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學習筆記|事上磨練,良知之泉生生不息

2020-12-18 寶慧苑

學習一門明心淨心的功夫

【讀原文|悟原理】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先生曰:「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

先生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只是生的分數多,所以謂之『生知安行』。眾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治也只憑他,只是學的分數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陽明心學是關於心的學問,探究心的奧妙的學問,其實,陽明心學既是心學,也是實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學問,是事上磨練,真幹實幹的實踐之方,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涵,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難行易,或許這個真知更難,真的透徹明白了行動起來並不難。也可以說知行合一的本質是知行本一,知與行兩者本來唯一,淺知則淺行,錯知則錯行,真知則真行。

有一個下屬經常聽陽明先生講學,他便很羨慕地說,先生您這個學問很好,可是我工作太忙了,沒有功夫學習。陽明先生說,我沒有讓你離開了你的工作去懸空講學,你既然從事的是斷案之事,就應當從斷案事務中錘鍊你的學問,這才是真正的格物。陽明心學就是講究事上磨練,在事上練心,在事上去格其不正,以歸其正,把自己心上那些個不正的念頭都一一跟去。好比你在處理官司的時候,不要因為對方應對不當就生氣憤怒,也不要因為對方言辭動聽就產生歡喜,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囑託就要特意的懲治他,更不能因為他的哀求就勉強答應他,還不能因為自己事務繁多就草草斷案,更不能因為他人的誣陷就聽從別人的意思去處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心中都會有很多自己的私心雜念,你必須特別小心的去檢查、克制自己的各種起心動念,但凡心中有一毫偏差,就可能導致冤假錯案,這便是格物致知。這個斷案的過程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真正的文學,求學問、做學問不能離開具體的事情,否則探求所謂的學問,那就成了空談心性,毫無意義。

所以今天我們不管在什麼崗位上,我們都要把工作做得更好,都要時時的踐行明心見性的功夫,才不至於偏離正道,不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聖賢文化的意義所在。

聖賢文化是真的能夠解決重大難題的文化,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覺察力、洞察力以及決斷力的文化。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做空,我們必須通過實際工作的磨練,通過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我們觀照到自己那顆心、那些起起伏伏的念頭。

知行合一指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事之成,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與行不能分開,有真知必有真行,如果沒有真行,那就說明你沒有真知,也就是說所謂的知是假的,只是嘴巴和頭腦裡的知道。比如法官在判案的時候,如果不是秉公執法,而是其中參雜了很多私慾,那就說明良知不夠清澈。

陽明先生還談到人生有兩種學問態度,一種是學知,一種是生知。生知安行的人是大家公認的聖人,他們生來良知比較清澈,所以屬於生知安行之人,而學之就是要通過學習,通過去除心中的雜質與障壁,來獲得清澈良知的這一類人,叫做學知利行之人,比如說君子,他們的心中有一些雜質,要通過學習去除。

陽明先生又說,良知其實人人都有,每個人自孩提時代,良知也是存在的,即便你不努力學習,你這個良知也是與生俱來、完好無損的,所以也是生知。聖人也要兢兢業業的去保全自己的良知不被汙染,所以聖人也得下功夫,也是學之。所以,不論生之、學之其實都是一回事,我們內心都有完備的良知,但是後天也要努力去學習,去祛除心中的障壁,去保全那份清澈的良知。

良知之泉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只要不斷努力,心中的寶藏就一定能夠開發出來。

【成長故事|利益他人】

是來自河南新鄉的私營店主

曾經一段時間,她的日子不好過了,自己、孩子、家庭和小店生意都出了問題,甚至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後來他聽到朋友說《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中有答案,於是他迫不及待的去尋找答案,有了這樣一份真誠,也就有了一次機會,2019年他參加了三小時工作坊和兩天半的學習會,心就像被洗過了一遍,他找到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所有問題。根源就在自己,他過去的那些信條,孩子要什麼就給她什麼,這就是最大的愛,做生意只是賺錢,其他的任何事情和小店都沒有關係,只有賺錢最重要等等,這些都是錯的,通過反省,她完全反轉人生,如今她的小店,成了說家常裡短的場所,他不斷的為客人為朋友解決婆媳問題、家庭問題,她說她要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她的心念轉變了,開始主宰好的行為作用,奇蹟就出現了,即便是在疫情期間實體店不能開門營業的情況下,他的鞋店4月份業績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倍多。最後她還說,「通過學習中華文化,我現在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人為什麼活著,人一定要做一個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不是自己貪圖享樂,而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並幫助他人建設心靈品質,幸福家庭是可以建設的,優秀子女是可以養成的,事業的初心是可以升級的」。

【明心淨心|存天理去人慾】

在《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當中這樣的一段話,企業家心的層面不同,對滿足客戶需求的認識則大相逕庭。大體上,對庸人而言,企業是交易;對士人而言,企業是滿足客戶物質需求;對能人而言,企業是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滿足和引領客戶物質需求;對君子而言,企業在滿足客戶物質需求的同時,滿足員工與客戶一定的精神需求;對賢人而言,企業不僅滿足客戶物質需求,而且創造精神財富,滿足員工與客戶精神需求;對聖人而言,企業是化育人心的平臺,成就客戶心的層面不斷提升,不但創造更好的物質產品,滿足客戶的物質需求,而且和員工與客戶建立良好的心與心的連結,提供更好的精神產品,滿足員工與客戶更大的精神需求。

初心就是一顆純粹的心,真誠的心,質樸的心,通過明心見性,心會越來越純粹。

我們生命中的時時刻刻,每分每秒,都沒有離開過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主宰,有的時候我們原地打轉,有的時候我們走錯了方向,有的時候我們難免也會背道而馳,但是我們一直沒有離開過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主宰。真正的明白認同這個真理,我們要做的就是校準方向,並且加速前行,不斷提升我們的心靈品質,朝向在起心動念處立志的方向,主宰更好的行為作用,開發越來越多的心中寶藏。

【今日思考|人性溫度】

生意場上,人們常用「在商言商」來界定一些規則,買賣交易講究公平,但是卻少了一些溫度。商業是否應該有溫度,如何讓商業具有人性溫度?

相關焦點

  • 致良知學習筆記|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生生不息
    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 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此非小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 致良知學習筆記|良知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在具體過失上指點別人,那也只是在事上用功,終究不自覺自愿,改過也不會徹底。只有讓他在自己在心上用功,讓他自己的良知有所覺醒,才能持續的自我教育、持續改過。這就是以生命喚醒生命,當一個人的良知被喚醒,當一個人的大我醒過來,一切魍魎小我就會隨之消散。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做到「事上練」,通俗的講就是當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時你已經是開始行動之初,當你按照你所想去把事情做完就是「知」的結果,所以「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混元一體,仿佛太極圖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01.學習陽明心學知識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一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 致良知與泡茶
    配圖。我們平時修心都是內斂的,遇事而發。王陽明先生又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對於事上磨鍊,錢穆先生這樣的評論:「陽明先生致良知的致字,像把一件東西致送到外面交付給人。因此講致良知,便要繼續講到事上磨鍊。」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如果人心純乎天理如足赤的精金,是不怕事上磨鍊的。
  • 致良知學習筆記|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因論先生之門,某人在涵養上用功,某人在識見上用功。先生曰:「專涵養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日見其有餘。日不足者日有餘矣,日有餘者日不足矣。」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飢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 不怕做狂者,只怕致良知
    因為,他的一生就是事上磨練的一生。 他48歲平定藩叛,又經忠、泰之變,兩年後方揭「致良知」之教。 正是因為陽明學說來源於實踐,更能指導實踐,所以黃宗羲說:「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在,一反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聖之路。」認為陽明良知說有「震霆啟寐,列耀破迷」之功。 因為功勳卓著,王陽明於正德十六年十月得封新建伯;因為致良知學說,王陽明廣為學人知曉。
  • 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被指精神邪教,如何看待弘揚國學文化?
    王陽明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做人做事從內心深處的良知出發。近些年,弘揚傳統文化這一理念在國內非常盛行,國家也大力宣傳這點。可很多東西,往往就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市場上就出現不少宣揚傳統文化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真有假,讓人很難辨認,甚至一些機構還有類似邪教的意思。
  • 東東點讚:「黨建促發展·發展強黨建」專題學習會圓滿舉辦
    東東點讚:(通訊員:景宏生)2020年12月15日上午,「黨建促發展 發展強黨建」專題學習會在致良知東方書院圓滿舉辦。150餘名黨員參與本次學習。本次學習會由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文博城五洲人黨支部與致良知東方書院黨支部聯合承辦。
  • 王陽明:事上煉,誰說日常工作中不可以「致良知」?
    修行是一場越獄,越的是心靈與思維之執念的牢獄,在牢獄裡我們痛苦、折磨、煎熬,尤其在當下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裡,有時會令我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下,人的正常反應,就是想要逃離。皆實學也,實學,實用之學,真正解決一個人心靈煩惱的大學問,還算不上實用麼?王陽明先生作為明朝最傑出的大儒,其所提出的「致良知」說便是這樣一門專門對治煩惱的大學問。致良知,致的是「吾心之良知」,良知散發之後,人所感受到的便是通達與愉悅。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煩惱妄想是黑暗面的,是負能量;而良知良能則是光明面的,是正能量。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研討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
    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近日在海曙區青林灣公園陽明文化苑,舉辦了「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專題座談會,來自司法領域的領導、法官、律師和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以及研究陽明心學的專家等出席了座談會。與會者結合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從不同角度對現代社會中「致良知」與法治的關係提出了看法,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致良知』與法治」是一個既有學術性又有現實性的重大課題,建議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繼續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圍繞案例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這既是弘揚陽明文化的有效路徑,也能為開展課題研究打下基礎。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致良知四合院:「人老了,還能幹啥?古稀之年,又有了新奔頭!」
    「文長,西頭老劉家兒媳又和公婆叫罵上啦,你有空來說叨說叨?」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生於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的侯文長,就是這樣一位大家都離不開的「老年寶」 。退休後,又成了另一種「公家人」,張家、王家、李家,趙家……周圍幾個村莊誰家有事,就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退休綜合症」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蹤跡。侯文長「人到七十古來稀」,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71年的風風雨雨,太多事的經歷,磋磨了他也涵養他,讓他變成一個真正的「長者」。多為別人付出,這是他的人生活法。
  • 北美傳奇的荒野狼王:它的死喚醒了獵人的良知,請敬畏自然
    王陽明先生的的陽明心學中對於良知的論述可以這樣理解:良知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好惡之心,良知知道是非善惡。世間萬物皆有靈,良知也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狼是存在於大自然之中的野生動物,自人類文明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狼看似兇狠,卻一直與人類共存至今。
  • 王陽明反覆告訴我們9個字:立長志 致良知 事上練@覃傑每日精進周...
    相關學習心得,就是這段時間的每日精進匯總。那是在大學期間,當時看《明朝那些事兒》,結果愛上王陽明這個男人。於是買了一本《傳習錄》,看完就記住幾個關鍵詞,其它啥也沒理解。當遇到華杉老師解讀版,基於對華杉老師的認可,對王陽明的喜愛,就入手了。馬上就要結束一輪。如果今天你問我,王陽明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
  • 致良知學習筆記|學習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品質變得純粹而光明
    學習一門明心淨心的功夫【原文導讀】「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苟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
  • 致良知四合院:忙,不是問題。失去觀照,才是問題
    五百年,一位屬官也請教過陽明先生: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致良知」這個學問是很好,但日常公務繁忙,斷案工作佔用了很多精力,實在是沒有時間學習呀!)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