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應當認真學習領悟。
王陽明的不動心功夫尤其為人稱道,值得研究。他一生建立不朽功業,特別是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更顯示了王陽明不動心功夫的厲害。我們學到後,肯定特別有助於提高工作水平和提升生活質量。
王陽明修煉方法是什麼呢?
有一個故事。公元1496年,王陽明參加會試落選。旁邊有很多人落選後嚎啕大哭。王陽明一臉的平靜,無動於衷的樣子。有些人看到王陽明的樣子,以為他傷心過度,都來勸導他。他平靜的略微一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
可見王陽明很早就注重修煉心性,並且年紀輕輕就已經有相當高的修心功夫。他把日常的每一次挫折和困難,都當成修煉的好機會。
後來有學生問王陽明:安靜時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這是為什麼呢?
王陽明說出了修煉不動心功夫的秘密:只知道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情,便不能應付,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的方法就是在事情上磨練心性,增強功夫。動中有定,處理事情心不動。
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修煉場和修行地,不必另外尋找清淨的地方。鬧市人間和大小繁雜困難事正是修煉不動心功夫的絕佳場所。我們要真正地獲得成長進步,就必須經受住困難的摔打磨練。必須在一次次的攻堅克難中蛻變提升。
有很多年輕人貪圖安逸,工作中拈輕怕重、躲避困難、推卸重擔。自己輕鬆了不少,看似「聰明機靈」,卻不知白白錯失了大好的磨練提升機會!
輕鬆換來的是能力和本領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以後自然難當重任,平庸的過一生。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啊!
心中驚雷而面如平湖的修養,是真打實戰中磨練出來的。這才能當上將軍。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風度是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中修煉出來的。
王陽明當年突然遇到寧王造反,別的官員驚慌失措,他卻能做到心不動、穩得住。積極應戰,迅速進行精妙的心理戰,及時進攻南昌老巢,調動寧王回救南昌,最後平定寧王叛亂。這樣的不動心功夫,是王陽明多年主動在事上磨的結果。
前兩年網絡上流傳「佛系青年」,最早見於日本的雜誌報導。這類人做事把個人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基本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也相當的「不動心」: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
佛系青年在網上購物的一貫做法就是,不差評、不曬圖。即便買來的物品不好,也不投訴,扔了就是了。快遞來得慢一點或快一點,無所謂。心態頗為淡定、超然。
著重強調一下,佛系青年的生活態度和王陽明的不動心修養有著本質區別。
首先,二者追求的境界水平不一樣。
佛系青年主要追求個人愛好,個人不煩心。家事國事天下事,都不關心。個人當下舒服自在就行,
王陽明修煉的不動心功夫,有著更高的境界追求。修身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然後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從小就志向遠大,人生第一等事要做聖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修煉好本領為國為民做大事。為往事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其次呢,王陽明不動心修養積極進取,有很強的原則性。為了國家和人民大利益。做好儒家倡導的正人君子。
佛系青年們作為消極避世,多隨波逐流。為人處世主要看個人心情,沒有很強的原則。
我們要多學王陽明,警惕佛系青年!
王陽明臨終前指著自己的心說: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是多麼高的修養境界呀!
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