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公眾號--啟予文化,作者:楊軍先生簡介:楊軍,遼寧朝陽人,1967年生。1997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呂紹綱先生。2005年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0講:修心方法之理會自己性情
收回心之後,按王陽明的話來講要做四個字:「省察克治」。否則的話,你就「心如槁木死灰亦無用」了。省,是反省,就是反思,對自己做事情的情慾念進行反思;察,是體察,也就是感悟,參悟,要對你反思的事情進行一種參悟,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克,是克制,就是克制自己,人必須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你先得學會克制自己,什麼事情我不做,你才能有所作為,事業才有成,要學會克制自己,這叫克;最後這個「治」,是治理、調理、管理,你要學會管理你的心。
省察克治,就是學會反思、學會參悟、學會自我克制、學會管理自己的心。這才是修心的第二步,理會自己的性情。而這個省察克治從哪裡入手,從哪裡做起?從你的「情」,情慾念的那個「情」。你要學會反思自己的情,對自己的情緒的變化能看的很清晰,然後你去參悟自己的情,你為什麼有這個情緒變化。找到根源之後,你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不能讓它隨便的爆發。最後,你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
《中庸》上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提倡的「中」、「和」兩個概念,喜怒哀樂存在於內心當中,不隨便發出去,這叫中,但人也不能總不發。以前有朋友問我,老師你讓我們喜怒哀樂未發,那什麼事我都忍著,心裡有氣我得忍著,那儒家修的比較憋屈。那你光修前半句啊?斷章取義,你不修後半句啊?中庸後半句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是不讓你發,要追求喜怒哀樂的發、表達,都適度、適當,這叫中節。這才叫情緒的管理,對你的情進行管理,然後讓你的喜怒哀樂這些情緒的表達都適當、適度,別過分。
今兒不該你生氣的時候你生了,那不適當;今兒該你生氣的時候你沒生,那也不叫適當。該高興的時候高興,該發火的時候發火,這才是儒家提倡的情緒的管理。但還有一句話,別整過分了,說現在是該你發火,這事確實人家惹到你了,你應該表現出你的憤怒來,也別發過分了。最後說:「老師說可以發火,現在這事我非常生氣,那我得發一下,最後拍桌子打板凳發半個小時脾氣,把自己心臟病氣犯了,打120急救。」犯得上嗎?這就是過分了,沒有適當、適度。
追求省察克治自己的情,最後要達到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不該發的時候不發,該發的時候就發。而且發,也要發得絕對到位,不過。而且你要知道一點,情緒的表達在儒家看來不是為了發洩,而是要通過情緒的適度表達來解決問題。你媳婦惹到你了,你做一個適當的表達,讓她下回知道這事兒不能這麼幹,這麼幹就會讓你發火,這問題解決了,兩口子以後越來越和睦,越來越和諧。但你要發得過分了呢?達不到預期效果呢?本來你發火五分鐘媳婦是自責的,這事我辦的確實不對,難怪他生氣,下回我得注意;等你發到十分鐘的時候,媳婦的心態就變了,這差不多了,怎麼嘮叨起來沒完了;等你發到十五分鐘的時候,媳婦就有點忍不住了,就這點事,你瞅你叨叨起來沒完,還叫不叫個爺們;等發火發了二十分鐘的時候,媳婦就爆發了,我就這樣,愛咋咋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把兩口子矛盾整夾生了。所以講究一個度,要適度。
理會自己的性情,省察克治。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波動,通過反思,理解自己的情緒;其次,去參悟你這個情緒的根源是什麼,你要是不能找到你情緒的來源,後面那個克治你就做不到,那就忍不住了。你得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你才能對情緒進行一個管理,這事才能辦明白。這說的是情,念比情還要複雜,因為起心動念的時候常常是諸念混雜交纏在一起。情不涉念,念常動情啊。你的情有時候和念沒關係,但是你一旦動念,你必然動情。
因此,反思的時候,思情容易,思念難。情往往是單一的,念往往是各種念交纏在一起的。你說你現在高興那就是高興,生氣那就是生氣,這情是單一的。你不能現在是痛並快樂著,我現在是怒並喜歡著,這個是沒有的。情往往是單一的,能分清楚。但念不是,念往往是混雜的。就像我之前問大家那個問題,今天為什麼到這來聽課,你往往不是單一的念,你可能有幾個起心動念,它們合在一起導致你走在今天。
因此學會情緒管理之後,下一步要對自己的念和欲想明白,這個難度就提高了。因為它像麻繩一樣好幾股擰在一起,你得一股一股把它摘清楚。我今天來上課,我一共有幾個念?第一個念是想了解陽明心學;第二個念是好朋友相約撅不開這個面子;第三個念有好奇心,想知道這個主講人楊軍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他們為啥搞這種賠本賺吆喝的活動,不僅一分錢不掙,還搭錢,他們到底想幹啥,我去看看,這也是一個念;後面據說這個會場氛圍也不錯,我去體驗一下。可能是諸種「念」夾雜在一起,你來到了這。能把自己的各個念都想清楚,這個難度就比思情提高了,這是下一個境界。但如果你起步能把自己的情反思明白,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反思念,相對來講就容易,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