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2020-12-17 鴻儒講壇

夫子好易韋編絕,

在席在囊志於學。

七傳十翼澤後世,

從此易道再無缺。

孔子杏壇講學

易經之所以能成為六經之首、群經之始、諸子百家之源的崇高地位,孔子功不可沒。

孔子在年輕時曾對易經不屑一顧,不知天道,只想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闖蕩天下,徵服世界,卻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一次次碰壁,惶惶然若喪家之犬。

但在經歷了人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不如意後,對易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老年時對易經愛不釋手。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夫子好易,韋編三絕

在《帛書》中還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子贛之間的一段對話: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孔子說:「吾百佔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佔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子贛問孔子是否相信佔卜,孔子回答說自己平時佔卜的準確率大概在70%左右,只有對周朝梁山崩塌事件的佔卜沒有依據自己的佔卜結果,而是選擇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意見。

梁山之佔是講周朝時期魯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梁山崩塌一事,在《春秋公羊傳·成公五年》中有記載:

梁山崩,奎河三日不汗,……秋,大水。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山崩地裂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據說是因此搞了一次群體佔驗,來預測天下大事。不過這個時候孔子還沒有出生(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所以對這次事件孔子也應該作了自己的佔算,但最後採納了大多數前人的意見。

可見孔子不但喜歡易經,70%的準確率也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佔卜高手了。三國時期的易學高手管輅(lù)是當時類似半個神仙一樣的人物了,也自稱「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而已。易經佔卜從來沒有百佔百中,這種人從來不存在,所以如果有人向你吹噓他如何百佔百中,如何神通不凡,你最好離他遠一點,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個騙子了。

孔子對易經發展的最大貢獻是帶領門人弟子編寫了《易傳》。《易傳》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十篇解說文章,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十篇解說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周易》進行了解釋說明,使之羽翼更加豐滿,更能為世人理解和接受,同時也對《周易》一書中的哲學思想做了最大程度的總結和升華。應該說易經思想之所以能夠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孔子及《易傳》功不可沒。

《易傳》共包括七傳十篇,分別是《繫辭傳上下》、《象傳上下》、《彖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

一 《繫辭傳》

《繫辭傳》綜合論述了《周易》的哲學思想,全面解釋卦辭、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的含義。

《繫辭傳》是《易傳》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我們所熟知的周易哲學思想,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以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等,均是在《繫辭》一書中提出來的。

可以說正是由於《繫辭傳》的存在及其對周易哲學思想的提煉和升華,才讓《周易》一書的哲學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使之從一本佔筮之書升華為哲學巨著。

二 《象傳》

《象傳》用於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意及386爻的爻辭。分為《象上傳》和《象下傳》,其中《象上傳》包括64條內容,分別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及卦意,又稱為《大象》。

如乾卦的大象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卦的大象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屯卦的大象為:「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清華大學校訓

《象下傳》包括386條,分別解釋386爻的爻辭,又稱為《小象》。至於此處提到的386爻的概念,由於《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計有384爻,其中乾卦六爻皆陽爻,坤卦六爻皆陰爻,因此《小象傳》中分別給乾卦和坤卦增加了一個用爻,即乾卦用九爻和坤卦用六爻,對兩卦做總結說明,因此《象傳》中一共有386爻,但我們要切記,《周易》中只有六十四卦384爻,而非386爻,千萬不要搞混。

三 《彖傳》

《彖傳》用於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及卦辭。其中《彖上傳》解釋上經三十卦,《彖下傳》解釋下經三十四卦。

比如屯卦的彖傳為: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這段文字解釋了屯卦卦名的含義,即剛柔始交(乾卦與坤卦剛剛開始交合),動乎險中(屯卦上坎卦下震卦,坎卦為險陷,震卦為震動,故稱動乎險中),描述了事物初生時的困難而又動蕩的局面。

四 《文言傳》

《文言傳》是對乾坤兩卦的解釋及闡述,論述了乾卦和坤卦的卦德、卦意。《周易》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乾坤兩卦有專門論述講解的文章,其它六十二卦是沒有這個待遇的。由此可見儒家對乾坤兩卦,尤其是乾卦的高度重視。

五 《說卦傳》

《說卦傳》以八卦取象之法對六十四卦進行解釋,是八卦萬物類象的重要指導。

我們要強調一點,八卦的萬物類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和模型,我們說易經是宇宙建模學,為宇宙萬物建立各自的時空全息模型,就在於通過八卦萬物類型將宇宙萬物都歸結到八卦之中,用八卦來代表宇宙萬物。

比如,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天、代表君王,代表父親,代表圓形物體,代表金屬;坤卦代表母親,代表大地,代表車,代表布匹;巽卦代表長女,代表風,代表樹木等等。

六 《序卦傳》

《序卦傳》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及事物內在發展的邏輯關係。

七 《雜卦傳》

《雜卦傳》是對六十四卦的卦名進行簡要的解釋。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孔子及其門人弟子所編寫的《易傳》,不過是從儒家的觀點出發對易經的解釋和闡述,是易經對儒家思想深刻影響的體現,或者可將《易傳》稱之為《儒易》。

我們說易經是六經之首,群經之始,易經對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各家也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易經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解讀。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是儒、道、醫、兵等。儒家以《十翼》解易,道家以《道德經》解易(可稱之為《道易》),醫家以《黃帝內經》解易(可稱之為《醫易》),兵家以《孫子兵法》解易(可稱之為《兵易》)。同樣,法家有法易,墨家有墨易。諸子百家無不從易經中汲取養分,尋找自己的理論立足點。似乎在古人的觀念中,一個學說,一個理論,只有從易經中找到理論依據,才能歸為正統,若是名不見經傳,就是異端邪說。

孫子兵法
黃帝內經
道德經

在孔子之後,由於《周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後世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對易經的研究工作中來,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程頤、朱熹(程朱理學)、周敦頤、邵雍等等。對周易的研究大致可分為象數派(民間派)和義理派(學院派),前者重視象數佔筮,大多隱藏在民間江湖之中,後者重視易辭易理,大多存身於經院廟堂之中。兩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進。正如孔子在《繫辭》中所說: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因此,我們在研究和應用易經時也應象數義理並重,不可偏廢。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以易經思想為核心,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易經》:至聖先師孔子文言傳
    孔子批閱《易經》韋編三絕,綁竹簡的牛皮都被翻斷了很多次,他對乾坤兩卦的卦辭進行了詳細的註解,留下了旁通四達的《文言傳》。 《文言傳》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邃哲理呢?被後世學者奉為中「千古文章之祖」,包含著宇宙人生奧妙的元、亨、利、貞,與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又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談孔子與易經:正道OR邪道,如果穿越古代你想當什麼?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有關孔子的兩次佔筮。我們知道,廣義的《易經》,也就是《周易》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相傳由周文王所做的《周易古經》,也稱《經》或《易經》;另一部分是相傳由孔子所作的《傳》,也稱《易傳》。作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易傳》的作者,孔子是傳統文化中名副其實的偉大聖人。孔子對《易經》的研習十分精通,晚年更是反覆讀《易》,把系竹簡的牛皮繩都讀斷了,留下了「韋編三絕」的佳話。
  • 再讀曾仕強:孔子、老子和《易經》,可用這三句話概括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已逝國學大師曾仕強:曾仕強教授曾說過:孔子、老子和《易經》,其實都可分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其創立的儒家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中,2000年來都佔據著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老子,也是春秋時期人,他和孔子還遇到過,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
  • 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孔子:恰恰相反
    說起《易經》的發展過程,我們往往會用這麼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它的意思是說,最終完備的《易經》共出自三個人之手,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子。「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 易經精髓,群經之首淪為算命工具,孔子為何告誡世人別亂卜卦?
    《易經》作為我國文化的群經之首,一方面從哲學的角度指導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另一方面,易經的佔卜功能始終神神秘秘,隱隱約約,易經的佔卜功能到底有多大的精確度呢?孔子是如何評價佔卜功能的呢?如何精準的佔出自己的那一卦相呢?
  • 追問孔子,韋編三絕悟到啥
    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卻為後人畫了一個走不出的圈、一個精神上線。對禮樂崩壞的社會根源的認識是民的問題、小人的問題,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方案,不敢啟迪民思,只需民從。把思辯挖根的諸子他家排向邊沿。
  • 孔子的「十翼」,是易學起飛的十隻翅膀
    之前文章提到易經大致形成的三個階段,讀者們非常感興趣,也提出不少自己看法。在形成階段中,孔子及其門徒承上啟下,集門派智慧為易經做傳,史稱「易傳」,又稱「十翼」,代指學習易學的十隻翅膀。為什麼說孔子的「十翼」是學習易經的入門必讀資料呢?
  • 孔子慨嘆: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曾經感概:眼見不一定為實,憑藉內心的想法來做衡量事物,到頭來也不一定可靠。這個典故有兩個出處,一則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大意是說,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有七天都沒有吃飯了,飢餓難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回一些米煮飯。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所以,「眀師」是孔子翻透的第二本書。後來,孔子作為老師,他的語錄又被其弟子收集編成《論語》,和《道德經》、《易經》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喜歡《周易》的程度不僅僅停留在專心研讀上,也不僅僅是為佔卜問吉兇之用。孔子為《周易》編纂了《彖》、《系》、《象》、《說卦》、《序卦》、《雜卦》、《文言》共十篇,統稱《易傳》(也叫《十翼》),成為解讀《周易》的經典,後來逐漸被編入《周易》,成為《易經》不可或缺的部分。
  • 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孔子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先要把人做好,才有資格或者再來研究鬼神的問題也不遲。連人都沒有做好,連做人都稀裡糊塗一輩子,還想進一步去了解鬼神這麼高深的事,想得太遠了,不切實際。正如淺近的道理還沒搞明白,就去學習高深的學問,多半是白費力氣。
  • 先天易學緒論二:孔子刪除詩經是中國文化的聖人還是罪人?
    老子是研究《易經》的人,老子是懂得《易經》的人。代表孔子的思想、哲學、文化成果的是一部《四書五經》。其中四書為孔子以前的政治歷史資料。我們不取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已形成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體制。
  • 孔子一生被一卦給說中,時也,命也
    孔子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無人不知。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一個朝代不能不提孔子的。恰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萬物如長夜。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今山東曲阜人。影響中國最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後人尊稱大成至聖先師。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推行忠孝仁義,是因為崇拜舜帝嗎?
    這也很可能是孔子推崇舜,提倡「中庸」、「和為貴」的原因!《中庸》記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後來用「中華」,也就是舜的名字「重華」來代稱我們大美祖國為「中華」,這是極有可能的!周代教學童識字的字書《史籀篇》說,「姚,《易》也。」「姚」這個姓氏與《易經》有關!
  • 大型孔子石雕像站姿孔子雕塑校園孔子石雕擺件
    孔子大家都聽說過。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關於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而很多學校和教育基地都喜歡建立孔子石雕像。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從唯物歷史觀來看,行周道以救世,是歷史進步還是歷史反動,這要與孔子所處社會性質聯繫起來認定孔子是哪個階級的代表。不過,孔子愛周禮、行周道是為了救世救民,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為何孔子弟子賢而沒大出息?周易詭異智慧,《象傳》難達其意
    問題就出在孔子的「高大上」,孔子他不是為社會百姓講經立說的,孔子是為上層上流社會裡那些治國理政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君子們講經立說。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智慧,而不是社會百姓謀生活的智慧。不是說孔子的智慧不對,而是不適合我們老百姓罷了,老百姓只能把孔子智慧當參考,千萬別當真,否則你得難受一生一世。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孔子稱讚顏回不僅僅是因為他好學不倦,顏回還是一個智勇雙全,才智出眾的人。《北堂書鈔》第一百三十七卷引《韓詩外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曾派子貢到齊國辦事,去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回來。孔子放心不下,於是用《易經》佔卜了一卦,得到的是鼎卦,其中鼎卦的九四爻的爻象顯示的是"鼎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