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2020-12-12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

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我們和孔子的時代背景、自身經歷不同,每個人真正明白事,幡然醒悟的年紀不同,而且我始終堅信永遠都不遲,所以沒必要一一去和孔子對照上,亦步亦趨。「志於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當做我們修煉的幾個境界,努力讓自己修煉到「從心所欲」就是孔子這句話帶給我們的智慧。

孔子十五歲就找到了學習的樂趣,並立志於此,對比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十五歲可能正青春期叛逆!我是工作後這兩年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然而早就過了十五歲,幸運的是,各種各樣的知識都通過書籍為載體流傳至今,我可以抓緊時間去彌補,讓自己更有資本。三十歲,孔子已經開始到處講禮,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技能,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反思我們自己,如果沒有真正的一技之長,還不努力學習趕上,三十歲就還在失業和找工作中徘徊。

對於「四十不惑」的理解,有人說是什麼都明白的意思,說什麼都清楚,做什麼都對,我不認同,因為這明明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的「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通過前面的經歷和努力,不再迷惑於外物,不再用金錢、好處去衡量一切,而是有正確的價值觀,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並且身體力行的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如此一來,假以數年,就能升華到「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清楚自身能力,明白什麼能被改變,不刻意強求自己無力改變的人和事。孔子周遊列國都是秉著「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也是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下無謂的執念。

「六十而耳順」於我自己還沒經歷,但是見過很多老人還喜歡抬槓、拌嘴,一言不合就吵起來,聽不得逆言。《孔子世家》中記載,有人形容周遊列國的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到後說這人講得對,自己確實如此,孔子知道別人這句不太順耳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才不去爭辯、駁斥,因此當我們能從不好聽的話中找到好的一面就耳順了。兼聽則明,不讓自己成為「老頑固」很值得我們修煉。孔子73歲去世,他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算是完全活明白了,他「從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做的時候既不違背道德禮節,也不違背法律,內心是自由的,這可比倚老賣老要高尚太多太多。

我雖浪費了一些時光,但如今我們平均壽命提高了不少,我也立志終身學習,用一輩子去修煉,期望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因此,在孔子那裡,「天命」,是可以「知」的。這種「知」,又是一種自己自動的知。因為,這是孔子在回憶人生脈絡時的自道,所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態度
    二十不惑,青春有你!三十而已,乘風破浪!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孔子所說的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下面拓展一下古代不同年齡段的叫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之年、百歲期頤之年。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 四十不惑是閱歷增加的頓悟還是身心俱疲的無奈?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夫子對自己人生的一段總結感悟,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追求的人生典範。「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判斷力。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論語〉十二章
    (《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究竟多大才算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的傳統認識六十歲應該是進入老年了,但是,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又有不同,有的人進入老年,還很有活力,像個年輕人,而有的人卻很顯老態。以前印象裡,說白鬍子老爺爺,一度以為有了鬍子就是老了,可很多年輕人卻有很多鬍子。
  • 「三十而立」立什麼?最重要的三條是:立身、立業、立家
    對於人生各個階段要義的最好注釋,早在2500年前,中國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就給出了答案,其中「三十而立」是最重要的一條。 國學經典著作《論語》在《論語為政》篇中,有這樣的論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見地,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任務也會因而而大不同相同。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時機,但四十假如再次錯過,此生恐怕曾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君子不器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器。」於此我想到了兩個理論,第一個是「T型人才」,說的是在紮實的各種基礎知識之上,還有一項專業深入的技能。如今社會分工,企業單位用人也都是這樣挑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T型人才」理論強調那一豎,也就是專業技能,但前提還是要有一些其他技能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上面的那一橫,這就容易出現被替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