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

2020-12-14 四姑娘的書房

儒家做人的智慧,雖然有些已經過時,但大多數的做人處事方法,仍值得現代人借鑑學習。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做人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

平常和人打交道,我們都很注意一件什麼事呢?不是對方地位、實力、家境,而是人品。

《論語》中,孔子有這樣的提示:做人的學問,避免做「偽君子」,孔子說的太現實!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我們常說,學儒家的思想,就是學做人的學問。《論語》中,孔子就提到「偽君子」。

「偽君子」是什麼樣子的呢?孔子說,「巧言令色」就是喜歡表現得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

曾子又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這是偽君子的另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聳著肩,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

如果細看《論語》的朋友,會發現孔子十分反感這種行為。因為孔子在《陽貨》篇和《公冶長篇》也有提到「巧言令色」,整部《論語》共出現了三次。

唐代詩人李白,寫下《夢遊天姥吟留別》,裡面有一句很經典,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灑脫的性格,讓他毫不畏懼權貴,更不屑於巴結討好達官貴人。

孔子亦是如此,《論語》裡他三次提到「巧言令色」,是重要強調了這樣的人,是做人的大忌。

雖然歷史上,出現很多獻媚、拍馬屁而步步高升的人,但最後結局都並不是很好。

但凡帝王、諸侯身邊諂媚的人,最有本領的就是挑撥他人關係,說是非製造謠言,從而使自己從中獲益,別人因此家破人亡。

所以從今天的社會來看,孔子提出的「偽君子」論,也是成立的,當面對這樣的人,我們稍不防備,就很容易被傷害。

作家曲波說過,「能媚你的,必能害你,要加倍防備;肯諫你的,必肯助你,要傾心細聽」。

深以為然,一個真正的仁德之人,是不會利用花言巧語來滿足自己的私人利益。

所以,「巧言令色」的人,是違反了儒家推崇的「仁」道,就算不上一個仁德的人。

曾經看過一句話,叫「言行在於美,而不在於多。」不需要誇誇其談,能夠發自內心說話,就可以了。但是,能夠講話說的不傷人,又真誠讓人容易接受,就屬於一門高深的學問了。

因為古語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具有兩面性的。

合適恰當的語言,不僅能維護好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還能做事讓人放心。

而以私人利益為目的的花言巧語,雖然讓聽的人覺得舒服,但更襯託出自己的不光明。

人與人之間,除了微笑溝通至關重要,最離不開的就是語言交流。

孔子在這裡提出的學說,就正是符合人際交往中最現實的問題,也是解決人際交往矛盾的關鍵環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光是諂媚、討好的話要少說,傷害人的語言更是不能說。

比如說,鄰裡之間原先相處挺和諧,但因為聊天時的一句玩笑話,就誤傷了對方,給對方造成心理上傷害,那這樣的關係會出問題。

再比如,夫妻倆本來吵吵鬧鬧都是小事,第二天就能和好,但你非要跑過去吐槽下一方,再說說另一方,這本來能和好的夫妻關係,就又要吵起來了。

不要小看一句話的效果,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能敗事,就是這個道理。

會說話的人,不會輕易評論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更不會故意巴結討好別人。

不會說話的人,說的最多的都是討好人的話,為的就是自己能受益。

你是要做一個會說話的人,還是不會說話的人呢?現在都把會說話的人,稱為「高情商」;將不懂得說話的人,叫作「低情商」。

所以,現在網絡上到處都標榜著學做「高情商」的人,其實情商高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會說話。

清朝皇帝康熙爺,曾說過「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貽百年之患」。

不要小看細節的重要性,能夠管的住嘴,說的了話,你就贏了。

不信,你觀察下周圍的人,那些情商高的人,比如娛樂圈裡的黃渤、何炅、蔡康永等,他們說話就覺得,聽著真舒服。

生活裡也是這樣,那些高情商的人,往往都很受朋友、同事、領導喜愛,因此他們不僅能收穫到好人緣,還能得到更多的機會、資源,進而比別人更有優勢達到成功。

哪怕就像馬雲、雷軍等網際網路成功者,也不會輕易的張口就說,而是怎麼有學問,怎麼讓人舒服,怎麼說話。

所以,有時候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嘍嘍,說啥做啥,沒什麼關係,對生活都影響不大。

其實不然,每個人都需要社交吧,都需要辦事吧,離開這張嘴,你什麼都很難做成。

所以,要想做一個真正的智慧者,就要先學會區分偽君子的特徵,戒掉「巧言令色」的壞習慣。

再修煉好內心的能量,當自己的內心豐盈了,心態積極樂觀了,自然不需要事事求人、依賴人。

一個成熟的人,是要將自己變成有實力的人,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會不求於人,才能真正的做到仁德之心。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說:「我當不當官,對你們就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終於明白當年季札先生為什麼要把自己醉死?因為他心裡痛苦。難道披上一身衣冠就可以解除內心的痛苦嗎?"「子貢的建議陷我於不仁,子路的做法將陷我於不義。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
  • 「巧言令色,鮮于仁」:君子好辨認,偽君子呢?孔子早給了答案!
    但是,任何事物的判斷,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就如君子,小人,這中間還有一個判斷,是「偽君子」,介於坦蕩蕩和長戚戚之間,「牆上蘆葦」,「兩面人」既有君子之表現,也有小人之表現。偽君子防不勝防,危害更大。如何判別?兩千多年前,古聖賢孔子有答案!
  • 對於人才,孔子都看走眼過,你是人才嗎?《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對於人才的鑑別,孔子都看走眼過。21世紀人才很重要,如何發現和培養人才,乃至於如何讓自己成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看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1.
  • 胡適很經典的語錄,僅19個字,卻教會了無數人如何做學問和做人!
    做學問和做人,該怎麼做?如果大家不去讀胡適僅19個字的語錄,會怎麼回答呢?相信很多人安靜思考過後,會說做學問,那肯定是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果,做學問要循序漸進,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學問最好是做一輩子,那樣才會有成就。試問多少人把做學問當成了一輩子的事?只要他把學問當成了終身事業,那麼他肯定會是一個把學問做得很好的人。
  • 有這3個「反常表現」的人,十有八九是偽君子,要警惕了
    而現實生活中,似乎並非如此,有些人表面上謙謙君子,內心卻極其惡毒,讓人防不勝防。很多時候,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安哥認為,偽君子通常會有三個「反常表現」,發現一個,敬而遠之。偽君子的第1個「反常表現」:表面善良,實則險惡有些人,平時道貌岸然,做得比誰都周到。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論語》前四篇可以說是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第五篇《公冶長》就屬於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了,這一篇的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做人做事的應用。《公冶長》這一篇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裡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教育的作用。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史林|韓星:孔子提倡「學為成人」,有何深意?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學問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    做人嘛,我有四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裘老講座的題目是「做人、做事、做學問」。他用自己一生的經歷,作了這樣的演講,他更用自己一生的實踐,詮釋了這樣的格言。以下是報告整理稿。 做人,做事,做學問裘法祖       各位同學,我回到我的老家來了。
  • [北京日報]韓星: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 佛教看「臺上做戲,臺下做人」
    評劇名家新鳳霞說:「我在生活中信奉這樣一句格言,即臺上做戲,臺下做人,臺上做戲講戲德,臺下做人講人格。」女兒吳霜在《不屈為至貴,最富是清貧》一文中說:「父母的處世之道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他們在事業上成功的一種原因、一種源頭。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一、不要被語言所迷惑認識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只是要看他怎麼說,所說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而且還要看他做什麼,怎麼樣做人的,是否言行一致,從而判斷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學生宰予同學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語言科成績是第一名。平時能說會道,說起大道理一套一套,與孔子辯論起來也是當仁不讓其師,他的同學個都覺得他很有學問,讓孔子也產生了這個學生勤奮好學的錯覺。
  • 閱讀點《做人的基石》圖書系列最新發布,孔子八大德育思想匯聚奇幻...
    繼之前與國際培幼會合作推出《孩子是百寶箱We Are Children Treasure Box》圖書系列後,閱讀點® (ReadingMile®) 繼續履行「樹立孩子修養品格」的使命,最新推出一套八冊《做人的基石 Bedrock of Being a Man》圖書系列,希望將聖人孔子的八大德育思想–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透過八個充滿奇趣和冒險的故事,以輕鬆的手法,教育孩子們內在的涵養,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看懂真小人VS偽君子 懂王的境界也許並非如你所看的那樣
    對於本屆大選,許多評論名家都以「真小人對偽君子」來概括,實在是令人嘆息。這種簡單粗暴的小人、君子二分法,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致命傷,因為人性遠不止君子小人之分別。「有缺陷」這件事,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裡最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人性」。但西方文化的根基之一,就是對於人性的反思,尤其是對於人性的幽暗、醜陋、頑劣,幾乎人人不能避免的道理。這種哲學傳統從古羅馬皇帝奧理略(Marcus Aurelius)起,一直沒有中斷過。人性的弱點,當然遠不止儒家所謂的「食色性也」。
  • 剛剛讀研究生時的小感悟-做人做事做學問
    正當我心中的迷茫無處化解,不知道究竟要做什麼才能把研究生這短短的2.5年過好的時候,一位老人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僵局。「做人做事做學問,其中,做人最難,做學問最容易,而做事,則要讓別人豎起大拇指,才說明是真的能幹成事。」 是啊,其實只要做好這三件事,就完全可以將研究生階段的生活,甚至我們的這一生都過好了。
  • 孔子說,時也,命也,這一句話是怎樣的含義
    孔子說,時也,命也,這一句話的含義非常深刻,他告訴我們,一個人,你生不逢時的時候,你有再大的本事,都是沒有用,像諸葛亮,就是生不逢時,所以他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劉伯溫也一樣,生不逢時,雖然他命很好,但是命分兩種,一種你的才能是很好的,一種是你的遭遇是很悽慘的,這都可能;命一種是內在的
  • 朱熹真的是個偽君子嗎?
    朱熹畫像 朱熹,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但是為何後世卻有朱熹是偽君子一說? 這要從他的生活作風問題談起,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然而提出這個觀點的朱熹,卻用實際行動去顛覆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