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孔子:恰恰相反

2020-12-17 一家爭鳴

說起《易經》的發展過程,我們往往會用這麼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它的意思是說,最終完備的《易經》共出自三個人之手,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子。

「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由於《易經》的古老與神秘,它歷來都被視為一部「佔卜之書」,說白了,就是算卦用的,其實這樣的說法,基本上是錯誤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為什麼說是「基本上」呢?這是因為,「八卦」與「六十四卦」確確實實是有一些「算卦」的味道,所以不能一概否定;可為何又說是錯誤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易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易傳》。

《易傳》,又稱「十翼」,它是專門用來闡述《易經》的,注意,此處的《易經》單指只包含「六十四卦」的《易經》。關於《易傳》的作者,相傳為孔子,不過後來經過專家學者們的再三研究與考證,認為孔子並不是《易傳》的作者,但不管怎麼說,《易傳》多多少少總會與孔子有些關聯,而且我們也願意接受「人更三聖」的說法,所以,我們就姑且把孔子看作就是《易傳》的作者吧。

那麼,孔子編《易傳》真的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顯然不是,君不聞孔老夫子的那句很有名的話,叫作「善易者不卜」嗎,孔子的話很明顯,越是懂得《易經》的人就越是不去談論佔卜之事。其實,孔子這樣說已經是很客氣了,因為從客觀上,正是《易傳》的出現,才讓《易經》走出了「佔卜」的牢籠,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換句話說,孔子編《易傳》,不但不是為了方便我們去「算卦」,而且恰恰相反,他是想讓我們從此忘了「算卦」。

這才是《易傳》的目的,同時也是《易傳》的功效,事實上,《易傳》也確實達到了這樣的功效,因為我們現在真正懂得《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是一部哲學經典,而不是算卦的工具。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無字天書和有字天書——從《易經》說到《易傳》
    佔卜,就是在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對未來的事情無法掌控的時候,通過演卦來預測吉兇,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算卦」,預測一下自己的運數。《易經》記錄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傳說是伏羲畫出了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
  • 孔子過時了嗎?鮑鵬山新書《孔子原來》用「戰鬥性」更強的文體辯論
    鮑鵬山新書《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提倡「三綱五常」嗎? 孔子提倡愚民嗎? 孔子維護等級社會嗎? 孔子是權勢者捧起來的嗎?當代對孔子的誤解和曲解,主要有兩個大的系統:第一,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的很多主張及其影響附會到孔子身上,比如我這本書裡講到的愚民政策、奴性文化、權力通吃、愚忠愚孝等等,這都是法家的主張,不但不是孔子的思想,恰恰是孔子早就警惕並預加防範的。這種誤解源遠流長,自韓非就開始了;第二,把我們上個世紀以來很多制度性缺陷導致的問題,附會到孔子身上。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我們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對《周易》的離卦,進行了完整的闡述,因為《周易》十二蓋取的第二個是蓋取諸益,我們的這篇文章就講一下益卦。我們繼續用孔子《易傳》的思想,通過《序卦》、《雜卦》、《卦辭》、《彖辭》、《象辭》、十二蓋取、六爻、六爻的《象辭》這八個程序,講一下對益卦的理解。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談孔子與易經:正道OR邪道,如果穿越古代你想當什麼?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有關孔子的兩次佔筮。我們知道,廣義的《易經》,也就是《周易》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相傳由周文王所做的《周易古經》,也稱《經》或《易經》;另一部分是相傳由孔子所作的《傳》,也稱《易傳》。在我們學習了解周易的過程中,《經》與《傳》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不能脫離《傳》去解讀《經》,也不能脫離《經》去揣測《傳》。作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易傳》的作者,孔子是傳統文化中名副其實的偉大聖人。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對跟他一塊出來巡視的兒子季康子說道:「從前,我們魯國本來是有興旺的可能的。可是,由於我得罪了孔先生,所以弄成現在這個破爛樣子,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了。我死了以後,就是由你來輔佐哀公了。你執政以後,可千萬要想法把孔子請回來啊!」「是的,我一定遵照您老人家的話去辦。」季康子畢恭畢敬地回答。
  • 孔子一生被一卦給說中,時也,命也
    孔子開創了私人教育之風,有弟子三千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春秋》《易經》,去世後弟子整理其言行思想,彙編成《論語》。孔子於《易經》有著很深的造詣,《周易》的易傳,也就是大家所言的十翼,其實就是孔子所編纂整理的。有人否定這點,我也不以為意。就像當代的很多人污衊儒學一樣。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位網友的又一個頗為謬誤的問題:「孔子竟然寫了兩套不同的《易傳》。」我們只能說,並不是孔子寫了兩套《易傳》,是因為在古時候,同一本書籍,由於抄寫者的不同,就出現幾個不同的版本。《易經》和《易傳》也是如此,因為抄寫者以及流傳的不同,才有了傳世的版本和帛書的版本,以及楚竹書等其他版本。
  • 孔子的「十翼」,是易學起飛的十隻翅膀
    在形成階段中,孔子及其門徒承上啟下,集門派智慧為易經做傳,史稱「易傳」,又稱「十翼」,代指學習易學的十隻翅膀。為什麼說孔子的「十翼」是學習易經的入門必讀資料呢?孔子有個很突出的特點,他喜歡凡事要找依據並為其正名,達到知其然而其所以然,名正言順的效果。孔子之前易經內容資料少,晦澀難懂,不成體系,因此做「十翼」來具體地闡述、解釋易經。
  •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迂腐嗎?無可無不可,孔子滑頭嗎?
    孔子在處事方法上主張的「中庸之道」,更是被很多人認為是極其庸俗的和稀泥、牆頭草,教人混社會的學說,而孔子更是成了老滑頭。事實上,這是對孔子莫大的誤解。孔子不是個迂腐的老頭,更不是個庸俗的滑頭,用孟子的話說,他是「聖之時者」,是聖人中最懂得與時俱進、最善於通權達變的人,是聖人的集大成者。孔子既不迂腐,也不滑頭。
  • 孔子誕辰 | 2000多年了,你真的讀懂孔子了嗎?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應記住這個日子《詩經》而他自己寫的詩,你讀過嗎?」:最初出於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後來班固、鄭玄都支持這個說法。孔子問孔鯉:「學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音樂緩緩響起,孔子在悅耳的音樂聲中才開始授課。所以古人講對牛彈琴是非常有道理的。音樂伴奏是孔子上課的第一個特徵。另外還有兩個特點,也是孔子授課獨有。一是經常上室外課,另一個是以對話形式上課。我們看論語就知道,孔子講課主要是跟學生對話交流。上課時候,一問一答,可以保證大家的注意力集中。
  • 孔子見南子,子路可以生氣嗎?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自己的老師得不到衛國的國君的召見而屈就去深宮謁見南子的事情而感到十分的不滿。孔子連忙給子路解釋並向上天發誓說:「如果見南子我做了見不得人的上床苟且事情,天打五雷劈!天打五雷劈!」孔子為什麼要見南子?可以不見南子嗎?作為學生的子路,為何會不高興?後世學者們都想對此進行詮釋。
  • 假如沒有孔子,我們今天的生活真的會更好嗎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直以來都備受尊崇,經過歷朝歷代不斷的加封,終成為一代聖人。當然,盛名之下,必有反對之聲。與他同時期開始,春秋戰國,乃至今時今日,不同意他的觀點的人大有人在,提出與他完全相悖的理論的也不少,然而,在不斷的批判中,他不但沒有衰弱,反而越發活躍。
  • 孔子告訴我們的三季人故事
    孔子像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信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恰好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 先天易學緒論二:孔子刪除詩經是中國文化的聖人還是罪人?
    代表孔子的思想、哲學、文化成果的是一部《四書五經》。其中四書為孔子以前的政治歷史資料。我們不取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已形成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體制。真正能夠代表孔子的學術思想與哲學、文化研究成果的,是《四書五經》中的《易經》,是《易經》中的《易傳》部分,是《詩經》.
  • 大型孔子石雕像站姿孔子雕塑校園孔子石雕擺件
    孔子大家都聽說過。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關於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而很多學校和教育基地都喜歡建立孔子石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