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2020-12-12 劉一乙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

在二十來歲的時候感覺人生很長,以為可以肆意揮霍,就這麼彈指一瞬步入三十,回頭看,原來青春歲月的逝去也可以這麼快。

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

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此時,工作大致清晰明了,明白需要做什麼,做什麼擅長,創業或穩定職業都應處於上升期,越混越差肯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而家庭,絕大多數人三十歲應是有老有小,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四五來歲,結婚早點的會稍微大。因角色轉變,為人父母,孩子懵懂,父母能相助,也是幸福感較為強烈的一個階段。

相比二十,三十多了一份心智成熟,思想穩定,自然體會生活艱辛和父母的不易。

三十打拼,拼業,為家庭積累財富,一路打拼,有人家財萬貫,有人兩手空空,一晃十年,步入四十。

四十回頭,人生過半,三十歲的風雨,有收穫也好竹籃打水也好,人生邁進另一個階段。

四十不惑,更加冷靜地看這個世界,越發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努力什麼。如三十未立,四十便吃力起來。四十雖年富力強,但各方面大不如從前,競爭力下降,人變得不堪重負,好在經歷十多年歲月洗禮,對此看淡,不在急躁惱騷發無名之火,只會默默努力,為家庭及親人去承受這應盡的責任。

四十重感情,稍有感動瞬間,鼻子泛酸,如感同身受。見父母老、見孩子大,一邊難過一邊高興。還沒好好孝敬父母,他們已滿頭白髮,還沒認真陪伴孩子,從前的小寶貝已知曉人事。

四十,責任與擔當,輸不起的階段,難卻不以為然。四十,能成就輝煌,也承受默默無聞,頭頂天、腳踏地,剩下靠自己,四十,讓別人依靠,身後卻無可依靠之人。因為家庭和親人讓你挺直腰杆,為他們遮風擋雨,於是奉獻與付出便成為最好的詮釋。

五十,彈指即逝,十年一瞬,仿佛四十到五十隻是睡了一覺,一覺醒來,孩子成人,父母老得不成樣,於是,心想,就這麼著吧,有的我有,沒有的就沒有吧。

五十,諸事穩定,不怨天尤人,不曲意迎合,心態平穩,安於現實。

五十一到,六十還會遠嗎?該來的會來,五十歲的年紀還怕六十歲的光景,人上五十,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六十退休,未嘗不是人生第二春,重回兒時自由無憂慮的日子,如能安度晚年,人生算是完美了。

人生如夢,回頭去看,才發現只是睡了一覺那麼短暫,短暫的一生,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應珍惜,珍惜好,路才順暢。

老時,獨坐門前,長籲口氣,沒有因為虛度年華而感到悔恨,也沒有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恥,此生滿意,只等結局。

相關焦點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 玩玉就如同人生:「三十而已」、「四十不惑」
    人人都有三十歲,劇中頗具真實生活的帶入感,讓大家都有種「劇如人生,人生如劇」的共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沒有困惑之舉,理智且清醒。
  • 二十出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何嘗又不是這樣呢?都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兩天刷了電影《過昭關》,裡面講述了一個農村老爺爺為了心中夙願,不負千裡騎著三輪車帶著孫子前去探望老友,也可以說是回顧人生的故事,情節雖然普通平凡,但是卻讓人深受觸動,潸然淚下。
  • 四十不惑是閱歷增加的頓悟還是身心俱疲的無奈?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夫子對自己人生的一段總結感悟,也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追求的人生典範。「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判斷力。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判斷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說,知識不在於他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夠深入的深度。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在二十不惑與三十而立之間的迷茫
    還沒好好享受過二十不惑的青春朝氣,卻在臨近三十之年提前感受到了人生的迷茫。俗話說三十而立,可在這個尷尬的年紀,才剛剛體會到生活的滋味,才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才懂得權衡人生的利弊,我們又如何三十而立,三十不是人生成熟的起點,也不是青春的終點,它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可總是有太多人將它賦予了過多的意義,正如我們從未忘記的青春,一旦經歷過就強行打上青春一去不回的標籤,但所謂的青春與命運只由自己主宰,其實我們永遠都可以二十不惑,其實我們不過三十而已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態度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孔子所說的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下面拓展一下古代不同年齡段的叫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之年、百歲期頤之年。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 二十不惑 三十而立 捷達VS7三十而立版上市了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隨著電視局的播番,反映了當下現實生活,也引起了眾人的共嗚,生活中,人、車、居家生活和諧而居,而捷達VS7三+而立版也正式上市。其中,捷達VS7新車基於現款自動進取型升級而來售價12.18萬元。
  •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我二十四歲不惑不立!
    最近一部名叫《二十不惑》的劇大火,引起了悉數小夥伴們的共鳴。這部劇通過講述四名大四女生的經歷,把他們臨近畢業、初入職場時面臨的焦慮、困惑和糾結一一呈現。二十不惑,三十而立,而我們正好夾在了二十和三十的之間,不惑不立!二十多歲,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懵懂與青澀,好奇與不舍,無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期待。從象牙塔過渡到人間的過程真的很艱難,但是你堅持下來活出自己的樣子真的很勵志。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當二十歲遇到三十歲會擦怎麼樣的火花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劇中,從劇中體會自己的百味人生。(一)讓我們先走進《二十不惑》這部劇中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劇名所描述的二十不惑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不惑的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那麼「二十不惑」指的是什麼呢?聯立到二十這個年紀,它是指青春不逃避?還是人生不迷茫呢?
  • 真正到了四十歲,才明白了四十不惑的潛在含義
    一恍惚,人生已經進入了四十歲,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已步入中年。感覺四十歲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又仿佛是一個人的前生後世,帶著跳躍性斷層性。把青年與中年明顯的分隔,無論是身心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無論是生活狀態還是處世狀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 三十而立,以何而立?最早的90後,已過而立之年-附年齡對照表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那麼,在人生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具體又該怎樣度過呢?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為何能如此受歡迎?
    最近有兩部新劇開播,分別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光看這兩個題目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主演的陣容也分別都很符合兩個不同題材的劇情設定。《二十不惑》主演分別為關曉彤、卜冠今和李庚希,都是新時代的年輕演員。
  • 三十而立靠實力!捷達SUV三十而立版啟新上市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句道盡歷代聖賢追求的人生境界理想副本。近日,「國民神車」捷達也要邁入30載門檻,它默默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憑藉皮實耐用、安全可靠,陪伴著務實可靠的一代又一代人用奮鬥實現了人生的逆襲和事業的成功,被人們奉為「國民神車」。
  • 《二十不惑》關曉彤官配cp是誰?20歲果然敢愛敢恨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電視劇《二十不惑》的劇名很有意思,《論語》裡講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不惑」的大概意思就是,即便在遭遇質疑聲時,也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所有的問題和困難都可迎刃而解。這需要以人生閱歷做基礎,所以孔子才會說四十而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這段話說了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覺得不能用嚴刑重法來治理國家,而應該以道德來治理國家。這樣老百姓最後就會廉恥之心。這種辦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沒有懲罰只是教化,是不能對大多數人管用的,所以還得需要法律來治理國家。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愛彼皇家橡樹和寶珀五十噚該如何選?
    常言說得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恰好在這二者之間,可以說上有老下有小,恰好是幹事業的時候,也是最累的時候,盤算著今年給自己買塊表,可以說是對自己35年來的一個小結,同時也是對未來的一個寄望。
  • 90後之尷尬存在,你是二十不惑還是三十而立
    最近正在熱播的「二十不惑」與「三十而立」備受網友關注,電視劇裡羅列出來各種不同的現實生活現狀,恰巧是90後這一代的現狀,90的於今年奔三,99的今年20出頭。電視劇在不斷的上映著各種不同的人生,但現實是自己的人生好像都趕不上電視劇的美好結局,在生活中依然迷茫。前幾天有朋友突然跟我說:「我覺得人類都是崇尚美好的東西這句話特別有意思。 」在我腦袋裡立馬生出一句話:「本來生活就那麼苦了,還沒點美好的東西來崇尚,那還讓不讓人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