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2020-12-09 騰訊網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一、「俠」與「儒」的對立

墨家與儒家的對立,首先體現在其成員身份的對立。

據考證,墨子很可能出身於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更注重事物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並力求使萬事萬物簡化,易於人們理解和應用。

所以,對於周朝的各種傳統、禮樂,墨子均持批判態度。

但孔子與墨子不同,他是一位有較高修養的文雅君子,他對於已經逐漸失傳的古代傳統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希望人們「克己復禮」,慨嘆當時已經「人心不古」。

因此,出身就已經決定了,墨子要批判和反對孔子。

再者,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軍事色彩濃鬱。而孔子和他的學生,與其說是師生關係,不如說是合作關係。

墨家的首領被稱為是「鉅子」,他對墨家的全體成員擁有絕對的權力,包括生殺大權。

墨子的追隨者,多是來自各地的遊俠。這些遊俠,原本依附於當時的各種公卿貴族。原來,遊俠們受僱於各國軍隊,以出賣武力維持生計。

但成為墨子的弟子後,他們便開始追隨墨子,為春秋時代的和平而戰。

在史籍中,記載了一次由墨子領導的阻止楚國入侵宋國的戰爭。不過,這場戰爭並非熱戰而是地地道道的「冷戰」。

春秋時代的大師級工匠魯班發明了一種攻城器械。楚國想使用這種武器進攻宋國。墨子得到消息後,便帶領弟子前往楚國止戰。

在楚王面前,他拿出自己設計的防禦器械,與魯班來了一次攻防「沙盤演習」。結果,魯班的9種攻擊武器,都被墨子防禦住了。最終,這場入侵戰也以楚王收回成命而告終。

所以,墨子可以算得上具有武士道德的和平主義者,與孔子不同的是,他不依靠說教讓敵人屈服,而是仰仗於自己手中的實用技術。

二、對「神」、「鬼」的認識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相信鬼神,或者說不主張去談論這方面的事情,所以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但是,儒家對於人的「身後事」卻特別在乎。儒家主張厚葬,如果父母去世,子女還要放棄一切世俗事務,為他們守孝三年。

而墨子與孔子不同,他認可鬼神的存在,但卻又不主張祭祀鬼神,特別是反對犧牲大量資源來祭拜鬼神。

墨子肯定「鬼神」的存在,但卻反對人們祭拜鬼神,這或許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墨子秉承實用主義,認為祭拜鬼神根本無用;二是他出身於農村,深知一絲一飯來之不易。

對於孔子而言,自然界有一種人無法去操控的神秘力量,可以稱之為「天命」

所以,儒家認為,人在面對外部世界時,首先要「盡人事」,然後就可以靜待人力所不能改變的部分發揮作用,也就是聽「天命」。

墨子雖然相信「神」的存在,對他其實對這些超自然的玩意兒並不特別感興趣。

相反,他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主觀上去改變一些事情,比如他主張「非攻」,對各種防禦戰樂而不疲,並親手改變了許多國家的命運。

而促使這種改變發生的,是他手裡的「科技」,而不是形形色色的「鬼神」。

三、對於「仁義」的理解

如果說墨子與孔子的思想毫無交集,那也是不正確的。在「仁義」問題上,墨子與孔子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但是,這種相似,也僅僅是字面上的相似罷了,內核大有不同。

墨子所說的仁義,就是他的「兼愛」。

墨子曾經說過: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這句話,有點像大仲馬在《三個火槍手》裡說的那句名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世界(組織)的利益包含了每一個的利益,為世界(組織)謀取利益,就等於是給自己謀取利益。

這句話歸根結底,也是充滿了「江湖味」的俠義精神,與墨家弟子們的出身相一致。而如果你細品,這裡面也包含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

但孔子所說的「仁義」,作為儒家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後來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這構成了一種穩固的統治秩序。

君主有「仁義」,施行「仁政」,才能對天下、對百姓有利。

所以,儒家講的「仁義」更是一種詩情,一種儀禮,一種理想主義。

因此說,在「仁義」所表達的境界上,墨子與孔子有大不同。綜上,說「墨子」是「孔子」的反義詞,並不為過。

相關焦點

  • 上聯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亮了!
    讀寫菌想到了另一幅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要對好下聯,的確不易。然而高手仍然在民間,快來看看: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
  •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蘊含什麼道理?
    大家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最牛的五大學派分別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 表人物是韓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孫子。在這五個人中,只有老子的名字比較特殊,因為其他人的頭銜都與他們自己的姓氏相關,例如孔子的原名孔丘,墨子的原名墨翟,韓非子的原名韓非,孫子的原名孫武,而老子的原名是李耳。
  •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很是經典!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很是經典!咱們筆者為大家分享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文化-對聯,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
  •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堪稱經典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經典的對聯,可以說難倒了更多人,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這個對聯相信大家一看就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這五個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 墨子與孟子,戰國時期兩大毒舌的隔空對決,誰會笑到最後?
    因此,墨家是儒家的最大反對派,墨子也成為孔子最強有力的挑戰者。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百年之後儒家的弟子中也產出現了一個勇敢的鬥士、著名的辯論家,他同樣用滔滔雄辯將墨家弟子駁得啞口無言,止住了儒家急劇下降的的頹勢,有力地打擊了墨家學派說,這個人就是孟子。墨子是孔子最大的反對者和批判者,而孟子對墨子而言,亦是如此。
  • 墨子搞哲學,就是信鬼神,懟儒家,司馬遷都不給他寫傳記
    比如孔子講禮樂,實際上就是周制——封建制度。孔子不教語文也不教數學,教當官治國。孟子講仁,仁也是要拿來治國的。老子乾脆回到三代之時,來個小國寡民。教治國之術是學水,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等等。其共同特點是:尋找道德與政治的平衡點。所以,他們不論說什麼,都在道德、政治的範圍內。稍微獨特一點的,大概只有莊子。其他的基本沒區別,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都一個樣。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墨子:無功不受祿,做人應當堅守原則
    墨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墨家的創始人,也許他有些主張或許苛刻,不符合人之常情,但這並不妨礙他能夠和孔子一樣被世人稱之為聖人。《呂氏春秋·離俗覽》記載,有一次墨子讓公上過到越國遊說。公上過向越王講述了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願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公上過回去稟報給墨子,墨子並沒有急著應下來,反而問道:「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嗎?」公上過回答說:「恐怕不能。」
  • 墨子、甘地與託爾斯泰
    墨子反對的是侵略性的戰爭,是他所謂「強凌弱,眾暴寡」的戰爭,但他並不反對抵抗侵略、保衛和平的戰爭。墨子也曾憑藉自己的智慧阻止了多次戰爭,如《公輸篇》中記載的止楚攻宋的事跡及《魯問篇》中止齊伐魯、止魯攻鄭的事跡,都是值得在歷史上大書而特殊的。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對墨子總是缺乏應有的尊敬與感戴。
  • 墨子的「兼愛」、孟子的「王道」以及荀子的「王霸」
    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墨子、孟子和荀子。從商鞅與秦孝公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商鞅的思想曾經受過他們的影響。第一、墨子的「兼愛」思想墨子的思想以「兼愛」為中心。墨子認為,從利害的觀點來看,必須兼相愛才能交相利。若能說服世人了解兼愛與交利是互為因果,則天下即可太平,國家之間也就不會發生戰爭。要「兼愛」就要「非攻」,即反對大國進攻小國,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
  • 墨子的「染絲說」闡述了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故染不可不慎也
    只有墨子獨樹一幟,提出了「六辯」,構建了較為完整了邏輯思想,與西方邏輯學、印度因明學並稱為世界的三大邏輯體系,填補了中國哲學在邏輯學方面的空白。墨子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
  • 孔子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墨子說,「執有命非也」
    墨子反對這樣一種論調,作《非命》三篇。墨子說,判斷某一種事實存在與否,要堅持以親見親聞為依據。有一種事物,有見過,有聽過,就可以判斷為有;沒有人見過、聽過的,就是無。考察歷史,自古及今從來沒有見過命的形象,聽聞命的聲音。所以,命就是沒有,或者命不存在。古代夏桀亂國,商湯代而治之。商紂亂國,周武王代而治之。天下沒有變,百姓沒有變。得夏桀、商紂而國亂,得商湯、周武而國治。
  • 孔子為什麼堅持辭達而已,反對文過飾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辭達而已矣。」在孔子看來,說話最重要的是將內心的想法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對方。在《周易·文言傳》中,孔子提到了「修辭立其誠」,要求修辭者持中正之心,懷敬畏之意,對自己的言辭要切實負責。「修辭立其誠」要求說話者懷真誠之心,從心靈深處發聲音,講真話。
  • 墨子也要負責?墨家為何在歷史上徹底消失?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多次依靠自身實力,以及墨子的出眾口才,制止了多次殺無謂的殺伐。墨子提出的諸多觀點,也更加貼近於底層人民,所以墨家學說,很容易就在春秋戰國時期那紛亂的社會上,招收到死心塌地的以墨家觀念為人生格言的人才。2006年上映的電影《墨攻》,是一部少有的反映墨家的軍事戰爭類電影。一個形單影隻的墨者,專程來到一個小國,幫助這個小國抵禦趙國大軍的進攻。
  • 墨家繼承了孔子的軸心突破之途,延續了儒家對鳳鳥的倫理性解讀
    孔子之後,「百家言」開始出現。根據錢穆先生考證,墨家最初源出於儒,顯然也是軸心突破運動中的參與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墨翟為「宋之大夫」,鄭樵《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言墨翟為宋人。墨子與鳥夷文化具有關係,既是殷人後裔的宋人,其名中也含有東方鳥夷的古老底色。在這個意義上,《韓非子·外儲說》所謂墨翟居魯山「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的記載,很可能也和墨子屬於鳥夷文化的遺民有關。儘管《墨子》一書中頗有明鬼的思想,重視「天鬼」之賞罰,與儒家的突破相比,殘留著更為濃厚的前軸心時代觀念與氛圍,這可能是重視鬼神祭祀的殷商—宋國文化之孑遺。
  •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義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墨子》這本書。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是區別小人和君子的一種重要道德品質。而孟子的思想中,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由羞恥心,發展出了「義」。孟子還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意思是說,「仁」是人心的本質,仁者愛人;「義」是人所必由之路,就是按照「仁」的方式行事。孟子說,放棄了這條正路而不走,喪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太可悲了!
  • 來聽聽墨子講的鬼故事
    這位可不是一般人,是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科學家,是個與孔夫子齊名的「大聖」,他就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墨翟,諸子百家中人們習慣稱作墨子。在先秦那個中華思想大開放、大爆發的時代,孔子也剛起跑,而墨家,可是與儒家並駕齊驅,一時難分伯仲的。墨子堅信有鬼,不光信,他為此用心寫了篇文章,標題就叫《明鬼》,專門論證鬼的存在。戰國為什麼諸侯紛爭、戰火頻仍?為什麼君王淫暴、黎民寇盜?
  • 第八屆墨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儒學全球論壇...
    11月21日,由山東大學、中國墨子學會和滕州市委、市政府聯合舉辦的第八屆墨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儒學全球論壇(2020)開幕式在濟南隆重舉行。本次節會論壇以「儒墨會通與國家治理」為主題,旨在會通儒墨兩大顯學思想文化精髓,為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孔子雖在晚年才接觸到《周易》,但其在易學史上卻做出了巨大貢獻。孔子之於易的貢獻在於將單一卜筮功能之易向人文價值理性多重理論視域與意蘊之易的轉向上。先秦諸子中也只有孔子將龍與天道相契接,發展出了龍德與天道學說。
  • 弟子問墨子多說話好還是少說話好?墨子一個比喻給出回答,真經典
    弟子問墨子多說話好還是少說話好?墨子一個比喻給出回答,真經典墨子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更詳細來說,他就是墨家的代表人物。而墨家提倡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兼愛非攻。墨子勸退楚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實也就是他和魯班的一次對決,事實也證明了他比魯班更厲害。主要不是在工藝上比魯班厲害,而是在精神上,思想高度比墨子的更高。但是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是《墨子》裡面的一則小故事。順便來說一下人到底是應該多說話,還是少說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