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2020-12-14 復性讀書會

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省,是反省,就是反思,對自己做事情的情慾念進行反思;察,是體察,也就是感悟,參悟,要對你反思的事情進行一種參悟,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克,是克制,就是克制自己,人必須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你先得學會克制自己,什麼事情我不做,你才能有所作為,事業才有成,要學會克制自己,這叫克;最後這個「治」,是治理、調理、管理,你要學會管理你的心。

省察克治,就是學會反思、學會參悟、學會自我克制、學會管理自己的心。這才是修心的第二步,理會自己的性情。而這個省察克治從哪裡入手,從哪裡做起?從你的「情」,情慾念的那個「情」。你要學會反思自己的情,對自己的情緒的變化能看的很清晰,然後你去參悟自己的情,你為什麼有這個情緒變化。找到根源之後,你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不能讓它隨便的爆發。最後,你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

《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是不讓你發,要追求喜怒哀樂的發、表達,都適度、適當,這叫中節。這才叫情緒的管理,對你的情進行管理,然後讓你的喜怒哀樂這些情緒的表達都適當、適度,別過分。

今兒不該你生氣的時候你生了,那不適當;今兒該你生氣的時候你沒生,那也不叫適當。該高興的時候高興,該發火的時候發火,這才是儒家提倡的情緒的管理。但還有一句話,別整過分了,說現在是該你發火,這事確實人家惹到你了,你應該表現出你的憤怒來,也別發過分了。最後說:「老師說可以發火,現在這事我非常生氣,那我得發一下,最後拍桌子打板凳發半個小時脾氣,把自己心臟病氣犯了,打120急救。」犯得上嗎?這就是過分了,沒有適當、適度。

追求省察克治自己的情,最後要達到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不該發的時候不發,該發的時候就發。而且發,也要發得絕對到位,不過。而且你要知道一點,情緒的表達在儒家看來不是為了發洩,而是要通過情緒的適度表達來解決問題。你媳婦惹到你了,你做一個適當的表達,讓她下回知道這事兒不能這麼幹,這麼幹就會讓你發火,這問題解決了,兩口子以後越來越和睦,越來越和諧。但你要發得過分了呢?達不到預期效果呢?本來你發火五分鐘媳婦是自責的,這事我辦的確實不對,難怪他生氣,下回我得注意;等你發到十分鐘的時候,媳婦的心態就變了,這差不多了,怎麼嘮叨起來沒完了;等你發到十五分鐘的時候,媳婦就有點忍不住了,就這點事,你瞅你叨叨起來沒完,還叫不叫個爺們;等發火發了二十分鐘的時候,媳婦就爆發了,我就這樣,愛咋咋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把兩口子矛盾整夾生了。所以講究一個度,要適度。

理會自己的性情,省察克治。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波動,通過反思,理解自己的情緒;其次,去參悟你這個情緒的根源是什麼,你要是不能找到你情緒的來源,後面那個克治你就做不到,那就忍不住了。你得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你才能對情緒進行一個管理,這事才能辦明白。這說的是情,念比情還要複雜,因為起心動念的時候常常是諸念混雜交纏在一起。情不涉念,念常動情啊。你的情有時候和念沒關係,但是你一旦動念,你必然動情。

因此,反思的時候,思情容易,思念難。情往往是單一的,念往往是各種念交纏在一起的。你說你現在高興那就是高興,生氣那就是生氣,這情是單一的。你不能現在是痛並快樂著,我現在是怒並喜歡著,這個是沒有的。情往往是單一的,能分清楚。但念不是,念往往是混雜的。就像我之前問大家那個問題,今天為什麼到這來聽課,你往往不是單一的念,你可能有幾個起心動念,它們合在一起導致你走在今天。

因此學會情緒管理之後,下一步要對自己的念和欲想明白,這個難度就提高了。因為它像麻繩一樣好幾股擰在一起,你得一股一股把它摘清楚。我今天來上課,我一共有幾個念?第一個念是想了解陽明心學;第二個念是好朋友相約撅不開這個面子;第三個念有好奇心,想知道這個主講人楊軍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他們為啥搞這種賠本賺吆喝的活動,不僅一分錢不掙,還搭錢,他們到底想幹啥,我去看看,這也是一個念;後面據說這個會場氛圍也不錯,我去體驗一下。可能是諸種「念」夾雜在一起,你來到了這。能把自己的各個念都想清楚,這個難度就比思情提高了,這是下一個境界。但如果你起步能把自己的情反思明白,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反思念,相對來講就容易,並不難。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李向金:《陽明心學》重在修心,那到底該怎麼修心呢?
    我寫過一篇關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心得文章,題目是《李向金:10年陽明心學,我都學到了什麼》。文章發布後,很多讀者點評互動,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反饋,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修心」這個環節上,所以我想續寫一篇,還是以交換思想為目的,不做觀點之爭。藉此感謝給予積極反饋的讀者朋友。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有朋友問:心學之「心」究竟何物? 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是其心學的基石,我一直困惑於這個「心」到底指什麼,請各路大神指教。叩謝! 心學實際上發源於南宋的陸九淵,南宋時期曾經爆發過「皇極之爭」,其實也就是想理清《太極圖說》中的道教成分,陸九淵就是「皇極之爭」中與朱熹對抗的主力。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這個學派很屌的,我眼睛一睜就是看到世界都是我的,我眼睛一閉,世界都沒有了。歷史上稱為心學,後來的傳人是王陽明,所以合稱「陸王學派」。
  • 國史十六講:陽明心學與異端思想
    王守仁則主張把自己的「心」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拒絕拜倒在聖賢的腳下,掀起了思想界的一場革命。此後人才輩出,都以追求思想自由為指歸,形成波瀾壯闊的自由主義和博愛主義的思潮。美國學者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首先提出上述與眾不同的觀點,啟發人們換一個視角分析陽明心學。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構筑陽明洞講學而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制敵兵道的秘訣,為什麼王陽明一生都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 陽明故裡丨《寧波日報》整版解讀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原來對城市的...
    陽明文化的魅力在於它貫穿了儒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揭示人的價值的不可限量性,指明每一個人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只有通過不斷的修養,才可能開發出內在潛力,並指出致良知這種可能實現的方法,於今仍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 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
    現實性一切都源於一體性根本,是陽明心學的一體性原則、是心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關係。心學目的是建立起根本,人的辯證關係。但後人解說,只講心而落入唯心主義。王陽明看到了現實的矛盾以及宋朝理學理論崇拜的後果,因此而產生的心學,如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一樣,重要不是唯物的部分,而人的主動性,在於人的意識的關係,辯證關係。心學並不是否定理學,而是否定錯誤的使用理論的人。理論崇拜產生就在於沒有深入到理論與人的關係,由此產生的不同的觀點。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雨法閱讀365 |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王陽明傳:知行合一...
    雨法閱讀365 |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 王陽明心學智慧:修煉不動心,擁有一顆強大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不動心」也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內涵,通俗來說是一種內心的強大,而在修心的境界則是內心不因外事而動,一個人即便外在遭遇了負面情緒,也能夠化解這一些情緒,不讓情緒入自己的心。此心不動,隨心所動,應該是我們學習心學最嚮往的境界了。
  • 悟道與修心實苦,開啟人生之光明
    」聖人之道,何以致也?定心、靜心、修心其本質是讓人們懂得自己注重心靈的實修,也就是回到「做人」這個根本上,即成就自己的人格。心量有多大,事業才能有多大;志向有多高,境界才能有多高。澄觀老師在講《聖人之道 吾性自足——王陽明龍場悟道還原》人都是有危機意識,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便不會在乎面子,只想要求心之光明,更是為自己尋求聖賢之道,以去除內心磨練之苦痛。即使面對艱難之事,也不要怨天尤人,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事,須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方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正道。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對於理學的貢獻比起宋代朱熹來說也不遑多讓。或許也是因為王守仁的陽明心學,明朝在儒學理學的造詣上能夠和宋代媲美。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可他的仕途卻並沒有一帆風順。之前也說過理學是包含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兩種思想。兩者不同的就是對於理的看法。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心即理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你遇到事情時,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因為那是你的本心,也就是良知。
  • 王陽明:當遇見「殺人不見血的刀」的事,掌握這5種方法避免上當
    陽明先生乃是明朝第一「千古奇人」,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唯一可以與孔子「孔聖人」相媲美的聖人,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其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陽明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
  • 王陽明:層次高的人,從不追求忙碌,而是學會掌控自己的內心
    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大家也習慣地稱之為王陽明。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陽明心學《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為賢,一路向東
    讀陽明心學《教條示龍場諸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光荏苒,不覺已近四十。回首望,此生已虛度半,志未立,仍迷惑,心底茫茫然。然去春有幸接觸四合院,方近聖賢學習之門,途中陸續結識眾多志同道合之士,彼此勉勵。至今日,略有悟,卻無獲,想放棄。究其因,無他,唯心不靜,心不安,志不立,不敢為天下先!老師曾多次教訓誡誨:明心淨心兼修身,度己利他邊度人。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