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王倫祖孫二人,是進行了一路遊山玩水的,十分悠閒自在。遊玩山水結束後,才正式進入主題,其目的就是要將王陽明送到京城讀書,一切安排都由父親王華,準備得妥妥噹噹,畢竟王陽明跟隨祖父,常年漂泊,自然是深受影響。
祖父王倫雖然教育對子女十分嚴格,但總有偏心的時候吧!特別是孫子王陽明,對他是有一定的溺愛,生怕王陽明沒有學到書中的知識。其實,父親王華安排王明陽去私塾讀書時,就沒有老實過,經常性與同學到街上遊玩,是有了一段時間了,父親得知自然是進行教育一番。王陽明自然也是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每日都都以勉強的形式到私塾讀書,但是,王陽明卻達到了驚人的一面。
01各行各業,做自己的事,王陽明深受感悟
自當王陽明結束了遊山玩水的歷程後,進入京城自然是要重新融入其中,並且還是枯燥無味的書海生活。每日沉浸於書本中,時間一長,也許有人沉醉於其中,自然也就有人沒到幾天,內心就開始蠢蠢欲動,想著外面的世界了,王陽明就是如此。
但王陽明不敢不聽從父親的意願,只好每日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樣子」到私塾去讀書。時間久了,王陽明又重新過上遊玩的生活了,在街上盡情玩耍,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穿梭。自然玩歸玩鬧歸鬧,王陽明的思想也有成熟的一面,看見街上各行各業的人,做著自己的事情,是深受感悟的,不然他怎麼會想起的立下成聖賢人的目標呢?
02人云亦云,王陽明口出狂言,讓眾人好笑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有的看法是無知,但也有的看法是遠大的,然王陽明即是如此!他的看法是常人不懂的,這是為何呢?且看王陽明他在此之前,是早已經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僅憑這些就能夠看出來了?答案並非是這樣。
在王陽明遊玩於街上時,他看到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的事,都僅限於局部之中,沒有放開眼界,雖說街上的人,他們已經達成自己的目標,但並沒有進行升華,都屬於別說得怎樣,就認為是怎麼樣的態度。在與私塾老師問:何為人生在世的第一等大事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認為要像他父親一樣,金榜題名,考取功名才是大事。
王陽明是持反對態度的,做出了一個讓別人看來,似乎有些好笑,又有些張狂。小小年紀的王陽明竟口出狂言把「做聖賢」視為人生第一等事,如此可見,真的有點讓人好笑,但比其其他人,這個是他自己的看法,與自己的認可,沒有同多數學生一樣。只要肯想,肯去做好一件事情,不要別人認為怎樣,就怎麼樣的,我要我認為,王陽明即是如此。
03桀驁不馴,王陽明得相士啟蒙,人生理想即是
王明陽看法顯然是屬於張狂的認為,但是沒有人云亦云,這必然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那麼,有何因素呢?在別人的眼裡,王陽明屬於桀驁不馴的,非常令人擔憂。那你們可曾想過,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原因就在於他的看法與作為,與眾不同,達到別人不能到達的境界。
所以,聖人是將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的事情,這就是與眾不同的境界。先且不說王陽明是否達到聖人的境界,年僅十二歲的他,內心純屬於迷茫的,重要的是這個人生理想,目標的認可,思想上的認同,已經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了,往聖人的道路出發了。
晚年的王陽明是這樣回憶說到:「偶遇相士,留下一句: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這麼一看,講到做聖賢的理想,王陽明是被這句話,深深地印在心中。告知我們則是:想要成為聖賢,必須達到做聖賢的基礎,看自己可否有緣分,再進行努力升華,這才能夠成聖。這麼一說,王陽明認為的聖賢就是人生的理想,你完成目標,全面性地完成了其理想,即是聖賢的境界。
04總結:
綜合以上,王陽明成聖與否,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少年時期的王陽明能思考這樣的問題,足以說明,他已經對人生開始進行考,而且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屬於自己的方式。這就說明了,想要成龍成蟲,一切得看自身的努力與造化了。
你們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史料:《傳習錄》#王陽明#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王陽明的心學,靠怪人婁諒點拔,身心學打敗了舉例子學,影響非凡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五大文明古國,如今為何只剩下中國了呢?秦始皇的三點防止了滅亡
王陽明一生輝煌經歷了哪些呢?遠謫貴州,遭人嫉妒,唯有回鄉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