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門明心淨心的功夫
【讀原文|悟原理】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先生曰:「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
先生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只是生的分數多,所以謂之『生知安行』。眾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治也只憑他,只是學的分數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陽明心學是關於心的學問,探究心的奧妙的學問,其實,陽明心學既是心學,也是實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學問,是事上磨練,真幹實幹的實踐之方,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涵,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或許這個真知更難,真的透徹明白了行動起來並不難。也可以說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行本一,知與行兩者本來唯一,淺知則淺行,錯知則錯行,真知則真行。
有一個下屬經常聽陽明先生講學,他便很羨慕地說,先生您這個學問很好,可是我工作太忙了,沒有功夫學習。陽明先生說,我沒有讓你離開了你的工作去懸空講學,你既然從事的是斷案之事,就應當從斷案事務中錘鍊你的學問,這才是真正的格物。陽明心學就是講究事上磨練,在事上練心,在事上去格其不正,以歸其正,把自己心上那些個不正的念頭都一一跟去。好比你在處理官司的時候,不要因為對方應對不當就生氣憤怒,也不要因為對方言辭動聽就產生歡喜,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囑託就要特意的懲治他,更不能因為他的哀求就勉強答應他,還不能因為自己事務繁多就草草斷案,更不能因為他人的誣陷就聽從別人的意思去處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心中都會有很多自己的私心雜念,你必須特別小心的去檢查、克制自己的各種起心動念,但凡心中有一毫偏差,就可能導致冤假錯案,這便是格物致知。這個斷案的過程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真正的文學,求學問、做學問不能離開具體的事情,否則探求所謂的學問,那就成了空談心性,毫無意義。
所以今天我們不管在什麼崗位上,我們都要把工作做得更好,都要時時的踐行明心見性的功夫,才不至於偏離正道,不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聖賢文化的意義所在。
聖賢文化是真的能夠解決重大難題的文化,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覺察力、洞察力以及決斷力的文化。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做空,我們必須通過實際工作的磨練,通過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我們觀照到自己那顆心、那些起起伏伏的念頭。
知行合一指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事之成,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與行不能分開,有真知必有真行,如果沒有真行,那就說明你沒有真知,也就是說所謂的知是假的,只是嘴巴和頭腦裡的知道。比如法官在判案的時候,如果不是秉公執法,而是其中參雜了很多私慾,那就說明良知不夠清澈。
陽明先生還談到人生有兩種學問態度,一種是學知,一種是生知。生知安行的人是大家公認的聖人,他們生來良知比較清澈,所以屬於生知安行之人,而學之就是要通過學習,通過去除心中的雜質與障壁,來獲得清澈良知的這一類人,叫做學知利行之人,比如說君子,他們的心中有一些雜質,要通過學習去除。
陽明先生又說,良知其實人人都有,每個人自孩提時代,良知也是存在的,即便你不努力學習,你這個良知也是與生俱來、完好無損的,所以也是生知。聖人也要兢兢業業的去保全自己的良知不被汙染,所以聖人也得下功夫,也是學之。所以,不論生之、學之其實都是一回事,我們內心都有完備的良知,但是後天也要努力去學習,去祛除心中的障壁,去保全那份清澈的良知。
良知之泉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只要不斷努力,心中的寶藏就一定能夠開發出來。
【成長故事|利益他人】
是來自河南新鄉的私營店主
曾經一段時間,她的日子不好過了,自己、孩子、家庭和小店生意都出了問題,甚至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後來他聽到朋友說《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中有答案,於是他迫不及待的去尋找答案,有了這樣一份真誠,也就有了一次機會,2019年他參加了三小時工作坊和兩天半的學習會,心就像被洗過了一遍,他找到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所有問題。根源就在自己,他過去的那些信條,孩子要什麼就給她什麼,這就是最大的愛,做生意只是賺錢,其他的任何事情和小店都沒有關係,只有賺錢最重要等等,這些都是錯的,通過反省,她完全反轉人生,如今她的小店,成了說家常裡短的場所,他不斷的為客人為朋友解決婆媳問題、家庭問題,她說她要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她的心念轉變了,開始主宰好的行為作用,奇蹟就出現了,即便是在疫情期間實體店不能開門營業的情況下,他的鞋店4月份業績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倍多。最後她還說,「通過學習中華文化,我現在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人為什麼活著,人一定要做一個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不是自己貪圖享樂,而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並幫助他人建設心靈品質,幸福家庭是可以建設的,優秀子女是可以養成的,事業的初心是可以升級的」。
【明心淨心|存天理去人慾】
在《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當中這樣的一段話,企業家心的層面不同,對滿足客戶需求的認識則大相逕庭。大體上,對庸人而言,企業是交易;對士人而言,企業是滿足客戶物質需求;對能人而言,企業是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滿足和引領客戶物質需求;對君子而言,企業在滿足客戶物質需求的同時,滿足員工與客戶一定的精神需求;對賢人而言,企業不僅滿足客戶物質需求,而且創造精神財富,滿足員工與客戶精神需求;對聖人而言,企業是化育人心的平臺,成就客戶心的層面不斷提升,不但創造更好的物質產品,滿足客戶的物質需求,而且和員工與客戶建立良好的心與心的連結,提供更好的精神產品,滿足員工與客戶更大的精神需求。
初心就是一顆純粹的心,真誠的心,質樸的心,通過明心見性,心會越來越純粹。
我們生命中的時時刻刻,每分每秒,都沒有離開過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主宰,有的時候我們原地打轉,有的時候我們走錯了方向,有的時候我們難免也會背道而馳,但是我們一直沒有離開過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主宰。真正的明白認同這個真理,我們要做的就是校準方向,並且加速前行,不斷提升我們的心靈品質,朝向在起心動念處立志的方向,主宰更好的行為作用,開發越來越多的心中寶藏。
【今日思考|人性溫度】
生意場上,人們常用「在商言商」來界定一些規則,買賣交易講究公平,但是卻少了一些溫度。商業是否應該有溫度,如何讓商業具有人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