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過時了嗎?鮑鵬山新書《孔子原來》用「戰鬥性」更強的文體辯論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鮑鵬山新書《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孔子提倡「三綱五常」嗎? 孔子提倡愚民嗎? 孔子維護等級社會嗎? 孔子是權勢者捧起來的嗎? …… 23個問題,指向一個核心:孔子原來的面貌是什麼?今天,孔子思想過時了嗎? 封閉在家的特殊日子裡,鮑鵬山教授通過微信接受了北京日報閱讀版的專訪,有關本書的由來、核心、學術關懷,一一道來。

您之前的書大多寫歷史,由歷史而生發問題,溝通今天;感覺這本《孔子原來》不一樣,針對性特別強,更像一次辯論。在國學熱的大背景下,您為什麼選擇了這種「戰鬥性」更強的文體?

你這兩個詞很準確:辯論和戰鬥性。

我確實在辯論,和上個世紀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有關孔子的種種誤解、曲解進行辯論,甚至和自孔子生前直到今天種種對孔子的誤解、曲解辯論。孔子的學生子貢,就為孔子做過辯論,我這工作,算是對他的一個繼承。

當代對孔子的誤解和曲解,主要有兩個大的系統:第一,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的很多主張及其影響附會到孔子身上,比如我這本書裡講到的愚民政策、奴性文化、權力通吃、愚忠愚孝等等,這都是法家的主張,不但不是孔子的思想,恰恰是孔子早就警惕並預加防範的。這種誤解源遠流長,自韓非就開始了;第二,把我們上個世紀以來很多制度性缺陷導致的問題,附會到孔子身上。把現代世界政治中才出現的極權問題附會到兩千多年前封建時代的孔子身上。

這些誤解其實對孔子本人沒有影響,他有足夠的時間抖落不同歷史階段潑灑到他身上的汙濁塵埃,歷史都是他的,時間站在他這邊,他已經屬於永恆,古人說的,同天不老。這種誤解傷害的是中國,是走向現代的中國。因為,中國走向現代,不可迴避也代價最小的路徑,就是從自身傳統文化出發,沿著傳統文化的邏輯路徑,發揮現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簡言之,對傳統做現代性闡釋,比否定傳統,移植一個外來的現代性,不僅代價最低,而且成功的機率更大。

本書著眼於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到的20世紀70年代,甚至直到今天,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在您一一作答的23個問題中,您覺得最流行、最有普遍性和「殺傷力」的誤解是哪個?

是對孔子所謂提倡愚民的誤解。

愚民在中國確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後來中國秦朝,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基本統治術。這種政策和統治術,對於一個國家開啟民智走向現代的努力,是致命的。所以,本書為孔子這一點辯誣,其實也是對歷史上愚民政策的批判。

當然還有對所謂「三綱」的誤解。這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觀念,仍然是法家的。法家與儒家最大的區別,就是兩個關鍵詞:法家講「權力」,儒家講「權利」。「三綱」是權力構建,不是權利構建。

現代政治的現代性也就體現在對古代「權力社會」的解構和現代「權利社會」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號,就是「權利」定位,這是現代國家的基本要素,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所在。

23個問題,其實都是在回答一個問題,即開篇的第一個問題:孔子過時了嗎?為什麼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要讀孔子?

我理解,您重點說了以下幾層意思:其一,直到今天,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代表中華民族氣質,體現中華民族形象而獲得世界認可的,仍然是孔子。其二,這不僅是對孔子一個人的評價,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價值的評估。其三,「傳統文化不但不會成為人們思想的禁錮,恰恰是革命者的溫床。」「我們今天的落後不是孔子缺了什麼,而是我們這些後人缺了什麼。」由此提示我們反思:兩千年後的今天,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學什麼,怎麼學。

這樣的理解,對嗎?

您的理解非常到位,抓的點也很準確。其實,23個問題,我的學術關懷是:我們必須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是中國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目標和對全體中國人民的承諾,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努力方向。而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我們必須從傳統中國去尋找思想資源,這不僅是代價最小、成功機率最高的路徑,還是對目標的界定:我們要的是現代化的「中國」,或「中國」的現代化。也就是說,我們變成現代化國家的時候,中國,還是中國,有中國一以貫之的文化氣質、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

在您看來,對孔子的這些誤解產生的深層的、本質的原因是什麼?是書中提及的「文化創傷沒有癒合」「文化自卑自我歧視」?

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而這個誤解,往往是因為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層次很高的學者,對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經典的隔膜——我們有好幾代人其實是沒有讀過什麼傳統經典了,更不用說走進文化的核心了。所以,誤解,前提是不了解。我知道的是:一些對傳統文化經典很熟悉的學者,都不存在你所說的「文化創傷沒有癒合」「文化自卑自我歧視」,恰恰相反,他們都在做著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工作,只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在一個更學術的高度上做,而我是在做普及,試圖糾正一些常識性的誤解。

您在書中重複強調、解釋了對孔子「忠君」、對所謂「三綱五常」的觀點,提出了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新」解讀:孔子強調的是道德的雙向平等觀念,絲毫沒有單向臣服之意,甚至認為這是一組因果關係——國君做好在前,臣子做好在後;父親首先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然後才能有資格得到子女將來的孝順。甚至說: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賦予了人民「不服從的權利」。這種解讀,在學界是共識嗎?

並非學界的共識,但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我前面說過,學界很龐雜,專業也很多,有很多社會科學學者甚至人文學者都對傳統經典並不熟悉,他們對於孔子的認知,竟然也有很多是膚淺甚至是人云亦云的,是拾上世紀某些特定年代的牙慧的。但是,對傳統經典熟悉的人,應該贊成我的觀點,因為我的論證是從基本文獻和歷史事實中來的。

您在書中寫道: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他的禮不針對具體的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但這樣會不會在具體操作中失去原則,使禮成為一個美好但無法落實的理想?在其後一章「孔子從來不攻擊別人嗎?」中,孔子的表現也很有「戰鬥性」。攻擊與寬恕之間的紅線是什麼?

這個問題幾乎不再是一個關於孔子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了。我反問你:一個有原則的人能否同時又是寬容的?一個有堅持的人是否同時又是一個有彈性的人?

書中的文章,多數寫於兩年前,文章中所說的許多誤解也是「文革」前後的。請問,今天還有沒有什麼對孔子新的誤解產生或重現,值得我們警惕?

書中所寫的這些對孔子的誤解,自上個世紀初至今,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對孔子的定解,這也是我寫作此書的目的:撥亂反正,回歸正解。對孔子的誤解,永遠都在發生,有的是大方向上的、邏輯上的,關乎價值觀的,有的是孔子生平和歷史細節的,關乎一些具體事實的。總的來說,前一種誤解才是大問題,因為,它關乎我們對孔子思想和傳統文化的認知,關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價值估定,關乎我們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利用傳統文化的資源,關乎我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更關乎未來中國的文化本色。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擯棄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這樣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文化自成一體的大國,更當如此。所以,如何評價孔子,如何闡釋孔子思想的現代性並對其作出肯定性的結論,其實是關乎中國有無一個現代化未來這樣一個大命題的。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趙婷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孔子大學!高考大省終於等到了?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文化學者鮑鵬山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教育部的回答,不能說設立孔子大學的可能性更多了,而是留下了一個可能性。  如果最終能夠獲得教育部的認可,鮑鵬山認為,在中國設立一個孔子大學,從教育的法製法規角度來說,應該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障礙。
  • 在曲阜建設孔子大學?官方回復留下可能性
    另外,僅按照孔子名義來建立一所大學,從各方面看可能都是有待商榷的。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西方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地方用這些名人來命名大學。儲朝暉認為,用名人命名大學,在整個世界都不是一個從學理上能夠支撐的選擇,所以孔子大學做法本身還需要謹慎。迫切性與同在華東的江蘇、上海相比,高考大省山東難稱高教大省。
  • 孔子77世裔新書《中國字》發布會在曲阜孔廟大成殿舉行!
    在隨後舉行《中國字》新書發布會和研討會上,世界儒聯副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導楊朝明,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會副會長、博鰲儒商論壇常務副理事長孔眾,中華孟氏宗親會副會長孟斌濟寧學院劉振佳教授、宋思偉教授,濟寧學院曲阜師範學校院長孫輝,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協會辦公室主任孔祥勝,山東濟寧周易學會會長孔勇、副會長高恩山、孔子基金會特聘講師孔為峰
  • 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孔子:恰恰相反
    說起《易經》的發展過程,我們往往會用這麼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它的意思是說,最終完備的《易經》共出自三個人之手,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子。「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 孔子誕辰 | 2000多年了,你真的讀懂孔子了嗎?
    《詩經》而他自己寫的詩,你讀過嗎?」:最初出於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後來班固、鄭玄都支持這個說法。孔子問孔鯉:「學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子夏問道:「(《詩經》上說)『漂亮的臉笑的美啊,美麗的眼黑白多分明啊,潔白的脂粉,更把她裝扮的楚楚動人啊
  •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迂腐嗎?無可無不可,孔子滑頭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孔子被分裂成兩個形象。第一種認為孔子是個非常迂腐不懂變通的人。孔子秉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信念,不管前路有多麼艱辛,未來看不到希望,孔子還是毅然前行。他去齊國,夢想在齊國從政做出一番恢復周禮的大事業,差點被人陷害,趕緊跑回魯國。
  • 大型孔子石雕像站姿孔子雕塑校園孔子石雕擺件
    孔子大家都聽說過。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孔子石雕像-凱巖石業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關於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而很多學校和教育基地都喜歡建立孔子石雕像。
  • 漫畫|孔子是個文弱書生?你可能對孔子有什麼誤解
    一提到孔子,我們想到是個儒雅隨和,充滿智慧,文弱和氣的老爺爺。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好勇」的子路、江洋大盜顏涿聚等都心甘情願的拜孔子為師,靠以理服人嗎?不過孔子也確實有說這句話的資本,《禮記·射義》記「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孔子在矍相射箭,前來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就像堵牆一樣,可見孔子射箭還是有點名聲的。而且,《論語》述而篇中對孔子「弋不射宿」不射巢中歇宿的鳥,只射飛鳥的描述也說明了孔子射箭技術的高超。
  • 孔子的宿敵陽虎:被陽虎羞辱,還因為長得像陽虎被圍攻
    陽虎羞辱孔子在《史記》與《孔子家語》都記載了陽虎羞辱孔子一事,《孔子家語》的說法更加詳細一些。《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的母親去世,他還穿著喪服。這個時候陽虎跑到孔子家裡來弔喪,偷偷跟孔子說:"聽說季氏正在宴請國內的士人吃飯,你知道這件事嗎?"季氏就是魯國的一個大家族。陽虎就是季氏的家臣。孔子說:"我沒聽說這件事。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懷才不遇大約是現實當中許多人對自己的定位了,但是關於「懷才」若被遇到了,一定會就此飛黃騰達嗎?答案也許是,不一定。因為才華並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東西,歷史上有很多人有才華被任用後就一飛沖天;也有不少人很有才華,卻在被任用後不久就黯然收場。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 一個愛情故事,害死孔子最喜歡的門生,此人死後,孔子次年去世
    公元前480年,一個人的死訊傳來,這讓當時72歲的孔子悲痛不已,大喊「我的生命不長了」。第二年,孔子在對這個人無盡的思念中死去。這個人是誰?為什麼對孔子影響這麼大?是孔子嗎?他叫子路,是孔子最驕傲的弟子之一。幾十年來的師徒關係,使兩人關係更加親密。子路的死是一場悲劇,他死得很公正,悲劇性很強,但事實上,子路的死是不值得的。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要知道,子貢並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審時度勢,根據市場的行情做出預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後人將誠信經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就是因為人的城府很深,用江海的深度來作比都不足夠,人心的險惡用陡峭的山谷來作比都達不到,人的善變用變化莫測的天上浮雲來作比都不能,可見人是多麼地不可捉摸,識人是多麼不易。孔子一生坎坷,遇到很多的人,也經歷了很多的事,人情的冷暖他體會過,人世間的百態他領略過,因而,對人認得比較準,從他能因材施教也可以看出他識人的準確。孔子的識人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鑑的意義。
  • 我校亞美尼亞孔子學院慶祝2016年「孔子學院日」
    「孔子學院日」活動。接著,孔子學院本土教師麗麗特用亞美尼亞語激情澎湃地介紹了中-亞兩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和自己眼中的中國,並扼要地介紹了中國孔子學院總部的獎學金項目、夏令營項目以及亞美尼亞孔子學院的教學和文化活動。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話劇《孔子》走進孔子故裡曲阜 把儒學熱推向新高潮
    話劇《孔子》在孔子故裡山東曲阜上演。曲阜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山東曲阜12月16日電 (陳曙光 李驍)12月15日晚,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在孔子故裡山東曲阜上演,把儒學熱、孔子熱推向新高潮。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慨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論語》以《憲問》篇和《微子》篇為代表,記述了七位不同思想者與孔子的相遇情形。從記述來看,他們大多對社會 政治 人生有自己已成的見解,並且難以改變,他們對孔子採取或逃避、或嘲諷、或同情的反面態度,他們的生活狀態多是有個性但隱藏於眾人之中而未受到政府重用。孔子對他們的態度則是一律非常尊敬、鄭重,擺在和自己同一層面上來辯論和談論問題,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未能成為朋友,遇到即各自遠去。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我們都是孔子的追隨者》學後復盤:但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該讓步的
    我堅信:復盤才能翻盤,持續梳理所學所做,反省自己,極致踐行,不斷升級迭代;不會就學,學了就用,錯了就改,就看誰幹。鮑鵬山在《孔子傳》中作了如下解釋:孔子說:「回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於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顏回回答:「老師,您的道很大,您的境界很高。您現在的問題是,天下不能容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