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定公在他在位的第十五年病死了。繼位的是魯哀公,執政的仍然是季桓子。一個人到了老年,特別是當他有病的時候,總愛回憶一下過去做過的事,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季桓子自然也不例外。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的秋天,季桓子出外巡視,當他來到南門外的時候,只見城垣頹廢,城門也破舊了,來往的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而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他跟魯定公接受齊國美女、駿馬的地方。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對跟他一塊出來巡視的兒子季康子說道:「從前,我們魯國本來是有興旺的可能的。可是,由於我得罪了孔先生,所以弄成現在這個破爛樣子,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我死了以後,就是由你來輔佐哀公了。你執政以後,可千萬要想法把孔子請回來啊!」
「是的,我一定遵照您老人家的話去辦。」季康子畢恭畢敬地回答。沒過幾天,季桓子果然死了。季康子殯葬了父親之後,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召回孔子。可是,使者尚未出發,有一個名叫公子魚的人出來反對了。他說:「從前,定公和桓子用了孔子,可是有始無終,曾被諸侯們笑話。這回,我們可要慎重些,不要再弄得不好收場。」季康子一想,也對。孔子是個迂老夫子,今天把他請回來,以後若再不用,實在找不到藉口。於是他問公子魚道:「依你之見呢?」「依我說,」公子魚慢條斯理地答道:「把孔子的一個學生請回來就是了。請孔子的學生,就等於請了孔子。將來如果不用,也容易說話。」請誰呢?商量的結果是把冉求請回來。
再說孔子第二次到了陳國之後,仍然是沒有什麼事可做,每日只是領著學生們讀書、學禮、唱歌……學生們有的仍在專心致志地學習,可也有的實在忍不住了。一天,孔子對學生們說:「如果我要漂洋過海去尋求能實現主張的地方,能夠毫不猶豫地跟著我走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子路聽老師表揚自己,洋洋得意。孔子看了他一眼,接著說道;''不過,仲由也不過就是有點勇敢罷了;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優點了。」學生們笑了。子路想了想,原來老師是在批評自已有急躁病,便笑了笑,說道:「我就是個冒失鬼。老師說過我好多次了,就是不容易改正呢!」「對了,」孔子說,「要想實現自己的主張,不僅要勇敢,還得有耐心啊!」
正在這時,請冉求回國做事的魯國使者來了。他說明來意後,孔子非常高興,立刻答應道:「好的,好的。我的學生們,個個都像美麗的綢緞,無論揀哪一塊,都是會有用處的。你就隨便挑吧,想請誰回去,我就讓誰回去。」不久,冉求告別了孔子,跟隨使者去了。臨走的時候,子貢送行,他拉住冉求的手說:「如果你回國得到重要的位置,可不要忘記把老師請回去呀!」孔子不便說出口的話,子貢代說了。冉求鄭重地點了點頭。
分元析189年,美國對陳國發動了進攻,楚國前來救援,陳國義陷入戰亂之中,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率領,駐紮在陳國的城父(今安教毫縣),吳國的軍隊被阻截住了。但,不幸的是楚昭王不久就得了病。也算湊巧,這時天上有一團飄動的彩雲,好像五顏六色的飛鳥夾著太陽走一樣。楚昭王便向掌管天文的太史(官名),這種怪現象預兆著什麼。太史說,這對大王很不吉利,是一種兇兆;不過,這種兇兆可以轉嫁在大臣們的身上。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之後,一個個向天祈禱,希望災難降到自己身上,情願代替國君承受上天的懲罰。但是,楚昭王知道以後,立刻制止了臣子們的祈禱。他說:「我的文臣武將,都是我的手足臂膀,任何人也不能遭受不幸。」於是,人們又請了一個算卦的來,算一算這是得罪了上天哪一家神靈。算卦的搗了一陣鬼,然後說道,這是得罪了黃河的河神。有些官員請楚昭王去祭祭河神,可是楚昭王卻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楚國的疆域是在長江、漢水一帶,從來與河沒有什麼來往,我怎麼會得罪黃河的神呢?」
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心想,楚昭王可真是一個開明的國君啊。在這樣的國君治理之下,國家會很快強盛起來的。既然在陳國沒有什麼作為,何不到楚國去試一試呢!正好這時楚昭王也聽說孔子在陳國,便派人來請。於是,孔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奔楚國去了。
從陳國到楚國,中間要經過一些小國,這些小國是吳楚爭奪的對象,特別是蔡國,雙方爭奪得最厲害。陳、蔡之間,正是吳、楚交兵的地區,你打過來,我打過去,真是兵慌馬亂。一天,孔子一行被亂兵圍住,不讓他們走。正好,他們帶的糧食又少,很快便吃光了,有的學生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可是,孔子還抓緊時間給學生們講學,照常讓他們唱歌,彈琴。子路首先沉不住氣了,他噘著嘴,問道:「老師,你天天講學問,講道德,讓我們做好人。難道有道德、有學問的好人就註定要遭難嗎?」
孔子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當然也會遭難的,不過他們即使遭了難,也不會動據的,不像那些沒學問,沒道德的人。一旦道了難,什麼卑鄙的事都能做出來。」子路沒有答話。孔子停了一下,又說道:「從前有這樣一首詩:一不是老虎,二不是野牛,他們徘徊在荒野,到底是什麼根由?我們現在的處境正是這樣啊!是不是我們講的道理不對了?若不然,我們為什麼被圍在這裡呢?」
子路賭氣地答道:「大概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所以才沒人信任我們:大概是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所以,才沒人願意實行我們的主張。孔子長嘆一聲,說道:「如果有仁德就會使人相信,那麼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了。如果有智慧,他的主張就會行得通,比幹也不會被別掉心啊!」子路沒再說什麼,走了。孔子又把子貢叫來剛才對子路說的話又說了一遍,問他有什麼看法。子貢說:「老師,您的理想是不是太高了些,所以到處不能相容,如果老師能把理想降低些的話,我想是會好些的。」
「不對!」孔子急忙把話接過去,「一個好的農夫辛辛苦苦地耕耘,但不定有好收成;一個能工巧匠,能製作出很好的器具來,但不一定能趕上人家的需要;一個有作為的人,能把自己的主張有條理地發表出來,但人家不一定就能接受……這都是正常現象。你現在不努力去充實自己,反而斤斤計較別人能不能接受,甚至為讓別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標準,這是不對的。你的志氣太小了啊!」子貢無言答對,默默地退了出去。孔子又叫來顏淵,把上面的話又重複了一遍,問他有什麼看法。
顏淵說:「正是因為老師的理想很高,所以才到處不能相容。可是,人家縱然不相容,老師還是要努力爭取,並且相信這種理想是終究可以實現的。人家不能相容,有什麼關係,這正是考驗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是不是有涵養的好機會呀!一個人拿不出好主張來,那是應該感到羞恥的。但是,有了好主張,沒有人願意接受,那就是各國當權者的羞恥了!孔子聽了,非常高興,笑著說:「你說的很對,最了解我的意思。你真是我的好學生啊!」
孔子一面用顏淵的話安慰大家,穩定大家的情緒。一面派善於辭令的子貢出去與楚國的軍隊聯繫。不久,子貢帶來了楚國的軍隊,在楚國軍隊的保護下,孔子一行到達了負函。當時的負函在楚國的控制之下,到了這地方也就是到了楚國。鎮守負函的楚國大將名叫沈諸梁,由於他曾經當過葉城(今河南葉縣)的地方長官,人稱葉公。葉公在楚國是有勢力的人物之一。孔子到來以後,他立即派人給楚昭王送信,請示如何對待這位遠方來客;同時,立即迎接孔子,並向孔子請教:「先生,依您之見,一個地方如何才算治理好了呢?」
孔子說:「如果能讓本地方的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甚至能吸引外地百姓投奔到您這兒來,這個地方就算治理好了。」葉公對孔子非常佩服,但是對孔子還不完全理解,於是便向子路道:「你們的老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子路一時也沒辦法回答,便把葉公的問話轉告了孔子。孔子聽了以後說:「你可以這樣告訴他:孔丘這個人啊,學習起來是不知疲倦的;教起書來是從不厭煩的;發奮起來連吃飯也會忘記的;他總是那麼樂觀,有人說他快要老了,但是他一點也不覺得,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