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2021-01-19 大秦兵俑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

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被尊為儒家始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以下所選為孔子周遊列國在河南境內發生的成語,均記載在《論語》中。

近悅遠來

近悅遠來鄰近的人由於受到恩惠而喜悅,遠方的人也聞風趕來歸附。「近悅遠來」亦作「悅近來遠」「悅尼來遠」。

出自《論語·子路》。《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葉公問政是一個千古佳話。公元前489年,孔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境內,從舞陽至方城時,因聽說葉公賢明而轉向北到葉縣。當時,由於楚昭王病逝,葉公作為楚國治理北方的最高長官,負責了對孔子的接待工作。葉公的名字叫沈諸梁,蔭承父功,主政葉邑,施惠政於民,時人稱賢良,並尊稱其為葉公。葉公久慕孔子賢名,在接待孔子時,就向孔子問詢「為政之道」,孔子答:「近悅遠來」。葉公非常同意孔子的回答。恰巧葉縣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小孩,因有隻迷路的羊誤如其家門,小孩的父親趕快把家門關閉,想把迷羊據為己有。丟失羊的人沿路尋找,來到小孩家門口,小孩聽到尋羊之聲,就開門告知尋羊的人:「你的羊跑進我家了!」隨即將羊趕出門外送給了失主。葉縣的人們稱讚這個小孩「率直」。葉公以此為題來請教孔子的看法。孔子說:「我們那裡的率直就是父替子隱過曰父慈,子替父隱錯曰子孝,父慈子孝,率直就含在其中。」葉公不贊成孔子的回答。過了幾天,葉公遇到孔子的學生子路,就問一些與孔子的為人處世有關的理念問題,子路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未回答葉公。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子路說:「你何不這樣回答葉公,說你的老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然而,時年63歲的孔子與年僅39歲的葉公在理念上差距甚巨,無法相互認同,致使孔子只好整裝告別葉公,離開葉縣,另謀發展。但葉公問政的佳話盛傳不衰,葉縣至今尚有古蹟「問政門石碑」的遺存。

「近悅遠來」這個通俗的成語,包含著辯證而深刻的哲理:只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大家衣食豐足,幸福康樂,就能把外面的人招引來,獻計出力。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只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泰民安,就能吸引人才,吸引外資,得道多助,得到更大的發展。這不也是我們今天所期望的境界嗎?

例句:

1﹑《韓非子·難三》中說:「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2﹑《魏書·楊椿傳》:「是以先朝居之於荒服之間者,正欲悅近來遠,招附殊俗,亦以別華戎,異內外也。」

3﹑唐·李徵古《廬江宴集記》:「當是時,烈祖皇帝猶秉吳政,築大防以壅才俊,張宏網以罟英俊,近悅遠來,雲附影從。」

名正言順

名正言順名即名分,指人的名位及其應守的職分。順即合理。這句成語的原意是:在名分上用詞得當,言語就順理成章了。亦作「名不正則言不順」或「名不正而言不順」,意思是: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後來人們多用這句成語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出自《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侍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是一個極富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子路問孔子:「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首先幹哪件事?」孔子道:「我一定首先要正名,糾正名義上的混亂。」子路道:「您這人怎麼這樣迂啊,正名不正名有什麼了不起?」孔子告訴他:「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孔子看到春秋時舊的一套君君臣臣的等級制度遭到破壞,使他追慕西周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因此,他首先提出正名問題,認為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後世經常用「名正言順」指做事名義正當,理由充分。

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東)人,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自幼忠厚善良,勇武豪爽,孝敬父母,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性格急躁,說話耿直粗魯,時常受到孔子的批評,但孔子還是十分讚許他「當仁不讓於師」的治學態度,認為子路的品德和學問已經登上「正大光明」的境界。從公元前493年開始,衛國處於一場持久的爭奪君位的政治動蕩中。公元前480年,在外政治避難的衛太子蒯聵回國,欲廢子衛出公而自立,便勾結其姊悝母將出宮的權臣孔悝軟禁,強逼其背叛。當時,子路為孔悝的平陽邑宰,在救援孔悝的搏鬥中遇難,終年63歲。現在,在濮陽市區的戚城的東北處,有子路墓祠。

例句:

1﹑幹什麼事情都要名正言順,才不受責備。

2﹑只有遵紀守法,才能名正言順取得成功。

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或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出自《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意思是: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患得患失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典故:

從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夏王也目睹過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於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裡找了個開闊地帶,讓他射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並定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就賞賜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就削減一千戶的封地。后羿聽了夏王的話,面色變得凝重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箭射出去卻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后羿收拾弓箭,勉強陪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這是為什麼。手下解釋說:「后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只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我們應當從后羿身上吸取教訓,面臨任何情況時都應儘量保持平常心。

例句:

1、魯迅《兩地書》六○:既無「患得患失」的念頭,心情也自然安泰,決非欲「騙人安心,所以這樣說」的:切祈明鑑為幸。

2、患得患失,幹不了大事,登不上檯面。

成仁取義

成仁取義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衛靈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時期衛國(現河南濮陽市境內)第二十八代國君。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住的時間最長。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怎樣處理呢?」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例句:

1、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大丈夫既然以身許國,七尺微軀不敢私有。成仁取義之理,略知一二。」

2、民族英雄在危難時刻,總是選擇成仁取義,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

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究竟何謂『仁'?」孔子回答說:「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子張又問:「怎樣做到恭、寬、信、敏、惠呢?」孔子解釋說:「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情的心叫敏;沒有苛刻的心叫惠。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如果一個人承擔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點的謙讓之心。即使老師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謙讓。」孔子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但是,在仁德面前,眾人平等,不必謙讓於師長。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例句:

1、《後漢書·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

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當仁不讓。」

君子固窮

君子固窮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

出自《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即使窮途末路,依然固守節操和本分,小人身處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為。」

孟之認為「貧」與「窮」意義不同。「貧」專指窮困、沒錢;「窮」則與「達」相對,指沒有官職、功名。君子固窮也可以理解為:在昏暗的政治環境中,雖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必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為幾鬥米而折腰,獻媚事權貴。

例句:

1、魯迅《孔乙己》:「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

2、君子固窮是一種胸懷和氣度,不是隨便就可以做到的。

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 央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與其被動地期望他人按自己的標準行事、將責任推給他人,不如主動地自我實現,完成所期待的結果。

出處 《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文子何人?歷代爭論不休:《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原注謂:「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而劉向《別錄》,則據《墨子》提及文子,說他是子夏弟子。《隋書經籍志》著錄《文子》有十二卷,稱之為老子弟子。不管如何,此處所說還是有益後人的。

前句孔子的話意思是: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後句文子的話意思是怨人不如怨自己,求別人不如求自己。

例句:

1、清·鄭燮《題畫·籬竹》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仍將竹作笆籬,求人不如求自己。

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二回:「俗語說的好:『求人不如求己。』說不得姐姐擔個不是。」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成語告誡人們要未雨綢繆,不要只盯著眼前的事物,而忘記了人生的願景。

三國時期,曹操用40萬兵攻打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修築船塢,孫權稱讚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有遠見。」於是連夜修建。等魏軍到時,船塢已修好,魏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慘重。

如果一個人缺少了理想追求與人生規劃,無論是將來還是眼前,都會付出痛苦的代價。

例句: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幹什麼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

2、他是個愣頭青,火氣一上來就照前不顧後,不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推:推想;及:到。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出自《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己及人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一個歷史故事來闡釋:

春秋時,有年冬天,齊國下大雪,連著三天三夜還沒停。

齊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廳堂欣賞雪景,覺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幾天,則更漂亮。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著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說:「下了三天雪,一點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時候啦!」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緊緊的,又在室內,就有意的追問: 「真的不冷嗎?」景公點點頭。晏子知景公沒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地說:「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可是,你怎麼都不去想想別人啊!」景公被晏子說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

例句:

1、同學之間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夠搞好團結。

2、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 總是會推己及人地為別人著想。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出自《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意思是: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凡事要忍耐、包容,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彆扭搞壞的。另一方面,做事要有忍勁,善於當機立斷,才能成事。否則,不能當機立斷,以後就會很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

歷史上不乏隱忍的事例,比如:

有一次,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行宮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便產生了猜疑,妃子王氏是李淵的外甥女,就把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怕過早起事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使隋煬帝放鬆了警惕,才有了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例句:

1、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回《衛靈公》:「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到如今已是塔尖了,不久開交。」

2、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時機還不成熟,必須接受現實,以忍為上。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在孔子以前,教育所服務的對象是貴族子弟,平民百姓是沒有權利接受教育的。孔子私人設立學校,開門招生,打破了這一格局,開闢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新篇章。孔子言行一致,他門下弟子三千,來自春秋各國各個階層,有賢有愚,有貧有富,有鄉村野人,也有貴族子弟,還有在當時社會不入流的商人,孔子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毫無保留的向弟子們傳授知識,培養他們的德行,並且還不收學費,所以他們師生肝膽相照,勝過父子之情。

例句:

1、清·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 :」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

2、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在中國教育史上功績卓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在毗鄰的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內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給勤勞,時常給西瓜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無人願意管理瓜田,瓜秧又細又弱。楚人出於嫉妒,趁夜越過邊界把梁國的瓜秧全都扯斷了。梁國人發現後,氣憤地報告了當地縣令,準備把楚國的瓜秧也扯斷。縣令勸解說:「我們明明不願意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麼要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今天起,你們每天晚上都要悄悄地給他們的瓜地澆水、除草,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更好。」亭卒們覺得縣令的話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話去做了。幾天過去了,楚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是梁國人悄悄地為他們澆的。楚國邊縣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以後,既感到慚愧而又敬佩梁國人。於是,就把這件事情報給了楚王。楚王聽了,深為梁國和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地備了一份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並深表酬謝。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從自己的好惡出發,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只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就會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尊敬。

例句: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喝酒也不要敬人家酒。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美德,也是對別人的尊敬。

圖為作者戚建莊。

相關焦點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神話傳說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神話傳說篇盤古開天盤古開天 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神話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神。意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亦作開天闢地。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原書中有內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內篇,現今出版版本,大多對內篇進行刪減後再出版。《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 該成語被錯用3000年,連孔子都沒發現,只有他最先道出真相
    這裡的「螟蛉」即「螟蛉之子」,指養子。這個成語誕生有3000年了,原本出自《詩經·小雅·小苑》,原文是「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他說,螟蛉之子遇到危險的時候,遇到了無兒無女的蜾蠃,蜾蠃天天祈禱說,「讓它長大了像我!」時間久了,螟蛉之子果然長成了蜾蠃的樣子。揚雄還說,這就好比孔門賢弟子像孔子。多數古人對這種說法都深信不疑,所以「螟蛉之子」作為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 成語故事:勞而無功
    近義詞:徒勞無功、徒勞無益、心勞日拙、水中撈月、枉費心機、吃力不討好 反義詞:行之有效、自力更生、立竿見影、不勞而獲、卓有成效、自食其力 出處 《管子·形勢篇》:「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 成語故事:發蒙振落
    【成語】:發蒙振落 【拼音】:fā méng zhèn luò 【解釋】: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廢寢忘食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廢寢忘食 2020-08-08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杏壇講學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一毛不拔的楊朱,為何成了諸子百家之一?
    比如孔子、孟子、荀子,他們就是後世頗為敬仰的諸子之一。當然了,出名的也不完全是孔子、孟子、荀子,許多與孔子、孟子、荀子搞過論戰的諸子也出名了。比如荀子的《非十二子》,十二個流派被荀子一罵,「名垂千古 」了,乃至於被儒家批判一下,也會「流芳百世」,比如楊朱。
  • 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究竟有何德何能?被孔子尊稱為儒家「元聖」
    周公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於周公對後世的影響,我們看看幾個非常熟悉的成語,就能對他有了初步認識。比如成語「周公之禮」,意思是說夫妻之間要行「周公之禮」,在沒有結婚前不能隨便行房事。這個倫理道德直到今天,也影響非常大,規範了很多人的行為。
  • 論語史鑑:孔子的偶像——周文王!
    第二篇第1 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正也。形聲兼會意字。「政」的原意為糾正它使變正確。比如《墨子》:「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後「政」泛指匡正,治理。如《後漢書》:「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政」也延伸為政策,法令。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鬥轉星移,社會更替,每個社會形態的變更都會先有意識形態的變更,或者說是思想形態的變更,近的有五四運動,文藝復興,遠的有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今天就來說說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其對於現實社會的意義。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是如何出現的?
    諸子百家一、利祿之爭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的時期。波如孔子所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學有所成,為君所用,肯定會收到榮華富貴、飛黃騰達的效果。就連在「義利」關係中始終將「義"放在首位的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取得榮華富貴,"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的孟子,風塵僕僕,浩浩蕩蕩,其終極目的也是為了「平治天下"。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博士」洋洋灑灑寫了三大張紙,滿篇都是空話,甚至沒有提到「驢」字。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一段話:「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博士買驢用來諷刺寫文章長篇累牘,卻說不到點子上。令人噴飯這是去年因為《新聞聯播》播發的國際銳評中用到而出圈的成語。「令人噴飯」最早出自蘇軾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yún dāng)谷偃竹記》。
  • 圍棋文化:圍棋與成語「舉一反三」
    孫德常博士研究圍棋戰術 成語「舉一反三」是人們對《論語 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高度概括。孔子此句歷代有不同的注釋。這曾經引起人們探索「孔子本人是否會下圍棋」這一千古之謎的興趣。林建超根據「賢」字在《論語》中出現的頻度,以及各種用法,比較完整地解釋了孔子對待圍棋的態度和立場。「博弈猶賢」即「下圍棋對人有好處」。孔子的「為之,猶賢乎已」基本代表了孔子對待圍棋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 魯國編年史《左傳 襄公二十五》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這是成語「舉棋不定」的出處。
  • 一起認識一下先秦諸子百家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出現了眾多偉大的思想家,流傳下來了諸多思想流派,人們統稱他們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鼎盛,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形成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博士」洋洋灑灑寫了三大張紙,滿篇都是空話,甚至沒有提到「驢」字。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一段話:「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博士買驢用來諷刺寫文章長篇累牘,卻說不到點子上。02令人噴飯這是去年因為《新聞聯播》播發的國際銳評中用到而出圈的成語。「令人噴飯」最早出自蘇軾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yún dāng)谷偃竹記》。這篇文章中,蘇軾寫到自己和文與可相交的趣事。文與可是畫家、詩人,和蘇軾是表兄弟的關係。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解鎖中華成語 get文化新潮流
    時代的演變使得成語的發展愈發多姿多彩,由酷我音樂獨家冠名播出的《百家講壇2020》推出《中華成語》(學習篇)系列節目,就以新奇獨到的方式讓成語佔領C位,在本周播出的節目中,再次讓大家新get了一波來自成語的魅力!成語文化的發展之路,在無形之中使得追捧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新潮流。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博士」洋洋灑灑寫了三大張紙,滿篇都是空話,甚至沒有提到「驢」字。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一段話:「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博士買驢用來諷刺寫文章長篇累牘,卻說不到點子上。這篇文章中,蘇軾寫到自己和文與可相交的趣事。文與可是畫家、詩人,和蘇軾是表兄弟的關係。文與可有天在山谷中遊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蘇軾寫給他的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噴飯滿案」自此成為蘇軾相關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