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2020-12-16 瑞讀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用當代文字理解,「道」可以用理論、思想、信念、本質等等來解釋。

「偽道學家」屬於裝出來的一本正經,後來乾脆把偽字去掉,只要聽到「道學家」一般都令人搖頭,因為它代表著頑固、虛偽、自以為是、愛好教訓他人等令人想敬而遠之的品行。

而真正的儒家始祖孔子卻是有原則又能靈活不固執的人。

體現在哪?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絕四件事,不意測瞎猜,不覺得必然,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佛學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以做一比較,在佛學中所謂「相」,就是形象或現象。

道家中「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是要人「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不自我表揚,不傲慢地以自我為中心」,也可以和孔夫子的「絕四」做一對比。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都是以完善自身為根本。四毋、四無、四不,都屬於知識的最高處,即「無知」。「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殊途同歸,西方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下圖)也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是毋我、無我、不自是的另一種說法。

半罐水響叮噹,滿罐水不響。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說孔子的學問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望起來很高,鑽研進去很深,剛學習時好像很簡單,再學一些才知道很淵深。

孔子周遊列國以後,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權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對社會、歷史有貢獻,只能是從事文化與教育。因此決定回到魯國來,整理中國文化,由此產生了六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川流不息的河邊上說,時光就像這流水,不管白天黑夜都滾滾向前。這是《論語》中極具哲學意味的兩句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憂愁,有勇氣的人不懼怕。

相關焦點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孔子很少主動去談利益、命運、仁。罕不代表沒有,但一定是很少的。 後世儒家分出來好多名聲不太好的叫法,如「偽道學家」。這個道學不是道家的道學,而是儒家的道學,「道」在我國文化史上不只屬於道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會推崇「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包含廣闊,每家學說解釋自己的「道」也會存在差別。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導師孔子和老子,這是西方哲學界對中國思想巨人的承認。
  • 古希臘時期的女性哲學家
    很少哲學系學生有機會思考或閱讀古代女性哲學家著作,安妮康威(Anne Conway)、瑪格麗特卡文迪什(Margaret Cavendish)、沙特萊侯爵夫人(milie du Chtelet)等近代女性哲學家的作品正以緩慢速度納入課程中,那為什麼會沒有希帕提亞呢?主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留存下她的任何哲學著作。
  • 修道、修佛、修身(儒)有共通之處嗎?「儒釋道」的從容
    曾子所著的《大學》注重修身養性的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真正禮的精神,在於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皆抱著虔誠恭敬的態度。二、釋「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學洞穿世事聚散無常的名言。所以,做人做事何不灑脫一些?曠達一些?神是能思慮的主體,氣是活力的泉源。
  • 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出生於古希臘北部的斯塔拉吉城。他是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希臘三賢」。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但他卻拋棄了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更注重收集資料和實踐。
  • 《蘇菲的世界》: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永恆」之光
    哲學就是思考和批判。這是很多哲學家都認可的觀點,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等。關於哲學的定義本就是一門學問,每一個哲學家對此都有不同的解釋,因為哲學的定義千差萬別,有哲學家認為:日常生活就是哲學。哲學的終極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可所有的哲學家們都在尋找終極,有的認為空是終極,有的認為美德是終極,也有人什麼都沒找到,轉身大呼「上帝已死」。這種終極我們換個詞,就是永恆。
  • 究竟是什麼書?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作有一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有心人不囿於固定的形式,總能通過各方各面獲得思想的啟發、智慧的啟迪。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或許「比較文學」的真義之一就在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這樣一個觀察:善於使用隱喻還是有天賦的一個標誌,因為若想編出好的隱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間可資借喻的相似之處(陳中梅譯)(Poetics, 1459a),哪怕這些事物有可能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對於「為什麼要去比較希臘和中國」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怎麼可能不去比較它們?」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或許「比較文學」的真義之一就在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這樣一個觀察:善於使用隱喻還是有天賦的一個標誌,因為若想編出好的隱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間可資借喻的相似之處(陳中梅譯)(Poetics, 1459a),哪怕這些事物有可能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對於「為什麼要去比較希臘和中國」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怎麼可能不去比較它們?」
  • 古希臘文明存不存在?中國學者:子虛烏有!
    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可以說現代歐美的幾乎一切,都建立在古希臘文化之上。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中國學者言必稱古希臘,將之奉為圭臬,至今仍有很多學者深信不疑。
  • 漫畫|孔子是個文弱書生?你可能對孔子有什麼誤解
    力氣大這點,孔子可能是遺傳自自己老爸,被稱為「魯國三虎將」之一的叔梁紇。孔子不僅力氣大,身高也很讓人矚目。《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在達巷黨有個人感嘆說:「孔子太偉大了,學問這麼淵博,已經不能用某一個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了。」這樣的讚譽讓謙虛的孔子不好意思了,於是孔子就跟自己的學生說:「我要選個專長,選哪方面呢?駕車,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 孔子為什麼很少言這三件事?
    換言之,用「言」這個字的時候,是說孔子並沒有特定的說話對象,或者可以理解為,孔子所「言」之事,就是他所想之事。罕言之事,就是他自己很少想的事。程子詳細解釋了這三樣事的特點。說計較利益則有損義理,命運的事情過於精深奧妙,而仁這個話題又過於宏大,所以孔子很少說。
  • 如何用一句話區分:古希臘哲學、印度哲學與中國哲學
    什麼是哲學(philosophy)?philosophy這個詞,源自philein[愛]和sophia[智慧]的結合,有「追求智慧」之意。談及哲學,繞不過一個重要時期——「軸心時代」。歷史上,「軸心時代」是哲學發展的輝煌時期。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眾所周知,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一生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前寫成流傳千古的五千言——《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兩人雖然有82年的時代差距,但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82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這個角度說,兩人基本可以稱是同時代的人。當時我國是「春秋時期」,西方是「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讀的書不少,但最終也沒能獲得一官半職,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一輩子只當平民,也沒有去過太遠的地方,經歷不夠豐富,晚年還倒了大黴。從這個方面說,孔子也比蘇格拉底強的多,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我國最早的啟發式教育,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有的一拼。
  • 《大哉孔子》|濟天下(1/10)
    ^ 01《大哉孔子》| 濟天下…… 大哉孔子! 孔子到底大在什麼地方?…… 我們崇敬孔子,但崇敬他什麼?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但偉大在哪兒?……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說:「即使明知道在這個時代做不到,我也一定要去做!」人心變了,世界才會變,「我的學問是改變人心的學問。」自此,孔子帶領學生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傳道生涯。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
  • 把一個蘋果切兩半,一直切到不可再切時,這個蘋果還剩下什麼?
    如果我們擁有一把神砍刀,將一個普通的蘋果切兩半,然後再繼續將其中一半繼續切成兩半,就這樣一直切下去,是不是意味我們可以把物質無限地切分下去呢?其實這個問題,很早就有在思考。在古希臘時代,有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四大門派,最早的一個先哲叫做泰勒斯,他也被稱為科學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