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2020-12-16 念清平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

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

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

孔子說:「我當不當官,對你們就那麼重要嗎?」

"我現在終於明白當年季札先生為什麼要把自己醉死?因為他心裡痛苦。難道披上一身衣冠就可以解除內心的痛苦嗎?"

「子貢的建議陷我於不仁,子路的做法將陷我於不義。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呢?

「我的學問是心的學問,是傳播仁與義的學問。」

子貢說,當今是大爭之世,早就不是周文王的時代了,秉持仁義之道是不合時宜,如何在當今這個世界生存?

孔子說:「即使明知道在這個時代做不到,我也一定要去做!」

人心變了,世界才會變,「我的學問是改變人心的學問。」

自此,孔子帶領學生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傳道生涯。

有人說,孔子的一生是失敗的,為官不合時宜,無力挽回時局國運,惶惶如喪家犬般周遊列國,奔波一生。

那什麼是成功呢?

在每個人都追求優秀的時代,什麼又是優秀呢?

是清復北交、大公司高職位、別墅豪車、外表光鮮、熱愛運動......?

什麼又是人心的學問呢?

孔子說,小時候在曲阜的街市,和夥伴們玩耍,拿水灌進螞蟻窩,當時是覺得好玩,可現在想來,對螞蟻來說,那就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啟發、善護人心中那份對生命的惻隱之情,保持人心的本真,這是仁之端也,也是人心的學問。

為什麼要立志傳播人心的學問?

孔子說,人心變了,世界才會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光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時空變幻中,不變的是什麼?

什麼可以穿越時光的流沙河?

孔子的大德與大名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

人心變了,世界才會變。

心轉境轉。

吾道一以貫之。

當靈魂覺醒,人就離開宿命,知了天命,此時,人心就有了一以貫之的原則與準則,承天命而行,啟迪人心、影響後世。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
    平常和人打交道,我們都很注意一件什麼事呢?不是對方地位、實力、家境,而是人品。《論語》中,孔子有這樣的提示: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常說,學儒家的思想,就是學做人的學問。《論語》中,孔子就提到「偽君子」。「偽君子」是什麼樣子的呢?孔子說,「巧言令色」就是喜歡表現得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曾子又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
  • 對於人才,孔子都看走眼過,你是人才嗎?《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對於人才的鑑別,孔子都看走眼過。21世紀人才很重要,如何發現和培養人才,乃至於如何讓自己成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看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1.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有些官員請楚昭王去祭祭河神,可是楚昭王卻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楚國的疆域是在長江、漢水一帶,從來與河沒有什麼來往,我怎麼會得罪黃河的神呢?」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心想,楚昭王可真是一個開明的國君啊。在這樣的國君治理之下,國家會很快強盛起來的。既然在陳國沒有什麼作為,何不到楚國去試一試呢!正好這時楚昭王也聽說孔子在陳國,便派人來請。於是,孔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奔楚國去了。
  • 大型孔子石雕像站姿孔子雕塑校園孔子石雕擺件
    孔子大家都聽說過。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關於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而很多學校和教育基地都喜歡建立孔子石雕像。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他感嘆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故特別強調「問」,批評人們不好問的原因是心不能虛。心不能虛,好學之心就不誠,學問也肯定做不好。
  • 漫畫|孔子是個文弱書生?你可能對孔子有什麼誤解
    沒想到吧,作為萬世師表的人物,孔子其實還是孔·大力士·神射手·老司機·猛男·子。《列子》是這麼說孔子的:「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力氣大這點,孔子可能是遺傳自自己老爸,被稱為「魯國三虎將」之一的叔梁紇。孔子不僅力氣大,身高也很讓人矚目。《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正是憑著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孔子帶著弟子們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可是,戰火紛飛的春秋亂世,沒有一個諸侯國真心喜歡他的學問。於是,孔子決定,要不就帶著弟子們去海外拓展拓展市場吧。其實孔子早就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北京日報]韓星: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 孔子說,時也,命也,這一句話是怎樣的含義
    我們用現在的觀念列舉,姜太公是最幸運的,得其時,得其人,他如果沒有碰到周文王,他就這麼一輩子過去,我們也不知道有姜太公這個人,所以他得到好的主人,那個時候,又是什麼呢,又是周朝要滅掉商朝的時候,但是大家知道像這些,都是在這個朝代更替的時候,如果一切很太平,根本沒有英雄豪傑,也沒有忠臣,只有朝代亂,你才會出忠臣,朝代很太平,用不著忠臣,就算是忠臣,他也沒有機會表現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論語》前四篇可以說是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第五篇《公冶長》就屬於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了,這一篇的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做人做事的應用。《公冶長》這一篇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裡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教育的作用。
  • 七歲孩童如何成為孔子師?被尊為「聖公」,民間信奉為「小兒神」
    那麼讓人好奇的是,他與孔子間發生了什麼事呢?相關圖片有據可查的古書記載,《淮南子》裡提到「孔子有以聽其言也」。意思就是孔子聽了他的話而理解了某些道理。漢代《論衡》一書說:夫項橐年七歲教孔子。案七歲未入小學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託之類也。
  • 《論語》中巧言令色的學問,領導人的修養,警惕話語外的糖衣炮彈
    ——《論語》「巧言令色」幾個字看似好理解,能說能吹的人自然就是巧言令色,這樣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不過古人說話都是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就孔子這麼簡單一句話,結合豐富的人生經驗,分析起來卻能有四重意思,前三條都能做到就是個很不錯的人,第四條的毛病我們每個人不注意就犯了。
  • 《我們都是孔子的追隨者》學後復盤:但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該讓步的
    (4)曾昭旭先生曾昭旭先生的學問主要是愛情學,當屬當今時代愛情學第一人,主張戀愛要談一輩子,認為夫妻間最高的愛的境界就是療愈創傷,照亮黑暗,彼此共同成長,互相成全,這不單單是愛情的學問,這背後是生命成長的學問,力圖通過對兩性關係的研究,協助更多夫妻擁有獨立人格,具備愛的能力
  • 林語堂說,什麼使中國人成為哲學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是中國文化的兩個方面,代表一種文化的不同的價值取向,都是對「道」的探尋。孔子和老子各有特點,孔子是偉大教育家,政治上鬱郁不得志,沒想到自己的思想卻流傳千古,學生的傳播功不可沒。老子是個神秘人物,有沒有這個人都在爭議,孔子在前還是老子在前也在爭論之中。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
  • 究竟是什麼書?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孔子翻爛的第一本書,是生活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有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但在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過世,媽媽在他十七歲時也離開人間。孔子第78代子孫、臺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教授講,孔子小時很窮,他媽媽顏徵在可能就是不停地織布以此養家。在那個時候,織布是女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她很辛苦地織布以後,把布賣了,賺一點生活費。顏徵在不只是把他養大,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禮物,就是讓孔子在任何痛苦困難的環境中,都要懂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