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孔子弟子賢而沒大出息?周易詭異智慧,《象傳》難達其意

2020-12-19 閃閃愛冒險

核心提示:乾卦以龍說事,就是要求每一個人(當然包括平民百姓)都要有龍英武善戰的「精氣神」。坤卦以馬說事,就是要求每一個人(特別是平民百姓)都要有馬的避兇趨吉自保的愜意生活能力。

一、孔子儒學對於普通人是有毒害的

你還別不信,孔子儒學對於普通人是有毒害的。為什麼孔子72弟子賢而沒有大出息者,因為孔子本人以及他的72弟子都並非門閥豪族,都擠不進社會上流的普通布衣平民,而又執著於孔子那些「高大上」的詩書禮儀,工而不甘心,商而不算計,官而不心狠,又怎麼會有大出息叫呢?

其中中毒最深的要算孔子得意門生回顏,本來就是出生貧寒,是饑寒交迫的貧民子弟,卻又執著於孔子的儒學,不甘於勞動生產,不甘於謀生活,正是這種挨餓受凍的「高大上」品行追求,年級輕輕就枯萎而亡,死後連埋葬的棺材都沒有。

孔子本人同樣不是什麼大富大貴家庭,卻發明了儒學,那些統治者只是拿孔子裝道德門面,根本就沒有重用孔子的意思,所以孔子一輩子流浪不得意,自己稱自己為「喪家狗」,要不是72弟子供養孔子,說不定孔子比回顏死得更難堪。

二、孔子的確是聖人,《象傳》的確是至今為止對《周易》最好的註解,但是僅僅是對統治者而言。

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孔子的話,包括《論語》,雖然都很正面,但在百姓普通生活中似乎用不上,那些硬生生按照孔子教導生活工作的普通人,一樣都是沒有做事能力的、生活落魄的書呆子,反而那些良心實事 求 是生活工作普通人,多半順風順水,活得有滋有味。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問題就出在孔子的「高大上」,孔子他不是為社會百姓講經立說的,孔子是為上層上流社會裡那些治國理政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君子們講經立說。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智慧,而不是社會百姓謀生活的智慧。不是說孔子的智慧不對,而是不適合我們老百姓罷了,老百姓只能把孔子智慧當參考,千萬別當真,否則你得難受一生一世。

我們必須清楚,孔子的《象傳》,是孔子根據自己的知識對《周易》的解讀,只代表《周易》裡面所包含的治國理政的智慧,遠不是《周易》智慧的全貌。

也就是說孔子儒學及《象傳》等,對於統治者來說是良藥,是治國理政絕好的工具。但是孔子儒學及《象傳》等,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不但沒用,而且有毒害。

三、《周易》博大精深,智慧詭異,《象傳》難達其意。

本文是為我們平民百姓寫的,因此今天我們要平民百姓的角度,來探秘《周易》詭異智慧。

(一)為什麼說一般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君子當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這些語句的毒害呢?

「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名言,都出自《象傳》,而象傳為孔子所作,這些語言聽起來似乎在情在理有道理,讓人無法反駁。

我們是老百姓,是老老實實計生活過日子的老百姓,因此我們沒有必須去學《周易》裡面包含的那些治國理政的智慧,我們需要的是謀生活過日子的智慧,所以我們不能按「君子當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這些道理做,況且「君子當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都不是《周易》裡面的原始經文。

《周易》是實用文化,但其用語詭異,因為必須用有限的文字語言,說清深厚的智慧義理,就必須用類似於詩文學的意境手法。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來加以具體分析。

那麼,我們老百姓如何看《周易》呢?我用乾卦為例,與大家探討。

乾卦所講之龍就是處在創業階段的人,初九潛龍是求學期間的人,出生貧寒,求學是出人頭地的最好出路,機會來之不易,而且是全家人省吃儉用巨大付出,貧寒學生就得一心學習,不要胡思亂想、更加不要參與生產生活中的那些事,比如打工,比如早戀;九二田龍是剛參加工作步入社會的人,十年寒窗,終於有了工作報答家人,因此想熱愛工作,做好工作一定要跟對師傅,要學師傅的好,不要學師傅的壞,尊敬老師,既要受得了工作的艱苦,又要忍得了閒氣惡氣;

九三惕龍是剛剛升職,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小頭目,一個好漢三個幫,既要會做事,又要會做人,既要敢闖敢幹,又要謹小慎微,因為你的威望是從成績中來的,你的人氣是從道德中來的;九四躍龍,就是剛剛事業有成的新老闆,不要感情用事,一切以事業為重,事業是你心血凝聚的,而社會複雜,許多邪惡之人在時刻算計你的事業,稍有不謹慎,一且努力都將付之東流,而貧寒出生的老闆,最輸不起的是事業;

九五飛龍,是在某方面呼風喚雨的強人,是可以改變人命運的強人,許多日思夜想來巴結你投靠你,你需要時刻清醒頭腦,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應該近君子,遠小人,不能犯顛覆性的根本性的錯誤;上九亢龍,是有權有勢,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強梁人,後果必定很慘,時刻記住,越是風光無限時,越要牢記初心,不忘良心,方可永保富貴。

總之,我們是過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不是出生名門豪族的官二代富二代,我們的幸福快樂必須靠自己雙手和智慧幹出來的,該求人時就要有低聲下氣求人的勇氣,該是自己的利益就要如狼似虎地爭取和自保,別動不動就「格局」「大局」「大仁」「大義」「厚道」,我們的單薄的身子骨和瘦弱的肩膀,根本就擔當不起「高大上」的名聲及責任。國家都有韜光養晦時,何況是寒門貧子,更加應該知道委曲求全、臥薪嘗膽。

但,我們終究是人,不是野獸,法律是紅線,良心是底線,這樣才能長久地保住幸福快樂的生活。

(二)為什麼《周易》開篇兩卦,乾卦以龍說事,坤卦以馬說事?

什麼事業,什麼事物,都是從無到有的,而「從無到有」就是開天闢地的過程。乾坤兩卦是開創拓展卦,即開天闢地卦,所以必須是《周易》開篇兩卦。

說乾卦是開拓卦還好理解,必須純陽的龍。說坤卦是開拓卦就不好理解,因為坤卦是純陰的馬,別說馬與龍的差別了,就是馬與虎豹比,也是差了一大截的。如果你這樣讀《周易》,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周易》是完全符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絕對不是片面地孤立地看問題的。在《周易》裡,乾坤是一體的兩個面,也就是所謂的陰陽八卦體,在一定條件環境下陰陽也是可以相互轉變的。

具體地講,乾坤是「明」與「實」的關係,開拓就必須有乾明「君子當自強不息」,同時必須有坤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有實有明方可開拓。但坤遠不是「厚德」這麼簡單,從國家角度講,還包括經濟、外交、政治、軍事等等一切。

事實上,乾龍是從「精氣神」角度講的,而坤卦是從「象數理」角度講的。我們不講王侯將相這些人的大道理,我們老百姓的「精氣神」就是幸福快樂美好願望之精神支撐,我們老百姓的「象數理」就是體面、富足、開明等實實在在的擁有,既無有這種精神支撐,又有這種實實在在的擁有,當然就可以開拓事業境界了。

千萬別誤會,上面所講老百姓不要執著於孔子儒學及《象傳》註解,並不是講老百姓沒有追求大仁大義大局大格的資格和必要,劉邦、朱元章等不都是由平民登上皇帝寶坐的嗎?而且我們新中國大多開國元勳們不都是從平民中崛起的嗎?

的確如是,但我講的老百姓不要執著於孔子儒學及《象傳》註解,是針對實踐中平時言行舉止而言的,既沒有平民追求大仁大義大局大格的時局條件,你硬是要有大仁大義大局大格之言行,違背了「潛龍勿用」的智慧,其實是不智的自找死路。但是,當完全具備了平民追求大仁大義大局大格的時局條件,你還以平民的藉口不作為不奮爭,那不是可恥的怯懦猥瑣又是什麼?

乾卦以龍說事,就是要求每一個人(當然包括平民百姓)都要有龍英武善戰的「精氣神」。坤卦以馬說事,就是要求每一個人(特別是平民百姓)都要有馬的避兇趨吉自保的愜意生活能力。馬的本事就是逃避,跪得快,感到了威脅就跑。要知道馬是全宇宙活得最愜意的生靈,因為馬很現實,要求低只吃到處都有的草,因為馬喜歡清靜安逸,因為馬跑得快。其實,龍雖然厲害,但沒有人願意做龍,因為龍時常生活在血腥爭鬥中,遠沒有馬的安逸愜意。但,光跑還是不行的,馬的安逸愜意生活環境,最終還是要靠龍來保證,所以龍需要馬的美好、安靜來填充精神,而馬需要龍的英武善戰,「龍馬精神」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龍馬精神」才是最佳有開拓狀態。

(三)《周易》裡面到底哪一卦哪一爻最吉祥吉利?

明確地告訴你,《周易》裡面每一卦、每一爻都是最吉祥最吉利的。《周易》的唯一目的,就是教會我們幸福快樂地生活,而不是裝神弄鬼擺弄學問。

《周易》64卦,就是對不同生活情境模擬成64個模式。而《周易》每一卦每一爻,都是避兇趨吉的智慧。有的卦看似很吉祥,卻暗藏了各種兇險,比如泰卦。有的卦看似很兇險,卻暗藏了各種吉祥,比如剝卦。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個道理。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更是一本排憂解難的書,當你遇到生活裡裡面的苦難、挫折時,根據《易經》所說,書中的卦辭就是解決你問題的最好方法。

《易經》一書,是一本可以學終生、用終生的書籍,書中的知識對我們的一生都是有幫助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易經》都是全篇文言文,讀起來晦澀難懂,根本看不進去。

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這套是白話文圖解版本的,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對應的注釋和插圖,書中蘊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無一不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馬雲多次公開推薦《易經》,感嘆越早讀越能比別人更進一步。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樊遲
    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一說齊國人(《史記裴駰集解》:「鄭玄注曰齊人」)。從上面的記載看,樊遲祖先早先為衛國人,後又遷到魯國,拜孔子為師。他不可能是齊國人,因為在《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中,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姜太公對殷商遺民不友好的,主張把他們全部殺掉。周公主張僅僅把以武庚為首的叛亂分子殺掉,其餘保留。
  • 年輕人很少懂周易,是否會失傳?
    1、結合爻位關係、爻的屬性來領悟象傳和爻辭我們在學易經的時候,大家通常看的都是爻辭和象傳,爻辭相傳是周公所作,是用來解釋每個卦每個爻的含義。象傳是由孔子所作,用來解卦象的。3看圖學《周易》,快速讀懂「天書」《周易》是上古典籍,用詞古奧,句意艱深,給初學者造成極高的門檻。很多人讀不懂,其實是沒選對方法。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 君子未必懂《周易》,但懂《周易》可為「君子」!
    「謙卦」是《周易》的第十五個卦,卦象上是,坤上,艮下,五陰一陽,「艮」在形意上也泛指山石,「坤」為地,乃至地理,卦象之意是山在地之下,山再大,也不可能大得過土地。「謙:亨,君子有終」。能有謙遜德行的人,會有好結果。
  • 孔子一生被一卦給說中,時也,命也
    孔子開創了私人教育之風,有弟子三千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春秋》《易經》,去世後弟子整理其言行思想,彙編成《論語》。孔子於《易經》有著很深的造詣,《周易》的易傳,也就是大家所言的十翼,其實就是孔子所編纂整理的。有人否定這點,我也不以為意。就像當代的很多人污衊儒學一樣。
  • 只因見了春秋時期最美麗的女子,千古聖人孔子被弟子逼得賭咒發誓
    除了莊姜,這幾個女子大都沒留下什麼好名聲,尤其是南子。 南子是宋國的公主,後來嫁給了衛靈公。因為宋國是子姓,所以她被稱為南子。她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不堪。據說,她在嫁給衛靈公之後,還與宋國的公子朝私通。衛靈公不僅不加阻止,還採取了縱容的態度,讓衛國丟盡了顏面。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見南子,子路不悅。
  • 孔子說,學《周易》有三種境界,你在哪一種?
    歷來把《周易》當成卜筮之書的人,一定是沒有認真讀過《周易》卦爻辭原文的。因為作者在《巽》卦的爻辭中,已經明明白白地表達了自己對於卜筮的看法。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巽》九二爻作者寫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呢?不妨聽小編細細道來。一、「史巫」何人?
  • 孔子對六位弟子的評判唯獨對顏回青眼有加
    本章孔子老師指出五個弟子各有所失,表揚了顏回。孔子的這六個弟子各有特點,柴是高柴。《朱子集注》中說,「柴,孔子弟子,姓高,字子羔。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餘。家語記其『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避難而行,不徑不竇』,可以見其為人矣。」高柴字子羔,智慧有時候不足,有點笨笨的,但是為人十分厚道。
  • 孔子:百姓日用《周易》而不知,其實它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一部探索宇宙、人生規律的智慧寶典。它用別具哲學思維的方式,來揭示萬物變化,對事物發展規律及其變化的知識金子那個了匯總。它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與《周易》,總稱為「三易」。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既然伏羲創立了八卦,那麼為什麼不能說是《周易》的作者?原因在於最初的八卦並非是由文字記載的,而是多以圖形出現。而且,雖然八卦是周易的內核所在,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也可以說伏羲畫的八卦,其實只是周易的一個雛形。甚至沒有《周易》這個名稱。再說周文王姬昌。在歷史上,姬昌被囚禁時已經八十多歲了,食無味,樂無趣。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孔子這三個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老師,通過培養學生而傳播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全憑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記錄流傳至今。所以,「眀師」是孔子翻透的第二本書。後來,孔子作為老師,他的語錄又被其弟子收集編成《論語》,和《道德經》、《易經》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然而明明只有七篇著作,為何不是「七翼」,何以成為《十翼》呢?原來其中《彖》、《系》、《象》又分為上下兩部,如此一來剛好合「十」之數,兼之中國古人十分喜歡一個圓滿的數字,如此《十翼》之名也就流傳了幾千年。雖然《易傳/十翼》這些著作在司馬公《史記》裡被記載為孔子所作,然而自古至今多被文人學者懷疑。
  • 《孔門七十二賢像》與公眾見面
    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舉辦,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儒家印象——孔子暨七十二弟子圖像展」正在省圖書館展出。此次展出的清代康熙年間繪本《孔門七十二賢像》,是省圖書館首次以展覽的方式向公眾展出。
  • 孔子的這句話很有智慧,可惜很少人理解正確!
    由:孔子得意門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孔子曾稱他是「卞之野人」,「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人。《二十四孝》中「百裡負米」的主角。「孔門四科」中,子路是政事科的佼佼者,他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
  • 孔子弟子為何有貧民弟子和貴族子弟之分,不得不說他很有經濟頭腦
    說起孔子的弟子,我們一般都知道一句話,就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是孔子的弟子全部。不過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這句話。都以為孔子弟子一共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個學習的比較好。不過真實的狀況並不是這樣。這些弟子可以說嚴格的等級劃分。弟子三千和賢者七十二是屬於兩個等級的。我們看一下大致狀況。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又說:「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國家要「化民成俗」,提高國民素質,必須由教育的途徑來實現,頒發律憲,舉善任能,就賢體遠,都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又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塾」「庠」「序」是地方學校,「學」是由天子、諸侯設立的學校,國家所屬。
  • 《周易》中最高深的10句話,暗藏改命之法!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孔子說:「因而,依從於上天的向上發展,依存於大地的向下紮根,這表明一切事物各依其類別互相聚合。」4.《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出自《周易·困卦第四十七》。《象傳》中說:澤中無水,象徵著要窮困潦倒。君子即使身處逆境,即使犧牲性命,也應當完成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