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離俗覽》開篇就寫到:
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義也;所有餘者,妄苟也。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餘,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雖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意思是說,社會上不足的東西,是理義,有餘的東西,是胡作非為。人之常情是,以不足的東西為貴,以有餘的東西為賤。所以平民、臣子的品行,應該純潔清廉,合乎法度,越窮困越感到榮耀,即使死了,天下的人也越發尊崇他們,這是因為社會上這種品行不足啊。
其實,不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缺乏理義,胡作非為之事層出不窮,現代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呢。
不管是何人,都應當守義。人之所以要守義,不是為了像東漢末年的王莽那樣謀求利益,而是發自內心,純粹地守義。
墨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墨家的創始人,也許他有些主張或許苛刻,不符合人之常情,但這並不妨礙他能夠和孔子一樣被世人稱之為聖人。
《呂氏春秋·離俗覽》記載,有一次墨子讓公上過到越國遊說。
公上過向越王講述了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願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
公上過回去稟報給墨子,墨子並沒有急著應下來,反而問道:「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嗎?」
公上過回答說:「恐怕不能。」
墨子聽後,對公上過有些失望,說道:「不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就是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
接著,又道:「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採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將處於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著它。」
對於墨子而言,自己的主張是否能被越王所採納才是最重要的,並不貪圖拜官封地。而且,即便是他的主張被越王採納,他也只是需要足夠吃穿的食祿,處於客居之民的位置。
他還說道:「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採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選就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是可以的。」
所以說,墨子能被世人稱之為聖人是不無道理的。他堅守道義,講究原則,非常清楚「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在文末,《呂氏春秋·離俗覽》寫到:凡人不可不熟論。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忍。今可得其國,恐虧其義而辭之,可謂能守行矣。其與秦之野人相去亦遠矣。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凡對於人不可不仔細考察。秦國的鄙野之人,因為一點小利的緣故,弟兄之間就相互打官司,親人之間就相互殘害。現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國土,卻擔心損害了自己的道義,因而謝絕了,這可以說是能保持操行了。秦國的鄙野之人與他相距也太遠了。
這些話運用到如今這個社會也是合適的。
如何做人,每個人都應當仔細思考一番,而不能被這個社會的燈紅酒綠、繁華璀璨所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