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開篇即說:「人之初,性本善。」除性善論外,也有一些人持性惡論,說人必須接受後天教育才能夠重新塑造自己,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
孟子以「側隱之心」說持性善論,也只是偏舉了心性中的一部分。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章句上)
《孟子》推崇道德,多言心性,如《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公孫丑上)
《論語》說孔子「六十而耳順」,即聽好話、賴話都不動心,那麼相比於孟子的「四十不動心」還是差很多,「亞聖」之說不一定符合事實。而告子先於孟子做到了不動心,有道的人名氣不一定大,由此可見一斑。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章句上)又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章句上)足見孟子是個勤於修煉實踐的人。他還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修煉層次提高,即便沒有人的高官厚祿,但其天爵遠高於人爵,此為素王。
作為孔子之後儒家重要繼承人,荀子與孟子在諸子百家中各領風騷。然荀子為唯物主義一派,不談心性,重視規律和技術,把人生著眼點引向了物質世界。荀子路線的繼承人為王充,並至此戛然而止。孟子之後,儒家重心性一脈由董仲舒一直持續到王陽明等人,至明末清初而絕,再無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