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易經》的發展過程,我們往往會用這麼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它的意思是說,最終完備的《易經》共出自三個人之手,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子。
「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由於《易經》的古老與神秘,它歷來都被視為一部「佔卜之書」,說白了,就是算卦用的,其實這樣的說法,基本上是錯誤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為什麼說是「基本上」呢?這是因為,「八卦」與「六十四卦」確確實實是有一些「算卦」的味道,所以不能一概否定;可為何又說是錯誤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易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易傳》。
《易傳》,又稱「十翼」,它是專門用來闡述《易經》的,注意,此處的《易經》單指只包含「六十四卦」的《易經》。關於《易傳》的作者,相傳為孔子,不過後來經過專家學者們的再三研究與考證,認為孔子並不是《易傳》的作者,但不管怎麼說,《易傳》多多少少總會與孔子有些關聯,而且我們也願意接受「人更三聖」的說法,所以,我們就姑且把孔子看作就是《易傳》的作者吧。
那麼,孔子編《易傳》真的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顯然不是,君不聞孔老夫子的那句很有名的話,叫作「善易者不卜」嗎,孔子的話很明顯,越是懂得《易經》的人就越是不去談論佔卜之事。其實,孔子這樣說已經是很客氣了,因為從客觀上,正是《易傳》的出現,才讓《易經》走出了「佔卜」的牢籠,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換句話說,孔子編《易傳》,不但不是為了方便我們去「算卦」,而且恰恰相反,他是想讓我們從此忘了「算卦」。
這才是《易傳》的目的,同時也是《易傳》的功效,事實上,《易傳》也確實達到了這樣的功效,因為我們現在真正懂得《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是一部哲學經典,而不是算卦的工具。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