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529年),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後稱其為陽明先生。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還是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心學」。
陽明先生生平可分為五個階段:
1、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王陽明出生時名為王雲,五歲了還不會說話,後來在以為高僧的授意下改名為王守仁,這才說話。十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熟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卻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2、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都機智地化險為夷。王陽明生活在一種寧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歷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他忽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感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想從外面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
3、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兵部舉薦王陽明巡撫江西剿匪,鎮壓民變,王陽明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寧王朱辰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出討伐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寧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寧王無奈,只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攻南昌,再回擊救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寧王潰逃,途中被擒獲。王陽明用三十五天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4、功高遭忌,回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反對朱熹通過事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提倡從自己內心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明「本心」則明「天理」。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良知人人俱有,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
5、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王陽明肺病加疾,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餘靈巖寺,在寺中各處遊歷,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只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並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籤「五十七年王守仁,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省安舟中,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