間,都不自覺的隔著一堵牆。因為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會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
  • 什麼叫做「貴目賤心」?最好的修行,就是自己事上磨鍊,心不亂
    1何為「貴目賤心」有一位學生患了眼疾,一天到晚害怕憂慮。王陽明說道:「你這是重視眼睛,而忽視自己的心靈。」「貴目賤心」當然是一種隱喻,主要是勸誡大家不必某些因為某些瑣事和煩擾而幹擾了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要認清大局,去珍惜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
  • 王陽明的事上練有多厲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丁紅韻,ID:dcj1919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你按照系統執行就是在賺錢,雖然當下的這一筆的交易來看不一定立刻顯現是賺錢的,但是從長期的做到執行系統,就是對你每一次執行的回報和獎勵。
  • 王陽明的不動心功夫怎樣修煉的?佛系青年的「不動心」有何新意
    可見王陽明很早就注重修煉心性,並且年紀輕輕就已經有相當高的修心功夫。他把日常的每一次挫折和困難,都當成修煉的好機會。後來有學生問王陽明:安靜時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說出了修煉不動心功夫的秘密:只知道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
  • 一事無成的人,都缺少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王陽明在每一件事上都非常認真,學用兵之道,他苦讀兵書,走到哪練到哪,即使宴會上他也用果核排兵布陣,他的陣法連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都沒見過。在當時,讀書能做到對科舉不動心的很少,王陽明立志很早,但卻一直沒找到法門。1498年,26歲的王陽明無意中看到朱熹的一封信:「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王陽明這是提前把下一任主考、閱卷官都得罪了,不出意外,三年後,王陽明再次落榜了,大家再次聚集到一起安慰王陽明。而王陽明卻諷刺道:「吾不以不及第為恥,吾以不及第動吾心為恥。自從浙江鄉試後,王陽明的心思就不在科舉上了,他一直對於儒家學說抱有懷疑態度,而他的愛好也多變,先是痴迷於象棋、軍事書籍、騎馬射箭,後來又整日專研道家、佛家之書,尋找成為聖賢之道。
  • 王陽明:為什麼你容易怒?八句話告訴你,因為你的思維方式生病了
    王陽明的一些影響至今的話: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2、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