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人生第一等事?不怕笑話,王陽明認為是做聖賢,一切得看自己

2020-12-24 狐仙說歷史

起初王倫祖孫二人,是進行了一路遊山玩水的,十分悠閒自在。遊玩山水結束後,才正式進入主題,其目的就是要將王陽明送到京城讀書,一切安排都由父親王華,準備得妥妥噹噹,畢竟王陽明跟隨祖父,常年漂泊,自然是深受影響。

△王倫祖孫二人遊玩過的山水

祖父王倫雖然教育對子女十分嚴格,但總有偏心的時候吧!特別是孫子王陽明,對他是有一定的溺愛,生怕王陽明沒有學到書中的知識。其實,父親王華安排王明陽去私塾讀書時,就沒有老實過,經常性與同學到街上遊玩,是有了一段時間了,父親得知自然是進行教育一番。王陽明自然也是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每日都都以勉強的形式到私塾讀書,但是,王陽明卻達到了驚人的一面。

△王陽明經常性街上遊玩,被父親發現時

01各行各業,做自己的事,王陽明深受感悟

自當王陽明結束了遊山玩水的歷程後,進入京城自然是要重新融入其中,並且還是枯燥無味的書海生活。每日沉浸於書本中,時間一長,也許有人沉醉於其中,自然也就有人沒到幾天,內心就開始蠢蠢欲動,想著外面的世界了,王陽明就是如此。

△沉浸於書中的孩童,王陽明卻不是如此

但王陽明不敢不聽從父親的意願,只好每日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樣子」到私塾去讀書。時間久了,王陽明又重新過上遊玩的生活了,在街上盡情玩耍,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穿梭。自然玩歸玩鬧歸鬧,王陽明的思想也有成熟的一面,看見街上各行各業的人,做著自己的事情,是深受感悟的,不然他怎麼會想起的立下成聖賢人的目標呢?

△王陽明到私塾讀書便如此和尚

02人云亦云,王陽明口出狂言,讓眾人好笑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有的看法是無知,但也有的看法是遠大的,然王陽明即是如此!他的看法是常人不懂的,這是為何呢?且看王陽明他在此之前,是早已經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僅憑這些就能夠看出來了?答案並非是這樣。

在王陽明遊玩於街上時,他看到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的事,都僅限於局部之中,沒有放開眼界,雖說街上的人,他們已經達成自己的目標,但並沒有進行升華,都屬於別說得怎樣,就認為是怎麼樣的態度。在與私塾老師問:何為人生在世的第一等大事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認為要像他父親一樣,金榜題名,考取功名才是大事。

△年幼時期王陽明在私塾被老師提問時

王陽明是持反對態度的,做出了一個讓別人看來,似乎有些好笑,又有些張狂。小小年紀的王陽明竟口出狂言把「做聖賢」視為人生第一等事,如此可見,真的有點讓人好笑,但比其其他人,這個是他自己的看法,與自己的認可,沒有同多數學生一樣。只要肯想,肯去做好一件事情,不要別人認為怎樣,就怎麼樣的,我要我認為,王陽明即是如此。

△王陽明幼時想要成為的聖賢之人

03桀驁不馴,王陽明得相士啟蒙,人生理想即是

王明陽看法顯然是屬於張狂的認為,但是沒有人云亦云,這必然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那麼,有何因素呢?在別人的眼裡,王陽明屬於桀驁不馴的,非常令人擔憂。那你們可曾想過,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原因就在於他的看法與作為,與眾不同,達到別人不能到達的境界。

所以,聖人是將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的事情,這就是與眾不同的境界。先且不說王陽明是否達到聖人的境界,年僅十二歲的他,內心純屬於迷茫的,重要的是這個人生理想,目標的認可,思想上的認同,已經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了,往聖人的道路出發了。

△年幼內心萌發的王陽明,向著聖賢出發

晚年的王陽明是這樣回憶說到:「偶遇相士,留下一句: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這麼一看,講到做聖賢的理想,王陽明是被這句話,深深地印在心中。告知我們則是:想要成為聖賢,必須達到做聖賢的基礎,看自己可否有緣分,再進行努力升華,這才能夠成聖。這麼一說,王陽明認為的聖賢就是人生的理想,你完成目標,全面性地完成了其理想,即是聖賢的境界。

△晚年王陽明(石像)

04總結:

綜合以上,王陽明成聖與否,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少年時期的王陽明能思考這樣的問題,足以說明,他已經對人生開始進行考,而且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屬於自己的方式。這就說明了,想要成龍成蟲,一切得看自身的努力與造化了。

你們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史料:《傳習錄》#王陽明#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王陽明的心學,靠怪人婁諒點拔,身心學打敗了舉例子學,影響非凡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五大文明古國,如今為何只剩下中國了呢?秦始皇的三點防止了滅亡

王陽明一生輝煌經歷了哪些呢?遠謫貴州,遭人嫉妒,唯有回鄉教學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一):立志而聖則聖矣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 自顧都不暇,溫飽尚不足,哪還有這等做聖賢的心事?
  • 王陽明的聖賢情懷從何而來
    兒時讀書的時候,有個學生向塾師提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問題:「什麼是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說:「讀書而登第。」學生竟然搖了搖頭,眼裡放出了疑惑的神光。他直言不諱地反駁塾師,說道:「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應當是學做聖賢。」這就是王陽明從小立下的志向,他的聖賢情懷由此而生發。歷史文化悠久的紹興,既是舜的出生地,也是禹的歸葬地。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第一課:立志而聖則聖矣
    【連載】《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第一課:立志而聖則聖矣(1)02:52來自中國青年報「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自顧都不暇,溫飽尚不足,哪還有這等做聖賢的心事?
  • 王陽明:在心中立志,人生才能有所及
    很多人都心有所想,都有屬於自己對於生活的期望,但是很少有人會為了心中的期望去堅持下去,除了自己從表面上看沒有毅力之外,從核心來看就是心中沒有主宰,在自己心裡沒有立一個「志」。當自己沒有了核心點的時候,就很難有強勁的執行力去執行下去。
  • 「千古第一等人」王陽明的3句經典語錄:句句醍醐灌頂,值得收藏
    01.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中國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王陽明的的心裡一直認為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 立志為什麼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聖賢,是道德和智能最為理想的人物,也是儒家最高的稱譽。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讀書人嚮往追求,但是能夠被大家公認為是「聖賢」的也不過兩個半,而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路並不好走,畢竟「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大成。
  • 千古第一奇人王陽明的聖賢之路:你可知道他到底有多牛?
    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之道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他是明代最傑出的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人」。1472年,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一個名門世家。父名華,字德輝,成化辛丑(1481)進士,仕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餘姚縣一個老婦人岑氏,夜裡睡覺時做了個夢。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曾經年少的時候,他就在書館裡問及自己的老師,天下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講述,唯有讀書登第二。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度反駁說道,登第應該不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反問道,那你覺得什麼才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只是能力
    王陽明曾經年少的時候,他就在書館裡問及自己的老師,天下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講述,唯有讀書登第二。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度反駁說道,登第應該不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反問道,那你覺得什麼才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古人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這就是歲月帶給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五十,應該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年輕人看不懂,但是慢慢品一品,其實這是另一種大愛。王陽明說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就是對自己大愛。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 王陽明的人生踐言:年輕人如果做不好這2點,難成大事
    於是,王陽明的目標變成了為天下開太平。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王家屬於書香世家,王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夠在學問上有所造詣,然而自從王陽明9歲樹立做聖人的目標後,便一門心思的想要成為一個武將。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
  • 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一、辦事有力度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王陽明認為辦好事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回想我們過往的經歷,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完完全投入進去,認真細心地把它辦好的呢?大多都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可算是百害而無一利。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在這3件事狠心,是對自己大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王陽明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 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了五十歲,要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看似刻薄,但這確實是另外一種大愛,對此慢慢細品,也許你才能知道這壺老酒的味道。
  • 龍場悟道,36歲的王陽明堅持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面對人生低谷時,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遭遇命運的惡待時,依然能夠保持初心、樂觀的態度。譬如明朝聖賢「心學」創立者王陽明,王陽明飽讀詩書,卻三次落第,考了十年才中了狀元。
  • 王陽明: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最常和弟子們說的「立志」是什麼?
    王陽明為什麼尤其重點的強調立志呢?這跟他自己的經歷是分不開的。王陽明11歲的時候,父親王華中了狀元在北京任職。第二年,王華將王陽明從浙江老家接到北京來讀私塾。王陽明從小就特別聰明,有一天上課的時候王陽明突然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意思就是「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老師被問愣了,因為在古代從來都是只有老師問學生,從來沒有學生問老師的。
  • 《世界眼中的中國聖賢 漫畫 老子 王陽明 孔子》出版發行
    老子、孔子與王陽明是影響世界歷史、文化的人物,他們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其影響無遠弗屆。但通過人物主題漫畫徵集這一形式來全面表現中國古代聖賢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漫畫家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件前所未有、意義非凡的事情。
  • 王陽明:人窮想翻身,先別急著掙錢,做好這3件事,比什麼都強
    其實,很多時候限制你發展得並不只是外界條件,還有你的思想、格局、眼界、涵養……「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就曾說過,人生比的其實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自己,當你貧窮的時候,不要急著掙錢,萬事都需要一個過程,先把這3件事情做好,提高自己,遲早會變成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