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在主張「兼愛」、「非攻」的同時,還為治理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出了「尚同」原則。
雖然墨家思想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但是在理論創見上,「尚同」的思想卻是很有意義的。
墨家主張兼愛,主張愛人之國若己國,愛人之家若己家,則必然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同」,這一點區別於儒家主張的等級差別和道家主張的個性差異。
「尚同」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
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
根據最高統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標準,反映情況,統一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
為了論述「尚同」的必要性,墨子從人類未有君主之前的自然狀態談起。
他說,古時候沒有政長,天下之人達不成共識,因此「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人數越多,異議越多。
每個人都有一個意見,那麼必然會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從而導致互相非議,以至於父子兄弟作為怨讎(仇人),互生離散之心,不能團結在一起,不肯互相幫忙,不肯互相教導,糧食錢財多了也不肯相分,最終使得天下大亂,人與人之間如動物一樣,沒有秩序,弱肉強食。
故而,墨子站在兼愛的立場上,主張在一個賢明的君主的統治下,百姓都與君主的意志一致。
這樣的話,天下就會井井有條,兼愛不亂。
如墨子所說的:
「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當然,墨子注意到在「尚同」的理論背後需要設立一個充滿兼愛精神的賢明的君主,同時,他也意識到君主的權力需要受到限制。
墨子通過鬼神來限制君主的權力,認為天有意志,時刻在監督著統治者。
墨子的「尚同」思想,在現在看來,似乎不切實際,但這種「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的理想,卻是許多帶有政治野心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政治人物施政的出發點。
在世界政治史上就有不少這方面的例證。