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2021-01-18 美好的時光並不完美

魯定公在他在位的第十五年病死了。繼位的是魯哀公,執政的仍然是季桓子。一個人到了老年,特別是當他有病的時候,總愛回憶一下過去做過的事,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季桓子自然也不例外。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的秋天,季桓子出外巡視,當他來到南門外的時候,只見城垣頹廢,城門也破舊了,來往的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而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他跟魯定公接受齊國美女、駿馬的地方。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對跟他一塊出來巡視的兒子季康子說道:「從前,我們魯國本來是有興旺的可能的。可是,由於我得罪了孔先生,所以弄成現在這個破爛樣子,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我死了以後,就是由你來輔佐哀公了。你執政以後,可千萬要想法把孔子請回來啊!」

「是的,我一定遵照您老人家的話去辦。」季康子畢恭畢敬地回答。沒過幾天,季桓子果然死了。季康子殯葬了父親之後,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召回孔子。可是,使者尚未出發,有一個名叫公子魚的人出來反對了。他說:「從前,定公和桓子用了孔子,可是有始無終,曾被諸侯們笑話。這回,我們可要慎重些,不要再弄得不好收場。」季康子一想,也對。孔子是個迂老夫子,今天把他請回來,以後若再不用,實在找不到藉口。於是他問公子魚道:「依你之見呢?」「依我說,」公子魚慢條斯理地答道:「把孔子的一個學生請回來就是了。請孔子的學生,就等於請了孔子。將來如果不用,也容易說話。」請誰呢?商量的結果是把冉求請回來。

再說孔子第二次到了陳國之後,仍然是沒有什麼事可做,每日只是領著學生們讀書、學禮、唱歌……學生們有的仍在專心致志地學習,可也有的實在忍不住了。一天,孔子對學生們說:「如果我要漂洋過海去尋求能實現主張的地方,能夠毫不猶豫地跟著我走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子路聽老師表揚自己,洋洋得意。孔子看了他一眼,接著說道;''不過,仲由也不過就是有點勇敢罷了;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優點了。」學生們笑了。子路想了想,原來老師是在批評自已有急躁病,便笑了笑,說道:「我就是個冒失鬼。老師說過我好多次了,就是不容易改正呢!」「對了,」孔子說,「要想實現自己的主張,不僅要勇敢,還得有耐心啊!」

正在這時,請冉求回國做事的魯國使者來了。他說明來意後,孔子非常高興,立刻答應道:「好的,好的。我的學生們,個個都像美麗的綢緞,無論揀哪一塊,都是會有用處的。你就隨便挑吧,想請誰回去,我就讓誰回去。」不久,冉求告別了孔子,跟隨使者去了。臨走的時候,子貢送行,他拉住冉求的手說:「如果你回國得到重要的位置,可不要忘記把老師請回去呀!」孔子不便說出口的話,子貢代說了。冉求鄭重地點了點頭。

分元析189年,美國對陳國發動了進攻,楚國前來救援,陳國義陷入戰亂之中,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率領,駐紮在陳國的城父(今安教毫縣),吳國的軍隊被阻截住了。但,不幸的是楚昭王不久就得了病。也算湊巧,這時天上有一團飄動的彩雲,好像五顏六色的飛鳥夾著太陽走一樣。楚昭王便向掌管天文的太史(官名),這種怪現象預兆著什麼。太史說,這對大王很不吉利,是一種兇兆;不過,這種兇兆可以轉嫁在大臣們的身上。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之後,一個個向天祈禱,希望災難降到自己身上,情願代替國君承受上天的懲罰。但是,楚昭王知道以後,立刻制止了臣子們的祈禱。他說:「我的文臣武將,都是我的手足臂膀,任何人也不能遭受不幸。」於是,人們又請了一個算卦的來,算一算這是得罪了上天哪一家神靈。算卦的搗了一陣鬼,然後說道,這是得罪了黃河的河神。有些官員請楚昭王去祭祭河神,可是楚昭王卻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楚國的疆域是在長江、漢水一帶,從來與河沒有什麼來往,我怎麼會得罪黃河的神呢?」

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心想,楚昭王可真是一個開明的國君啊。在這樣的國君治理之下,國家會很快強盛起來的。既然在陳國沒有什麼作為,何不到楚國去試一試呢!正好這時楚昭王也聽說孔子在陳國,便派人來請。於是,孔子帶領自己的學生奔楚國去了。

從陳國到楚國,中間要經過一些小國,這些小國是吳楚爭奪的對象,特別是蔡國,雙方爭奪得最厲害。陳、蔡之間,正是吳、楚交兵的地區,你打過來,我打過去,真是兵慌馬亂。一天,孔子一行被亂兵圍住,不讓他們走。正好,他們帶的糧食又少,很快便吃光了,有的學生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可是,孔子還抓緊時間給學生們講學,照常讓他們唱歌,彈琴。子路首先沉不住氣了,他噘著嘴,問道:「老師,你天天講學問,講道德,讓我們做好人。難道有道德、有學問的好人就註定要遭難嗎?」

孔子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當然也會遭難的,不過他們即使遭了難,也不會動據的,不像那些沒學問,沒道德的人。一旦道了難,什麼卑鄙的事都能做出來。」子路沒有答話。孔子停了一下,又說道:「從前有這樣一首詩:一不是老虎,二不是野牛,他們徘徊在荒野,到底是什麼根由?我們現在的處境正是這樣啊!是不是我們講的道理不對了?若不然,我們為什麼被圍在這裡呢?」

子路賭氣地答道:「大概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所以才沒人信任我們:大概是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所以,才沒人願意實行我們的主張。孔子長嘆一聲,說道:「如果有仁德就會使人相信,那麼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了。如果有智慧,他的主張就會行得通,比幹也不會被別掉心啊!」子路沒再說什麼,走了。孔子又把子貢叫來剛才對子路說的話又說了一遍,問他有什麼看法。子貢說:「老師,您的理想是不是太高了些,所以到處不能相容,如果老師能把理想降低些的話,我想是會好些的。」

「不對!」孔子急忙把話接過去,「一個好的農夫辛辛苦苦地耕耘,但不定有好收成;一個能工巧匠,能製作出很好的器具來,但不一定能趕上人家的需要;一個有作為的人,能把自己的主張有條理地發表出來,但人家不一定就能接受……這都是正常現象。你現在不努力去充實自己,反而斤斤計較別人能不能接受,甚至為讓別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標準,這是不對的。你的志氣太小了啊!」子貢無言答對,默默地退了出去。孔子又叫來顏淵,把上面的話又重複了一遍,問他有什麼看法。

顏淵說:「正是因為老師的理想很高,所以才到處不能相容。可是,人家縱然不相容,老師還是要努力爭取,並且相信這種理想是終究可以實現的。人家不能相容,有什麼關係,這正是考驗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是不是有涵養的好機會呀!一個人拿不出好主張來,那是應該感到羞恥的。但是,有了好主張,沒有人願意接受,那就是各國當權者的羞恥了!孔子聽了,非常高興,笑著說:「你說的很對,最了解我的意思。你真是我的好學生啊!」

孔子一面用顏淵的話安慰大家,穩定大家的情緒。一面派善於辭令的子貢出去與楚國的軍隊聯繫。不久,子貢帶來了楚國的軍隊,在楚國軍隊的保護下,孔子一行到達了負函。當時的負函在楚國的控制之下,到了這地方也就是到了楚國。鎮守負函的楚國大將名叫沈諸梁,由於他曾經當過葉城(今河南葉縣)的地方長官,人稱葉公。葉公在楚國是有勢力的人物之一。孔子到來以後,他立即派人給楚昭王送信,請示如何對待這位遠方來客;同時,立即迎接孔子,並向孔子請教:「先生,依您之見,一個地方如何才算治理好了呢?」

孔子說:「如果能讓本地方的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甚至能吸引外地百姓投奔到您這兒來,這個地方就算治理好了。」葉公對孔子非常佩服,但是對孔子還不完全理解,於是便向子路道:「你們的老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子路一時也沒辦法回答,便把葉公的問話轉告了孔子。孔子聽了以後說:「你可以這樣告訴他:孔丘這個人啊,學習起來是不知疲倦的;教起書來是從不厭煩的;發奮起來連吃飯也會忘記的;他總是那麼樂觀,有人說他快要老了,但是他一點也不覺得,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呢!」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陳蔡絕糧處
    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一行周遊列國離開陳國、宋國,向楚國進發。楚昭王聽說孔子一行到了陳、蔡之間,打算卷派人去聘孔子。消息傳出後,陳、蔡兩國大臣紛紛給各自的國君出主意。他們說:「孔子是個賢能的人,如今他們久留於陳、迅蔡之間,這當然不會是孔子的原意。
  • 諸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鴻成調研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
    近日,諸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鴻成帶隊赴東白湖鎮調研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開展情況。諸暨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楊華鳳,陳蔡水庫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參加調研。何鴻成一行實地踏勘了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施工現場,詳細了解項目總體概況、建設內容、當前進度等情況。
  • 陳蔡水庫被評為全省優級飲用水水源地
    而要說起陳蔡水庫的歷史,可比85後、90後的年紀還要大!早在1977年,陳蔡水庫就開工建設,工程直到1991年竣工。在建造初期,陳蔡水庫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發電,從2006年起向全市供水。 2006年2月起作為飲用水源,向城區及下遊40多萬市民正式供水,成為集供水、防洪為一體的大型水庫。
  • 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正式開建
    隨後,諸暨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2年多來,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直到今天,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終於動工啦!據了解,陳蔡水庫加固改造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水庫大壩加固改造和庫區徵遷安置。趕緊來看一波改造的具體內容和效果圖吧!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影響中國幾千年教育史的孔子六藝,原來是一個培養君子的教學大綱
    先賢孔子創辦儒學,以「六藝」為基本教學內容,具體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六個科目,涵蓋了德智體的方方面面,用來培養德才兼備、風度翩翩的君子,所以又稱之為「君子六藝」。六藝中的禮、樂、射、御、書、數是六種技能,是當時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孔子對六種技能進行了詳細分類,制訂了儒學的教學大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01.禮樂禮樂在孔子六藝中是教化人品德的重要課程。《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禮樂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孔子生來頭頂的形狀是中間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樣,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2、麒麟玉書:孔子未出生時,家門口有隻麒麟口吐天降之書,上書:"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孔子的母親感到很奇怪,就用繡紱(fú)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兩夜才離去。孔子的母親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了孔子。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
  • 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從華為之困能看出:任正非是個狠角色
    任正非受困所作出的覺悟前有孔子周遊列國,宣傳儒家學說,被圍困在野外,雖然糧食不濟、疲憊不堪,但孔子仍堅持每日講習誦讀,給弟子們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華為進軍世界,宣揚核心科技,二者的經歷何其相似?孔子受困於陳蔡,華為受困於女神像——美國。華為的受困,是因為仁義和智慧不足嗎?任正非的團隊一個個猶如狼群,戰鬥力極強,如果他不行仁義,能有這種現象?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孔子的一生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是他和他弟子險些餓死於陳蔡的包圍之下。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〇:萬世師表——《孔子世家》
    《史記》中的「世家」記載的是諸侯之事,即「王侯開國,子孫世襲」,其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史記》「世家」的前面諸篇到上文的「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的是春秋戰國及西周建國之初分封的諸侯,後面的部分則是漢朝皇帝分封的侯王。而中間有幾篇體例略有不同,如這篇「孔子世家」。
  • 孔子為何對子路另眼相看?是因他勇敢無畏,還是另有他因
    孔子勸他,一人之勇,一劍之力,受助者寥寥,弄不好還會丟掉自己的性命,又給他講了仁政,如果仁與政結合,受益的則是整個天下。哪個更好?子路這個莽夫也能分辨得出是非曲直。於是,子路對於孔子的學問產生了敬畏,他決心從此追隨孔子。
  •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迂腐嗎?無可無不可,孔子滑頭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被分裂成兩個形象。第一種認為孔子是個非常迂腐不懂變通的人。孔子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信念,不管前路有多麼艱辛,未來看不到希望,孔子還是毅然前行。他去齊國,夢想在齊國從政做出一番恢復周禮的大事業,差點被人陷害,趕緊跑回魯國。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幹?」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顏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門",那時孔子聚徒講學已經有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他的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了。顏回剛入孔子門下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偏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雖有才智卻較少外露,以至於有些人認為他有些愚鈍。
  • 中外名人全知道—一日一學之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誕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有史書記載,孔子是他父親與一個女子野合而生。因其父叔梁紇的正妻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
  • 打倒歷代君主護身符的孔子——李大釗的孔子觀
    在這些文章中,一方面,李大釗肯定了孔子的歷史地位,指出;"聖人之權威於中國最大者,厥為孔子。以孔子為吾國過去之一偉人而敬之,吾人亦不讓尊崇孔教之諸公。即孔子之說,今日有其真價,吾人亦絕不敢蔑視。惟取孔子之說以助益其自之修養,憚孔子為我之孔子可也。……故餘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
  • 孔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嗎?
    第二天,子路走了,趕上孔子,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是個隱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看他。子路到達他家時,他已經出門去了。子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能廢棄的;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又怎麼可以廢棄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潔而隱居不仕,卻破壞了君臣關係的準則。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被尊為儒家始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以下所選為孔子周遊列國在河南境內發生的成語,均記載在《論語》中。近悅遠來近悅遠來鄰近的人由於受到恩惠而喜悅,遠方的人也聞風趕來歸附。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