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一、「俠」與「儒」的對立
墨家與儒家的對立,首先體現在其成員身份的對立。
據考證,墨子很可能出身於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更注重事物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並力求使萬事萬物簡化,易於人們理解和應用。
所以,對於周朝的各種傳統、禮樂,墨子均持批判態度。
但孔子與墨子不同,他是一位有較高修養的文雅君子,他對於已經逐漸失傳的古代傳統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慨嘆當時已經「人心不古」。
因此,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墨子要批判和反對孔子。
再者,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軍事色彩濃鬱。而孔子和他的學生,與其說是師生關係,不如說是合作關係。
墨家的首領被稱為是「鉅子」,他對墨家的全體成員擁有絕對的權力,包括生殺大權。
墨子的追隨者,多是來自各地的遊俠。這些遊俠,原本依附於當時的各種公卿貴族。原來,遊俠們受僱於各國軍隊,以出賣武力維持生計。
但成為墨子的弟子後,他們便開始追隨墨子,為春秋時代的和平而戰。
在史籍中,記載了一次由墨子領導的阻止楚國入侵宋國的戰爭。不過,這場戰爭並非熱戰而是地地道道的「冷戰」。
春秋時代的大師級工匠魯班發明了一種攻城器械。楚國想使用這種武器進攻宋國。墨子得到消息後,便帶領弟子前往楚國止戰。
在楚王面前,他拿出自己設計的防禦器械,與魯班來了一次攻防「沙盤演習」。結果,魯班的9種攻擊武器,都被墨子防禦住了。最終,這場入侵戰也以楚王收回成命而告終。
所以,墨子可以算得上具有武士道德的和平主義者,與孔子不同的是,他不依靠說教讓敵人屈服,而是仰仗於自己手中的實用技術。
二、對「神」、「鬼」的認識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相信鬼神,或者說不主張去談論這方面的事情,所以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但是,儒家對於人的「身後事」卻特別在乎。儒家主張厚葬,如果父母去世,子女還要放棄一切世俗事務,為他們守孝三年。
而墨子與孔子不同,他認可鬼神的存在,但卻又不主張祭祀鬼神,特別是反對犧牲大量資源來祭拜鬼神。
墨子肯定「鬼神」的存在,但卻反對人們祭拜鬼神,這或許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墨子秉承實用主義,認為祭拜鬼神根本無用;二是他出身於農村,深知一絲一飯來之不易。
對於孔子而言,自然界有一種人無法去操控的神秘力量,可以稱之為「天命」。
所以,儒家認為,人在面對外部世界時,首先要「盡人事」,然後就可以靜待人力所不能改變的部分發揮作用,也就是聽「天命」。
墨子雖然相信「神」的存在,對他其實對這些超自然的玩意兒並不特別感興趣。
相反,他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主觀上去改變一些事情,比如他主張「非攻」,對各種防禦戰樂而不疲,並親手改變了許多國家的命運。
而促使這種改變發生的,是他手裡的「科技」,而不是形形色色的「鬼神」。
三、對於「仁義」的理解
如果說墨子與孔子的思想毫無交集,那也是不正確的。在「仁義」問題上,墨子與孔子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但是,這種相似,也僅僅是字面上的相似罷了,內核大有不同。
墨子所說的仁義,就是他的「兼愛」。
墨子曾經說過: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這句話,有點像大仲馬在《三個火槍手》裡說的那句名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世界(組織)的利益包含了每一個的利益,為世界(組織)謀取利益,就等於是給自己謀取利益。
這句話歸根結底,也是充滿了「江湖味」的俠義精神,與墨家弟子們的出身相一致。而如果你細品,這裡面也包含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
但孔子所說的「仁義」,作為儒家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後來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這構成了一種穩固的統治秩序。
君主有「仁義」,施行「仁政」,才能對天下、對百姓有利。
所以,儒家講的「仁義」更是一種詩情,一種儀禮,一種理想主義。
因此說,在「仁義」所表達的境界上,墨子與孔子有大不同。綜上,說「墨子」是「孔子」的反義詞,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