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2020-12-17 無畏樂園

《三字經》開篇即說:「人之初,性本善。」除性善論外,也有一些人持性惡論,說人必須接受後天教育才能夠重新塑造自己,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

孟子以「側隱之心」說持性善論,也只是偏舉了心性中的一部分。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章句上)

《孟子》推崇道德,多言心性,如《公孫丑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公孫丑上)

《論語》說孔子「六十而耳順」,即聽好話、賴話都不動心,那麼相比於孟子的「四十不動心」還是差很多,「亞聖」之說不一定符合事實。而告子先於孟子做到了不動心,有道的人名氣不一定大,由此可見一斑。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章句上)又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章句上)足見孟子是個勤於修煉實踐的人。他還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修煉層次提高,即便沒有人的高官厚祿,但其天爵遠高於人爵,此為素王。

作為孔子之後儒家重要繼承人,荀子與孟子在諸子百家中各領風騷。然荀子為唯物主義一派,不談心性,重視規律和技術,把人生著眼點引向了物質世界。荀子路線的繼承人為王充,並至此戛然而止。孟子之後,儒家重心性一脈由董仲舒一直持續到王陽明等人,至明末清初而絕,再無大人物。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孔子的「六十耳順」?此文給你深度剖析,早看早受益
    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在此章中,孔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生螺旋攀升式觀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公孫丑問孟子:老師!假使齊宣王請你當卿相,你的理想就可以實現了。在功成名遂的時候,你動心不動心?孟子說:不!我早在四十歲的時候,就到達了不動心的境界。孟子說的是老實話,孟子和公孫丑談這些話的時候,應該是再度到齊國,正是他已過中年了。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用這六句話,簡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如何做到處事「不動心」?
    孟子回答他:「否!我四十不動心。」孟子說在我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動心了。這裡也就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動心。什麼是「不動心」?如單純從這段文字字面去看,孟子所謂的「不動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沒有動心」。好比單位空出來一個領導的職位,此時你又恰恰是最佳人選,那麼你想不想幹?只要有想的念頭,那麼就叫動心。那如此來分析,如果說齊王真的要拜孟子為相,那孟子會不動心嗎?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 儒家耳根圓通法門:孔子為什麼說自己「六十而耳順」?
    此密此隱此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不到,描畫不成。兄弟這麼說,並非故意以禪附會曲解聖賢,而是實際修證時,光景確實如此。大道如青天,本來萬裡無雲,歷歷明現,並不隱微,亦並無什麼秘密。然人心被塵勞關鎖,埋沒日久,不能與之相照相映。故需戒慎恐懼,身心齋如,尋得隱微消息,照破雲霧。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換來了就是這幾句話,萬變不離其中,十分精準,我們要理會其中的精髓,避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精彩。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孔子的人生感悟
    使命感,就是使命必達,責任感,就是除了想到自己,還要想到共同體,就是有一種社群主義的態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五十歲而猜透了老天爺的謎——老天爺讓你降生到人間走一場,到底想讓你做一番什麼事情?
  • 王陽明:同樣講「不動心」,孟子比告子更勝一籌
    關於「不動心」,歷史上告子與孟子都講過。我們先不去想告子與孟子的原話,我們可以自己先假設一下:如果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符合真、善、美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內聖外王之人,應該如何修養內心?關於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真的好好去琢磨。基本上會分成兩派,一派是相信自己的大腦,一派是相信自己的本心。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仲弓問「仁」,孔子說,平常出門像見貴客一樣地恭敬,居上位對待老百姓如祭祀一樣地謹慎,自己不想要的,莫要施加給別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能做到無所怨,這就是「仁」。多話舌燥的司馬牛問「仁」,孔子回答說,仁人說話常遲鈍,話不多就是「仁」。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以《論語》為例,孔子共計稱讚六人為聖人,分別是堯、舜、禹、湯、文、武六人。這六人都是王者、地位超然,並且具備非凡的文治武功。孔子稱讚他們說: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孔子的壽命很長,活了70多歲。
  • 孔子從凡人到聖人,他的成長軌跡告訴你,如何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如此家境,孔子卻把本該平凡的一生過得不平凡,成為至聖先師。孔子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聖人?0 1 吾有五而志於學崇高的理想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心理動力。一個人只有立志,人生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才能有接受嚴格意志鍛鍊的勇氣和毅力。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02孔子不姓"孔"首先想問問大家,你知道孔子不姓孔嗎?孔子雖然是魯國人,但與宋國有極深的淵源。在周公東徵後,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被封於宋,微子啟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宋國的第二任國君微仲正是孔子的先祖。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孔子自然也姓"子"!但這邊必須補充說明一下,孔子不是因為姓"子"才被稱為孔子哦!像孟子,既不姓孟,也不姓子,孟子其實是魯國貴族的後裔,因此孟子姓姬。而孔子、孟子的"子"則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 孔子說的40和《聖經》中的40有關聯嗎?為何人最多只能禁食40天?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出自《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個年齡階段的高度概括,具有很高的參考意義。其中孔子提到了四十不惑,意思是他四十歲時已經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